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英语课堂百动研究论文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英语课堂百动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2-06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英语课堂百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9/j. issn. 1671- 5918. 2017. 14. 057

  [文章编号] 1671- 5918( 2017) 14- 0153-03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国内的英语教学领域,教学理论纷呈,目前已进入各种教学法并存的后教学法时代,也有一线教师认为教无定法,而推崇集多种教学方式为一体的多模式教法。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已达成共识,即语言是一种工具和人际交流的媒介,学习语言必须在使用语言中达成。在二语或者外语教学领域,课堂互动是不可避免的研究主题。国外对课堂互动研究较早,国内教学界研究成果较少,近十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发表多篇有关课堂互动教学的论文,包括互动策略培训实践研究、小组互动中的同伴支架作用等。教?W实践方面,近十年来高校英语教师被校级领导听课检查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开展课堂互动;但是根据作者从教多年的经历和观察发现,一线教师虽然有互动意识,但是何种互动形式有效,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互动,以及课堂互动在多大程度上有益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对这些问题很多教师知之甚少。

  本文从课堂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石之一――社会文化视角人手,首先介绍社会文化理论,接着分析该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的研究状况,探讨交际互动中的外语学习,分析互动教学的理论渊源、互动教学的研究发展,尤其是国外研究成果对中国国内英语教学界的启示,在回顾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思考课堂互动研究可进一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一、社会文化理论概述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v,SCT)内容丰富,本文关注的是与学习相关之领域。社会文化理论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Vygotsky)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即文化历史理学(cultural - historical psychology)。社会文化理论并非如字面所表述之研究社会文化,而是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认知功能发展的影响。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关乎语言和语言学习的交际观。根据该观点,语言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产物,人不能只学习静态的语言。社会交际活动中使用的语言是动态语言,它在人的心智功能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语言学习要在交际活动中开展。社会文化理论关心社会的、交际的问题,认为习得语言的必要途径是与其他人进行社会互动或者交流。秦丽莉认为社会文化理论既涵盖社会视角的研究,也涉及心理语言学视角,所以社会文化理论应该归属第三代心理语言学研究范畴。同时,该理论源起于社会学,所以可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参考。

  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DP)是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两种,一种是实际水平,另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前者儿童自身能力可以达到,后者指儿童经他人的协助将来可以达到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学习者从实际水平跨域到潜在发展水平,需要借助他人的协助,在交互活动中他人的协助被称为“支架作用”。这一理念被应用于语言学习中,倡导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积极创设语言使用场景,和语言使用机会,鼓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输入和支架作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剖析了学习、教学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教育学科领域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和实践,帮助二语习得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社会文化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但在国内起步稍晚,直到80年代中期才起步,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与语言学、认知科学和社会文化理论密切相关,共同发展。

  作为新兴的理论框架,社会文化理论为传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引领人们对语言习得的本质和过程产生全新的认识。社会文化视角与认知视域一起构成二语习得两大对立流派。认知派发展较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文化派发展于80年代。该派别对二语习得的认识伴随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发展起来,代表人物包括Rod El-lis, Diane Larsen

  - Freeman, Jim Lantoff, Elaine Tarone等。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受到西方心理学界的关注,到90年代被用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该理论被更多学者用以研究二语习得领域。社会文化理论主要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研究二语习得,强调学习者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的语言使用情况,关注互动对人的语言构建、思维和认知的影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James Lantolf与Steven Thorne共同撰写的《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发展的起源》,是社会文化二语习得研究二十年来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社会文化派对语言和语言学习所持有的观点是,语言是人走向社会化的媒介或工具,人学习语言学习的过程即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文化派研究二语习得,侧重于学习者对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情况,侧重于互动研究。该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依旧是认知机制的事实;另外一个研究不足之处,是理论上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语言习得的重要方面,但没有具体探讨社会因素影响习得的方式和过程。社会文化理论用于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在国外成果颇丰,但在中国国内研究数量少,仅有的研究多是理论文献的推介,缺少大量的实证实验研究,研究成果质量低。   三、外语课堂互动研究

  课堂互动的理论来源之一是Long( 1985,1996)的交互假设理论( interaction hypothesis),交互假设是对Krashen输入假设( input hypothesis)的修正和?l展。课堂互动的第二种理论来源是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Allwright指出课堂教学只有通过互动过程才能进行。课堂互动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程度参与语言交际的机会,互动中师生问答、意义协商和反馈提高了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了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

  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两种基本形式,在第二语言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主要模式是发起一回答一反馈,简称IRF( iriitiation resporise - feedback)模式。外语课堂互动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主要从以下层面开展,运用话语分析方法,分析教师课堂话语质量,教师和学生之间话务量,以及会话的话论次数,IRF,课堂提问,课堂支架作用,教师问题类型对学生学习空间的创造,学生互动合作方式,同伴互助等等。在国内,作为外语型的英语教学环境,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缺少真实的社会语境,和大量目的语的输入,学生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学习,通过课堂互动接触活生生的语言,因此,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最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课堂互动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并呈现从综述、述评或介绍性质研究向实证性研究转变。需要有所区分的是,虽然西方教学界对课堂互动研究的成果非常丰硕,但是国外有关课堂互动的研究对象大多基于二语学习者,而中国是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急需一条适合中国外语课堂互动话语研究的“本土化”研究路径。

  关于国内外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界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论证研究。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和交互理论对语言习得的内在要求,学习者需要在社会交互活动中使用语言,达到语言学习的目标。以上这些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大多是二语学习者,与中国外语学习者有所不同。接下来的课堂互动研究,可以更多以中国的外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学生的学习传统、学习模式。目前的现状是,国内大多数研究依赖于国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随着中国汉语传播力度的加大,国外孔子学院的扩增,研究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情景和情境已经被创设。我们应当呼吁更多的研究专家把研究目标着眼于汉语学习者,母语为非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以这样的学习对象为研究案例开展实践,也许对中国的外语教学改革更有借鉴意义,也是将来要深入探讨研究的发展方向。

  作为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后教学时代,课堂互动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混合型教学模式。在中国过去被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下,以及受中国特有文化传统的影响,学生已逐渐养成被动消极的课堂互动模式或发言模式;另外,授课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紧贴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活动,教师为了互动而随意提问学生,或者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师反馈,不能给学生留存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能调动全班同学参与提高整体效果,那么有限的课堂互动模式,则无法为学习者创造足够的学习空间。英语课堂互动能否发挥其作用和效果,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学习,还有待深层次的研究。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英语课堂百动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英语 社会文化 视角 课堂 理论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