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论文

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1-24

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

  [摘要] 目的 探究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研究组)及87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医护人员的培训、消毒状况及感染因素、感染位置与年龄分布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因素主要是联用抗生素、病房加床、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以及空气消毒与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护理人员未接受培训等;其中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是小儿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高达45.97%、39.08%;对照组的院感培训(76例)、无菌操作合格(77例)、空气消毒合格(77例)例数均高于研究组(56、59、6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 结论 导致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较多,其中创建合理的消毒体制与感染管理体制,并增强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与防控意识能显著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9(b)-0153-04

  Risk factors and related nursing strategi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ediatric inpatients

  LI Yerong LIU Guoqiang

  Department of Nursing,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uhhot 01005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and related nursing strategi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ediatric inpatient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7 children suffered from nosocomial infection (study group)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7 and another 87 children without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group)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aff, disinfection, infected factors, infected sites, and age distribu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we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antibiotics use, extra beds in the ward, critical conditions, prolonged hospital stay, unqualified air sterilization and medical apparatus and instruments, and no training to the medical staff; digestive system and respiratory system were found to be the major sit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up to 45.97% and 39.08% respectively; the cases of training on nosocomial infection (76 cases), qualified aseptic operation (77 cases) and qualified air sterilization (77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all more than those in observation group (56, 59, 66 case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or P < 0.05).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can incur nosocomial infection for children. By establishing a reasonable disinfection system and an infection management system, standardizing the operation of nursing staff, and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Key words] Nosocomial infection; Children; Risk factors; Nursing strategy

  ?t院感染主要是指住院者在医院中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时期获得的感染以及在医院中得到但在出院后产生的感染[1]。临床通过分析引起患儿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因素,可为后期采取预防与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继而显著降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相关研究显示,约有60%的医院感染患儿与不合理的管理及护理措施有关,护理人员在施行护理工作时,医疗垃圾处理不当、无菌操作观念较弱以及医疗用具不净等均是导致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2-3],因此住院期间予以患儿积极的预防与护理,对减少患儿医院感染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本研究将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及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作为分析对象,旨在探讨引起患儿感染的危险性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87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研究组)及87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照组87例,女45例,男42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4.28±0.79)岁;住院天数4~16 d,平均(7.35±2.14)d;急性肺炎35例,支气管哮喘23例,癫痫15例,惊厥7例,其他7例。研究组87例,女41例,男46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4.45±0.83)岁;住院天数4~19 d,平均(9.45±2.63)d;急性肺炎31例,支气管哮喘26例,癫痫12例,惊厥8例,其他10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无肝肾功能损伤,无脑器质病变,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不配合研究、临床资料残缺及伴有造血系统疾病、精神障碍的患儿[4]。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空气消毒状况、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状况、无菌操作状况、抗生素运用状况、住院天数以及是否加床等,同时分析研究组患儿的感染位置、年龄分布情况,查看医护人员的培训与消毒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感染因素比较

  研究组抗生素联用、加床、病情重、住院时间>7 d等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见表1。

  2.2 研究组感染位置与年龄分布

  研究组87例患儿中,呼吸系统感染40例(45.97%),年龄≤1岁、>1岁分别为29、11例;消化系统感染34例(39.08%),年龄≤1岁、>1岁分别为9、25例;泌尿系统感染5例(5.74%),年龄≤1岁、>1岁分别为1、4例;口腔感染2例(2.29%),年龄≤1岁、>1岁分别为0、2例;其他6例(6.89%),年龄≤1岁、>1岁分别为0、6例。合计87(100.00%)例,年龄≤1岁、>1岁分别为39、48例。

  2.3 两组医护人员培训与消毒状况比较

  对照组当院有院感培训、无菌操作合格、空气消毒合格等例数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见表2。

  3 讨论

  小儿是发生呼吸系统感染、皮肤感染、血液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的高发群体,而儿科为院内感染的高发性科室,其中年龄<1岁的婴幼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最高,主要因患儿免疫功能较差、器官发育不全,且欠缺自理能力,易遭致各种病原菌干扰侵袭,继而住院时期易发生医院感染[5]。为探析引起患儿感染的危险性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本研究针对性地选取87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及87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资料加以阐述。

