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教育公共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高职教育公共课程改革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1-13

高职教育公共课程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0-0-02

  一、从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定位看高职公共课程的设置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希望与本科教育走出不同的道路。教育部在2000年后出台的几项文件中多次规范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1]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这段描述基本框定了基础理论知识,或狭义的理解为公共课程的“适度”及专业课、实践课的“能力强”、“较大比重”的定位。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2]中指出:“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扭转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扭转一些学校盲目攀高升格倾向。”再次强调了实践能力、职业面向,对高职教育中的压缩饼干式的学科性教育提出批评。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3]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综上所述,在与本科院校比较时,高职更强调它的职业属性,即高职学生在与市场的对接上,在技能的实用性上更强。但反过来也可以说,高职教育在理论学习部分、学生的成长性上无法与本科教育相比,而且高等职业教育也不是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浓缩版。

  由于与岗位需求相对更间接,公共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改革与实践远低于专业课程。如何协调公共课与专业课,以及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公共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公共课程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规模的教学资源投入与低效率的学习效果产出。

  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会设置相应的课程及学分。所有高职学生基本上都要接受一至两年的高职公共课程的学习。学校会根据在校生的总数而非某个专业的学生数来配置相应的师资,因此各高职学校都有一个较为庞大的公共课程教研室,部分学校甚至会成立独立的公共课程学院(二级学院)。

  从省内高职院校来看,大多数专业的学生会参加英语的省级二三级考试、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普通话考试,少数优秀的学生会在通过上述考试后再参加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从就业后社会及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公文处理水平较差,大多数毕业生不具备最基本的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也不具备复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能力;公文的写作能力也较弱,甚至连一些基本的请示、报告都不能较好的完成。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经分析有以下三点:

  1.新生入校时大跨度的学习水平差异对统一的教学模式不适应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高职新生的入学成绩较扩招前有较大幅度下降。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2005-2016年十余年间,新生入学的高考成绩平均在300分左右,比普通二本学生低了约200分左右。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都是中小学应试教育中的失败者。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新生中,仍有部份学生的成绩较好,或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另外,因中高职衔接、少数民族生源等因素,还有少数学生英语、计算机水平基本接近零基础。

  而高职院校因循传统教学?惯,或受限于师资等外在条件约束,对公共课程多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如此教学方式对大跨度的不同水平层次的新生而言,教学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2.公共课程未真正参与到高职各专业的专业建设中来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专业建设上走出了自身的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以职业岗位推导出职业技能需求,再推导出相关工作内容,归纳为相关知识需求,最后推导出课程的设置及学分安排。这种从岗位倒推到课程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很大的成功。但高职的公共课程因不强调它的职业性,或难以固化在某一具体的岗位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还保持着学科专业体系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参与到各专业的专业建设中来。

  3.以考级为目的的公共课教学目标与就业后以职场能力的需求严重背离

  部分公共课程教学以考试过级为教学目标。以大学英语为例,本科要求通过英语四六级,高职则要求通过英语二三级。此类过级考试有很强烈的应试教育色彩,更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测试,在听说方面的要求则相对弱化。高职学生就业后,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很可能是在特定场合用英语完成职场上的简单交流,即最基本的职业英语听说能力。而很多通过四六级的本科生都不具备这种最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对仅以通过二三级为教学目的高职学生来说,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加薄弱。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效果也与此类似。多年来,通过与用工单位以及参加工作后的毕业生沟通交流,他们普遍认为,很多公共课程(数、理、化、外等)的学习,在实际工作没有任何用途。   上述几点,分别代表高职公共课程教学的起点、过程与终点,而改革的思路,也要从这三点出发。

  三、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1.针对高职公共课程起点的改革:选修、分层教学及配套改革

  1.1 公共课程从必选到公选的改革

  在高职入学成绩普遍下降的背景下,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是教学效果最不理想,学校投入和学生精力付出都巨大而成效最差的两门课程。在强调“适用”、“面向社会”、“实践能力”的高职教育大背景下,各岗位对上述课程的要求并不象想象中那么重要,如大学英语最终还将定位在一个交流与沟通的辅助工具上,关键场合还需要专业翻译。高等数学在职场中被用到的地方更少。因此,针对非相关专业,建议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等部分公共课程可以以公选课的形式出现,不再统一安排为必选课程。同时结合专业群建设的思路,学校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学生进校时无需确定他的专业方向,而是通过一年的学习后再根据所选课程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及奋斗目标,自主选择部分与专业发展相关性强的公共课程。如此以来,必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1.2分层教学试点

