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试论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中的研究与实现论文

试论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中的研究与实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2-01

试论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中的研究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 G647;TP391.44;TN92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4-0179-002

  Research and Realiz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IU Jing-hua Sun Chong-lu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Ningbo 3151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use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in people's daily lif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idespread.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se IoT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digit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Io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education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search and realiz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College laboratory;Information management

  0 前言

  近年?恚?我国互联网的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不断的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基地,实验室在高校信息化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何有效的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高校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也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

  1 物联网技术相关内容综述

  1.1 概念

  物联网是指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传感器、红外感应器、GPS等,将物品进行连接,并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的一种网络。日常生活中,物联网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将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等嵌入到桥梁、公路等物体中,通过网络的连接构成物联网,进而实现对具体物体的跟踪、定位等。

  1.2 基本原理

  物联网的出现使人们从繁重的控制物体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实现对物体的无人化操控,它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结合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形成一个巨大的物体互联体系,再通过云计算实现对物体的控制。它的工作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物联网对需要被控制的物体进行标识,设置电子标签,并分析出物体的动态属性。其次,物联网中的传感设备读取物体属性,并将属性信息转换成为适合网络传输的网络语言,即数据格式。最后,物联网的处理中心对获取到的物品属性信息进行处理。

  1.3 关键技术

  1.3.1 射频识别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联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射频识别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更是受到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形成的电子标签具有防水、耐高温等特点,且数据储存量大,安全性能也高。射频识别无需人为操作,极大的减轻了人的压力,但由于生产费用较高,因此到目前为止仍在进行大量的研究[1]。

  1.3.2 传感网技术

  该技术的简称为WSN,它是利用传感器,通过互联网连接形成的一种技术,利用它能够实现对物体的感知与信息的获取等。传感器的种类丰富,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力学传感器等等。

  1.3.3 无线通信网络技术

  它是物联网信息传输的主要渠道,包括远、近距离两种通信技术,其中近距离通信技术有无线宽带接入、无限传感网络等,利用近距离通信技术时,信息与接受器间的距离不能超出有效范围,且方向也不能偏,中间不可有墙壁等障碍物。而远距离通信技术的使用较为广泛,例如移动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它涵盖的领域广,且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操作,受到距离、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2 物联网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中的运用

  2.1 实验资源共享

  近年来,虽然高校的信息管理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但高校间的信息流通量并不多。利用互联网建立起新的校园管理网络,可以极大的丰富校园的共享资源,促进高校间的信息交流与学习。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利用传感器对资源进行远程控制,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在线数据分析系统,如此一来,既可以节省实验成本,又能够促进学生间的经验分享;其次,校园管理网络需要载入大量的学生信息,因此常会造成设备卡顿,教职工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杀毒软件,但结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物联网具有超大的储存功能,为校园网提供安全可靠的存储中心,使信息档案免受病毒干扰。   3.2 对开挖质量进行控制

  在对该黄土地区隧道进行开挖时,为了保证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通过对隧道出口试验段开挖工艺以及变形等数据的分析研究,对该工法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采用预留核心土七步开挖法的施工方法。

  第1步:拱部超前小导管施做,进行上导预留核心土开挖:顶部空间2.0m,两侧宽2.2m,开挖循环进尺为1榀钢架间距。开挖后及时进行喷3~5cm混凝土进行掌子面封闭。架设钢拱架并挂网复喷至设计厚度,形成较稳定的承载拱。锁脚锚杆采用φ42*3.5mm钢花管,按两根一组打设采用U型焊接在工字钢上,锁脚用的钢花管必须进行注浆。下垫32槽钢或5cm厚砼垫块。

  第2、3步:在承载拱的支护下,交错开挖左右中台阶边墙,开挖循环进尺根据不同围岩级别为1~2榀钢拱架间距控制。

  第4、5步:左右交错开挖下台阶边墙,开挖循环进尺根据不同围岩级别为2~3榀钢拱架间距控制,及时施作支护。

  第6步:?_挖中部上中下台阶预留核心土。

  第7步:第5步初期支护做完后马上开挖仰拱,尽快封闭成环。施做仰拱初支及混凝土按照3~5m控制。

  3.3 对防水质量进行控制

  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应当根据该隧道的实际情况对防水卷材结合的方式进行确定,为施工过程中所涉及防水层的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在对防水卷材进行铺设的过程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种,顺边墙铺设;第二种,顺供部环向铺设。工作人员需要根据防水卷材黏结度以及搭接度的实际要求,在保证铺设过程中黏结度>15cm,搭接度>10cm 的前提下,完成防水卷材的铺设工作。需要强调一点,在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时刻注意防水卷材的松紧程度,避免其过紧或过松的情况出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当处于某种特殊情况之下时,可以对其加以调整。利用对防水卷材进行固定。工作人员应当采取混凝土射钉的方式完成固定工作,并选用直径>10cm的防水卷材,对钉头处进行密封。除此之外,在对二衬混凝土钢筋进行安装和焊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完成防水卷材的遮盖工作,这一步骤的目的在于发挥其防烧作用,同时检查防水层的整体施工质量,杜绝安全或质量问题的存在。当然,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的过程中,应当选用泵送的方式完成混凝土的进仓工作,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对混凝土所具有的均匀性进行提升,并且保证其不会烫伤防水卷材。同时,选择附着式的振动器,完成混凝土的振捣,在振捣过程中将振捣设备和防水卷材进行分离,避免防水卷材遭受到不必要的破损。

  4 结论

  综上所述,对黄土地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质量进行控制,作为一项系统、专业的工作,与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完成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对黄土地区高速公路隧道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在隧道开挖、防水方面应该做好重点工作,确保施工的质量。

试论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中的研究与实现

论文搜索
关键字:联网 信息化 实验室 高校 实验 研究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