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农林学论文 >> 创新农业功能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

创新农业功能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1-26

创新农业功能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顺应新形势新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O,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界定、挖掘和创新农业功能,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战略的意义。

  一、传统农业功能的概述

  农业功能,简单地讲就是指农业产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起的作用[1]。农业作为国民经济构成中的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根据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研究,美国学者库兹涅茨于1960年提出了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2],具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产品贡献。库兹涅茨所谓的产品贡献主要是指食品和原料两个方面。国民经济的扩大强烈地依赖于本国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农业发展是保证粮食供给持续增长的前提,而且也是由于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农业所提供的产品作为原材料(例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等)。农产品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来源,在促进我国工业化,特别是轻工业发展方面作用明显,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全部工业原料中有40%来自农业,轻工业产值中70%是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制造的[3]。

  二是市场贡献。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农业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本国工业品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农业人口除了消费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外还要消费工业部门所提供的工业产品,如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农业部门成为工业部门的消费资料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除了要有土地等自然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外还需要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工业品的投入,而这些都是由工业部门生产的,因此,农业还是工业部门的生产资料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2016年,农业实现增加值63671亿元,增长3.3%,在GDP中所占比重进一步降低至8.6%,但是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却高达42.65%,农村、农业也依然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

  三是要素贡献。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农业除了向城市和工业提供了持续的农产品和原材料供给外,还是其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主要来源。一方面,资本以剪刀差的形式不断地从农村和农业流向城市和工业,农业为我国工业化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根据工业化资本积累对农业剩余剥夺情况的测算,1952~1990年,我国工业化建设从农业吸取了约1万亿元的剩余,差不多占国民收入全部积累额的22.4%。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截止2016年末,全国仍有2.82亿农民工未实现市民化,未来农业仍将是城市和工业发展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四是外汇贡献。农业对平衡国际贸易收支做出的贡献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增加某些农产品的出口来换取外汇;二是增加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来减少进口这些农产品所需外汇,即扩大农业进口替代品的生产以节省外汇支出。201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1845.6亿美元,其中,出口729.9亿美元,进口1115.7亿美元,贸易逆差385.8亿美元,同比减16.5%,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努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出口创汇能力,节省外汇开支。

  二、农业功能创新的理论

  传统经济理论对农业功能的认识,主要是其经济方面的功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由长期的供给不足转变为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发展阶段[4],《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此背景下,农业的其它方面的功能也逐渐得到认识和重视,这些新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安全功能和农民增收功能。

  社会功能。农业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农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来保障劳动力的正常就业,维护社会安定。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因此一直以来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虽然从长远看,农业劳动力逐步由农村和农业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城市和工业吸纳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需要由农业来提供就业岗位,减小社会就业压力。社会保障是维持农村稳定的重要环节。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但政府及商业机构都难以在养老、医疗卫生、救灾、扶贫济困等方面为农村提供足够的保障,这些只能依靠农民自己来解决,而农民也只能依靠农业来获得低水平的社会保障。

  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或环境功能是指农业在保护自然环境与维系生态平衡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农业生产具有两重性,即农业生产是社会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农业生产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农业具有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功能(生态功能),如林业能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种植业主要是生产谷物,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为人类提供新鲜的空气,也能够季节性地改善环境质量;草原也能有效地增加绿地面积,防止土壤被侵蚀;渔业可以增加水面面积,同样具有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通过大自然物质和能量循环,城市也最终成为农业生态功能的收益者[5]。   休闲功能。农业的休闲功能主要是指农业生产所营造出的秀美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加上丰富的人文景观,能够满足社会公众,特别是城镇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作物生长以及观光、旅游与休闲的需求。城市作为反自然程度最高的人造生态系统,在为人们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却带来了人与自然的隔离,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不得不面对来自空气、饮水、食物、噪声乃至光辐射等环境污染的威胁,与此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人们日益向往亲近自然,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农业生产所创造的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能够满足公众的这一需求,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

  文化功能。所谓农业的文化功能是指以农业所特有生产方式以及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组织结构为载体所形成了特有的乡土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提出日本文化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保持日本水稻生产也就保护了日本的"稻米文化"[6]。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分就是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如尊老爱幼、勤俭朴素、诚实守信等优秀文化品质都是乡土文化所孕育的,农业生产的特点使这些乡土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

