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论文

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2-02

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10-02

  一、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社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注重自己德行的培养,将自己塑造成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型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教育背景复杂化、多元化,教育内容、方法与互联网的结合日益频繁,推陈出新的速度日益短暂,这些新情况都对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考验,一味地遵循守旧或者单纯地强调改变都会让我们在这场挑战中失去主动权。

  面对多元的教育背景,过去的“唯书本论”“唯老师论”都已经相对过时,随着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增多,获取知识的时间变为即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我们教育对象的变化,这种变化除了外在可以观察到的,也包括其内心世界。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但社会对它所需要的建设者的要求是相对稳定的,是否能培养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成员,亦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过去,我们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传统的灌输为主,现今,虽然在不断创新摸索中,但进展不是很大。各高校开设的思政理论课,多采用大班合堂,讲解仍以灌输为主,老师和每个学生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一学期结束,老师和学生还有相互不认识的情况发生,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多半是效果不佳的,学生上课听下课忘,理论知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

  尤其,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一些让人唏嘘不已的案件,一度将大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不禁质疑,大学这样一个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象牙塔,难道不应该是道德的风向标吗?为什么道德的阵地在这里频频失守?这同样也是教育者该反思的问题,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不是“唯智”“唯分”,而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大学生。

  ?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这充分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健康不单单指生理的健康,也包含心理。情感教育的投入正是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情感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满腔热情地进行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注意诱发、激励受教育者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而且把情感培养视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情感教育的功能应在于教育者通过积极的情感,抑制受教育者的消极情感;使受教育者产生指向正确教育目标的动机,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1]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是空泛的理论知识,在其过程中投入情感教育,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创设的情景当中去,自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达到最佳。

  二、有利于调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学生扮演被动地坐在座位上听的角色,他们作为信息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性,在中学阶段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却没有更好地思考“为什么上大学”这个问题。

  大学阶段,大学生应该在伏案苦读的基础之上站起来四处?t望。微信、QQ、微博等大众媒体平台每天推送的信息量较之过去几十年,显然是更大的。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到主动探求知识的蜕变,这也应该是老师思考的重要问题,教育不应当只是机械的传递和增加,学以致用、不断创新才是最终目的。

  “你要学”通常是来自社会、家庭、学生自己合力的结果,但“为什么学”“怎么学”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这应当是学习的主体该解决的问题,但在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阶段,我们似乎没有留给这个问题太多时间,也没有提供足够充分的援助。有些学生适应能力较强,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转换角色和身份,适应大学生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仅凭自身很难解决这些问题,由此而产生的更多问题有可能会一直伴随着其大学生活,导致学业和身心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情感教育的核心是情感的投入,以情育人,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理论知识当中,以最真挚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活的乐趣,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达到最好的状态。

  没有理论知识做积淀,仅凭情感很难达到一个高度,从而持久而稳定;但没有情感投入的理论知识又未免过于严肃,让人望而却步,排斥接触。

  以最近引起舆论热议的“南海仲裁”为例,大家如此默契地团结在一起,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和表态当中,笔者注意到在此期间,学生在一些公众平台纷纷亮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除此以外,一些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视频、图片,一经发布就引起巨大关注和热议……在这一事件过程中,很多人主动去搜索了南海的相关数据,知道了“南海问题”的来龙去脉,查找了“南海仲裁”的资料,知道了所谓“仲裁”是就哪些内容展开仲裁,更有一些人将这些理论知识用动漫、动画或者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清晰简明,一目了然。

  可以说“南海仲裁”让“热爱祖国”是唱高调、假大空、表面工程的片面观点自动瓦解,也提起了学生对于“南海问题”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主动向老师询问“南海问题”,或者主动查找资料,观看新闻,得到理论知识,获得真相以后,爱国情绪变得有理有据。   这是没有发生在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南海仲裁”中所体现的高涨的爱国情绪,比教师在讲台上用理论知识论证我们要热爱祖国的效果更好,由被动的“你让我爱国”变成主动的“我要爱国”,这足以说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反思,在课堂上讲授爱国教育的时候,是否用了充分的法理事实,是否提供了科学客观的相关资料,是否让学生主动去整理相关资料,用问题引导,是否寓情于景,将情感融入到枯燥的理论知识中去……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际关系也逐渐变得复杂,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这样复杂的外部环境,亦有着他们特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初露端倪时时常被忽略,等到开始意识到严重性的时候,已为时已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近年来,大学生轻生、伤人的案件时有发生,有人总结“恋爱受挫,不堪忍受身心重病、学业或就业压力过重、人际交往困难”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崩溃走上绝路的四大原因。

  大学生离开中学时代,进入大学校园,新鲜的大学生活同中学时代的生活、学习、交友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角色转换的初期需要有人给予专业的指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是对中学时代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所讲授内容的拔高和升华,是对大学生更深层次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着力解决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绪论和第一章部分的内容,就是围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展开的。笔者在听课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尝试着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寻找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效果达到更佳;但有一些老师仍然照本宣科,课件不能及时更新,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导致学生仅仅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而学习该门课程,因此,完全达不到预期效果,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2]

  高校思政理论课中不缺乏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内容,关键是思政课教师是否能够将情感融入到理论知识中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有侧重地展开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用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和鼓舞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在迎接挑战、步入新生活的时候自尊、自信得到满足,努力、付出得到认可和尊重。[3]

  大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挑战,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完善的身心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投入情感教育,将高大上的理论知识拉回到现实中,拉近到大学生身边,让他们从心底接受思政理论课,拿出一个积极的态度对待思政理论,这是上好思政理论课的前提,只有思政理论课不再流于形式,才能够真正起到它??有的作用,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结语

  融入情感教育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更加生动、亲切、贴近学生的形象出现,在关心、关爱、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育 思想政治 意义 思想 重要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