  医院感染不包括入院时与入院前已发生的感染,其中感染病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皮肤感染、消化系统性感染、外科伤口性感染以及下呼吸道性感染等,而细菌、病毒、真菌则是引发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研究显示:病情轻重、是否加床、住院时间等均是引起患儿感染的关键因素;而且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是患儿发生感染的主要部位;研究组的院感培训、无菌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均比对照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引起患儿感染的因素较多,其中增强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与防控意识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引起感染的危险性因素:①病情危重因素。相关研究报道: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危重疾病的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未患重病的患儿高,因为患有危重疾病的患儿需接受大量侵入性操作,且住院时间较长,可致使医院感染率显著提高。②住院时间因素。住院时间>7 d的患儿易伴发医院感染,因为医院为各种细菌、病毒积聚的地点,患儿住院时间越长所接触的病原菌概率越高,而且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齐全,因此极易并发医院感染[6]。③是否加床因素。部分医院因床位紧、病室消毒不彻底以及护理人员不足等问题造成患儿发生交叉感染。此外,护理人员未进行培训、无菌操作观念较弱以及空气消毒与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等因素均可促使医院感染率增加,因此诊疗期间促使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理念增强十分必要[7]。④抗生素运用因素。预防性地联用抗生素或凭经验运用抗生素易使患儿体内菌群失衡而引发医院感染,该类现象多见于医院内住院患儿。⑤侵入性操作因素。急危重症患儿病情变化快且病情严重,需接受多种检查以及动脉穿刺、灌肠、洗胃、反复吸痰、气管插管等对症医治措施,上述操作致使患儿身体直接联通外界环境,继而使感染发生率增加。⑥医源性感染。因护理人员缺乏院感意识,消毒隔离、净手步骤等未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的手可直接与患儿接触,是造成患儿感染的重要途径,可将不同的感染源带给患儿[8]。⑦管理不到位,制度体系未充分落实,防控感染措施的实施能力较差,且欠缺监管力度。其中消毒隔离不到位以及防控感染措施差、制度依从性差均可使患儿伴发医院感染。