  针对新生参差不齐的入学水平,采用分层教学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分层教学在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并未真正推行。我校在完成省级示范校建设的验收工作后,学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2017年起,学院开始进行分层教学改革试点。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包含公共英语及专业英语两部分。

  分层教学改革的设计如下:

  根据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入学水平,将公共英语课程分为ABC三级:

  A级:针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

  开学时从各专业选出入学英语成绩前20%参加学院组织的英语考试,然后再选出200名学生组成5个教学班。约占当年入学新生的6%;

  B级:针对师范类学生开设。注重听、说、读、写技能培养。此类学生约占全部新生的40%;

  C级:针对非师范学生开设。主要以听说技能培养为主,兼顾读写。此类学生约占新生的54%。

  原有的公共英语教育仅进行两个学期。在保持总体学时和学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新的改革将公共英语延长到3个学期,也就是说ABC各级的学生都将接受三个学期的公共英语课程学习,但采用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教学进度。另外考虑到A级学生的英语培养目的,在第四学期单独为A级学生加开英语课程。

  由于ABC各级都是由跨专业的学生组成,如果给任何一级学生单列必选课程都会打乱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第四学期A级学生的英语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专业英语方面,在第四学期时,由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本专业的岗位需求来确定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及学分和学时设定。

  通过上述分层教学改革,期望达到因材施教,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1.3师资培养、引进及考核标准的改革

  造成以考级为目的的公共课程教学目标与就业后以职场能力的需求严重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历年来培养的高职公共课程师资,原本就是从以考级为目的的本科公共课程教育体系中的优胜者。他们最熟悉的,就是应试教育。而各类专业的岗位设置、职业能力需求等,他们基本没有接触,没有经历。因此,让公共课程教师了解、熟悉各专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岗位能力需求,理解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在相关职场的真实用途,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将现有的公共课程师资有计划的送到相关企业接受培训。在师资的引进方面,要引进有企业经历、有职场经验的教师进入学校。在考核标准方面,改革原有的以考级为目标的考核体系,塑造重视交流与沟通、模拟职业场景的考核体系,真正扭转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模式。

  在进行上述改革的同时,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实施难度不同的教学,同时要建立这样的培养目标:不再划定同一的考核标准,但各层次的学生都应实现与之相应的职场发展能力。

  2.针对高职公共课程过程的改革:公共课程参与专业建设的模式改革

  2.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各专业岗位对公共课程的要求

  在历年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分析了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但很少涉及对公共课程的能力需求。因此,公共课程的培养目标自然是放之各专业都可通用的版本。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各专业岗位对公共课程的要求,进而确定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学分设置。同时公共课程的专业负责人要积极参与各专业的校企合作项目及专业建设活动,切身感受社会、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真实需求点。

  2.2结合专业群建设的公共课程改革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的“宽专业基础、多专业选向、综合素质教育、深度融职业技能考证(资格证书)”[4]专业大类招生指导思想,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大力推进专业群改革试点工作,将若干相近专业按专业类而非专业进行招生,并在第一年搭建共同的专业类课程平台,在第二年再让学生选择进入不同的专业。因此,第一年应在宽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公共课程选修,第二年再结合专业岗位对公共课程的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

  3.针对高职公共课程终点的改革: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及课堂组织改革

  3.1以听说、写作、应用能力为主要培养方向的教学目标改革

  高职学生在他们的学生生涯里,大致要学习近二十年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但传统的考核方式将他们带入了歧途:只有基本的做试卷的能力,而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达成复合性任务的能力很低。因此,必需将听说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扭?D教师以提升学生答题成绩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3.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组织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介绍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组织改革已在很多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改革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与推广。公共课程也要大力推行这样的教学法改革。无论学生是从何种基础开始学习,主动学习都会带来更好的收益与效率。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在不断推进翻转课堂、沉浸式互动教学等教学法改革,就是要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

  3.3以兴趣教学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模式改革:聘请外教、英语沙龙(提升课外学习时间)、组织数学建模大赛、开设计算机兴趣小组、诗词协会。

  兴趣会提高学生公共课程的学习效率。在英语方面,聘请外教、组织英语爱好者协会、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举行英语演讲比赛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高等数学方面,将有潜质的学生组织参加数学建模大赛,通过激烈紧张的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计算机兴趣小组,诗词协会等学生组织的成立,都可以提升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

  结语

  公共课程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有多种因素影响公共课程的教学效果。坚持对公共课程起点(入学水平)、过程(课程及专业建设)、终点(培养目标)的全程改革,对解决公共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职教育公共课程改革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课程改革 高职 公共 改革 课程 研究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