  增收功能。农业的增收功能是指农业具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功能。"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农民收入问题,即农民增收问题。对农民来讲,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最终还是得依靠农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始终被定位在为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的位置上,而其自身的发展却被严重地忽视了,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组织能力也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

  安全功能。所谓农业的安全功能实际上是农业在其产品贡献基础上的延伸,主要是指农业在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更高层次需求的一项功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农业所提供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已不仅仅停留在满足于温饱的层面上,而是提出了安全、无害,有营养等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提供安全、绿色、无污染、有营养的农产品也是新时期赋予农业的一项新功能。

  三、农业功能创新的实践

  在农业功能理论创新指导下,各地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的休闲功能为指导,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交叉形成的新型产业。它是一种以自然环境、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村生活、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农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前提,以市民休闲、度假、体验、求知为目的的新兴旅游方式[7],其常见的发展形式包括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休闲农业自上世纪80年代产生到如今,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更是发展迅猛。广东、海南等省以自然风景或旅游景点为依托,在周围建立观光农场、珍稀动物养殖场、水果园、农业科技园以及民族文化村等,供旅游之用;四川省、重庆市以其良好自然环境和纯朴的民风为基础,开发的"农家乐"项目也是办得有声有色。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区都在积极开发这一项目,休闲农业在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有很大差异,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天优势,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蕴涵着潜在广阔的市场。

  (二)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Abreche于1970年提出来的,1981年美国农学家M.Worthington将其定义为"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8]。我国的生态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相对于石油农业而言的一种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进入90年代后,各地生态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然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一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试点阶段,生态农业建设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左右,尚未在全国普及;二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存在技术缺口,广大农民尚未掌握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加之市场疲软,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三是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与信息化还十分滞后。

  (三)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9]。绿色农业是相对于"黑色农业"而言的,所谓"黑色农业"是指建立在高度依赖石油、化工原料的基础之上的农业经营模式,它不但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了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而绿色农业则是建立在以循环经济为理论基础,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重视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和重复使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从本质上讲,绿色农业属于生态农业的范围内,但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生态农业主要是突出其生态功能的作用,强调发展农业可以保持良好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而绿色农业则主要从起增收功能或安全功能出发,即通过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为市场提供安全、无污染的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目前,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省区都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并打造了一大批名牌农产品,如江苏无锡的水蜜桃、新疆葡萄干、大连的红富士苹果等。

  (四)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处于都市或城市群影响范围内的农业生存、发展方式,是融入都市经济、生态、社会系统,与都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通过主动应对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各种影响和需求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区域性农业[10]。都市农业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最早是由美国农业经济学者艾伦?尼斯于1977年明确提出的,我国对都市农业的认识和实践主要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引进借鉴了国际上都市农业的某些基本理论和实践做法。都市农业是处于高度城市化背景下的,在都市圈或城市群的城乡结合部,为满足城市需要而出现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它既具有一定综合性质,如所有的都市农业都承担着为城市提供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和保持城市良好环境的责任,发挥其产品功能和生态功能;而落实到不同地区又各具特色,如上海立足于其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定位,规划建成以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示范功能和创汇功能为主体的全国农业科技、信息、加工、贸易中心"龙头型"都市农业;北京则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人文历史景观,发展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生态型"都市农业,农业功能定位为鲜活食品生产基地功能、生态屏障功能和休闲度假功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经济理论对农业功能的认识成为了农业不断向工业和城市提供原料、劳动力、资本等原始积累的理论基础。但当前中国农业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阶段,积极挖掘和创新农业功能,并根据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e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发休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等能够充分发挥农业新功能的新型业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创新农业功能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论文搜索
关键字:农业 结构性 供给 结构 改革 功能
最新农林学论文
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下果树栽培学有效教学
浅谈林业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业合作模式的对策及思考
从“农业现代化”到“乡村振兴战略”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北方秋葵育苗技术
蔬菜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增效的影响因素及改
甜玉米去留分蘖对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宁阳县蔬菜标准园区创建措施及成效
甜玉米新品种江甜088的选育经过及高产栽培技
热门农林学论文
关于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的思考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谈园林绿地中的道路规划
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试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珠海生态农业科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与对策措施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农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土地制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