  护理对策:①对护理人员施行院感培训,提升护理人员对预防感染的认知,增强护理人员的院感意识。结合具体状况拟定相应的院感培训方案,每月组织1次感染知识培训,通过口头教授及PPT课件形式进行感染知识学习,学习后实施现场考核,而且每季度再组织1次院感知识考核,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此提高护理人员的院感意识[9]。每月予以诊疗室与病室微生物学检测,其中护理人员手部的表面细菌数需≤500 cfu/m2,空气细菌数需≤500 cfu/m2,而且患儿使用的床单、被褥不可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与金黄色性葡萄球菌,同时针对监测问题采取相应处理措施[10]。②加强病室消毒与环境管理,在儿科科室中分设奶具清洗间、配奶间、医治室、隔离沐浴室、隔离室等,分设的区域则由相关护理人员管理,同时在病室入口放置帽子、口罩、工作鞋、隔离衣以及洗手液等,亲属或护理人员若要进入病室需换鞋更衣、洗手消毒,病室内每日空气消毒3次,每次1~2 h,定时换气通风2次,每次半小时[11]。每日运用消毒液对桌凳、床头柜等擦洗1次,地面每日清扫2次,每周五安排1次大扫除,相关卫生工具标识清楚,用后仔细清洗放到指定位置晾干备用。患儿所用床单、被褥等需整洁干净,每日晾晒或更换1次,待患儿出院后需对床单进行清洗消毒。氧气湿化瓶、吸痰瓶以及呼吸机湿化瓶需每日消毒、清洗、更换1次,呼吸机管路需每周消毒2次,遭受污染时及时更换,并由供应室进行回收处理。暖箱与蓝光箱需每日消毒、清洗,定期调换湿化液,同一患儿长时间运用暖箱与蓝光箱时需每周消毒1次,之后再行终末消毒,患儿用过的奶嘴与奶瓶可使用净水冲洗,滤干后将其打包送至供应消毒室进行高压灭菌[12-13]。③合理运用抗生素,督促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抗生素相关指征运用,促使抗生素运用管理增强,防止医院滥用抗生素,运用抗生素时需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同时依据病原菌种类选取适宜的敏感性抗生素,以此指导临床合理用药。④规范手部卫生,提高护理人员手部卫生的依从性,其中由手传播的感染占30%,按照规范的洗手步骤净手可消除99%的暂居菌,护理人员和患儿进行接触时,手部的细菌可传染给患儿,继而患儿易并发感染[14]。手部消毒、清洁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方法,因此护理人员需掌握合理、规范的洗手方法,按照洗手指征进行消毒,每月安排1次手部卫生培训,抽查护理人员的洗手方法及洗手指征[15]。⑤减少侵入操作,遵循无菌理念,侵入性操作容易损伤患儿黏膜、皮肤,致使天然屏障遭致破坏,继而为病原菌侵袭制造条件,促使医院感染率增加,所以工作期间护理人员需明确侵入性操作的相关适应证,侵入性操作期间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执行。⑥增强基础护理,对患儿臀部、脐部、口腔、眼部以及皮肤进行细致护理,沐浴可清除患儿身上的病毒、细菌,继而减少医院感染率。病情允许的条件下,每日予以患儿皮肤褶皱护理与沐浴,采取生理盐水对患儿眼部进行清洗,对于需照射蓝光的患儿可予以眼部护理,佩戴眼罩,并对眼罩进行消毒、更换。查看患儿口腔状况,每日定期护理2次,对于持续运用广谱性抗生素的部分患儿,需严密注意其口腔卫生,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发生真菌感染,同时定期护理患儿脐部,确保其脐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患儿贴身衣裤与尿不湿,确保其臀部皮肤干爽,避免发生尿布皮炎[16]。⑦完善或制订相关制度体系,加强对各项制度体系的监管,儿科科室依据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管理体制,如毛巾分色放置、配奶室工作制度、护理人员手部卫生规范制度、探视制度、消毒隔离体系以及感染管理小组的工作体系等,以此促使儿科科室每项工作均有章可循[17-20]。此外,每月由质控护士、护理组长以及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院感工作与工作质量进行详细检查,同时予以检查结果PDCA质量探析,便于各项制度体系充分落实,以此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使护理人员加强规范操作与防控意识。⑧健康宣教及拟定陪护制度,予以患儿亲属健康宣教,每周1次,向其说明病室消毒、通风以及勤洗手的重要性,尽可能给患儿单独的饮食餐具,同时与陪护人员说明生活器具清洗与手部清洗不当极易引发医院感染,继而加强患儿亲属的卫生意识。此外,应拟定合理的陪护体系,严格控制亲属的探视次数与人数,而且需选取未患有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亲属作陪护人员,感染同一类型疾病的患儿可安排在一起,选取床位时需依据患儿年龄进行安排,防止交叉感染或亲属探视而引起医院感染[21-24]。⑨医治期间若发现不明原因或特殊感染的患儿需及时进行隔离医治,安排专人护理,并予以必要的消毒处理,日常器具使用一次性物品,而持续性使用物品需予以灭菌处理,避免交叉使用[25]。此外,还需展开感染性目标监测与环境卫生监测,若发生感染病例需即刻告知相关感染管理部门,?e极配合感染控制与调查。⑩促使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增强,将相关法律知识归纳至护士继续教育学习内,作为儿科科室专业的培训内容,同时科室应增强普法力度,通过专题会议与讨论会议巩固、强化相关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避免发生护患纠纷的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导致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较多,需要创建合理的消毒体制与感染管理体制,并增强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和防控意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儿科 对策 护理 患者 危险 因素
最新临床医学论文
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使命内涵研究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疗效探析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治
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析
浅论护士分层管理结合目标管理模式在耳鼻喉
小针刀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197例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治疗临
浅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效果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检验尿白蛋白、免疫
热门临床医学论文
上消化道出血的健康教育体会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分析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辨治体会
妊娠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
围麻醉期哮喘、支气管痉挛
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效果
当前乳腺癌诊治中的病理学新发展
如何作好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
浅谈麻醉教学中重视麻醉安全教育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