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生态化口译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生态化口译教学模式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2-06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生态化口译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9/j. issn. 1671- 5918. 2017. 14. 056

  [文章编号] 1671- 5918( 2017) 14- 0150-03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一、前言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部署和实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翻译人才”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教学的模式亟待革新。相较于笔译,口译教学研究起步晚,口译人才培养数量较少,在满足新形势需求方面,难上加难。近年来我国各院校英语专业本科在口译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往往局限于外语教学和笔译教学的范畴,没有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从而导致口译教学不科学,不系统。胡庚申教授创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口译教学研究带来了跨学科视角:它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将口译与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从生态学角度重新审视口译。

  笔者认为,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为依据,创建生态口译教学模式是口译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有益尝试,将生态意识和生态原理融于口译教学过程中,探索一套既符合本科英语专业特点又符合校情的生态口译教学模式。

  二、口译模式研究回顾

  基于不同理论河研究范式的口译模式不断涌现,下面对几种在我国本科口译教学中广泛运用的模式作一简单梳理。

  (一)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式”

  释意理论是最具影响力及最早出现的口译理论:它强调翻译并非是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释意学派提出了著名的“口译三角模式”,其中的构成元素包括原语,译语,意义,口译。

  “三角模式”的顺序为:理解原语,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译语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这一模式对于口译教学的贡献是明确的,其思想很好地引导了口译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把注意力放到发言人所说的意思上去,而非字面上。释意理论研究多根据研究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对口译过程进行思辨,倡导了口译的动态心理研究,对国际口译研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认知负荷模式”

  与“三角模式”在我国同誉盛名的是由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吉尔(Gile)教授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式”。其中“交传认知负荷模式”对国内本科口译教学的建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交传认知负荷模式”中,口译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CI=L+N+M+C”,即“听与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及协同”;第二阶段为“CI+ Rem+ Read+P”,即“记忆,读出笔记及产出”。“认知负荷模式”清晰地揭示了口译的本质,清楚地展现了交传过程及其所涉及的基本技能。

  (三)“厦大模式”

  根据吉尔的模式,厦门大学林郁如教授与英国西敏斯特大学Jack Lonergan教授共同提出了“厦门大学模式”(简称“厦大模式”),包括:A =D +CC;C=SL+K;R= TL +K;S和I。A+C+R=I。

  该模式中,I(口译)成功的关键,来源于A(分析),C(理解),R(重建)以及S+P(职业素养)这些环节的紧密合作。其中,A(D+CC)=对原语语篇和跨文化交际成分的分析;C(SL+K)=对原语及语言外知识的理解;R(TL+K)=结合语言外知识进行目的语的重构;S+P=译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准则。与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相比,“厦大模式”侧重于口译过程中对原语语篇的分析,原语语言的理解和译语语言信息和知识的重组,但其核心仍然是口译技能训练,这为口译教学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

  (四)“广外模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时我国最早在本科阶段开设专业化系统性口译课程的高校之一,其口译教学与研究团队同样具有丰富的经验。2016年1月首届全国英语口译教学研讨会上,广外团队正式提出口译教学的“广外模式”。这个模式中,口译能力的培养=技能分解+技能强化+技能整合。

  “广外模式”将完整的口译教学分为学员的技能分解,技能强化和技能整合。除此之外,广外口译教学团队还推出了匹配“广外模式”的完整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板块,技能主线,语言辅线和专题辅线。“广外模式”的提出和推广为口译教学厘清了一些观念,对提升专业化口译人才培养的质量带来了借鉴意义。

  除此之外,神经语言学,对话语篇互动等范式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口译过程进行了阐述,本文就不一一阐述。

  无论哪一种口译教学及研究模式,从全面性和整体性上来看,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讨论的空间。例如,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式”对口译过程的描述过于经验化和简单化;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都以模拟现场的实验为主,缺乏现实口译活动的支持;“厦大模式”和“广外模式”是否能够充分适应不同院校的需求,?需要进一步验证。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生态口译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与口译研究

  基于以上几种口译教学及研究模式各有利弊,我国各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究竟何去何从?笔者认为,生态翻译学理论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探索方向和方法。

  生态翻译学的创建者胡庚申教授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核心思想,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构架。“生态翻译学”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生态学翻译研究途径,也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口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同样涉及到“口译生态环境”和译员的“适应/选择”,它是译员为适应口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多维度适适应性选择活动,译员既要适应生态环境的制约,又要实施对译文的选择。生态翻译学以其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为口译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生态化口译教学模式构建

  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核心,将生态意识与生态院里融人到口译教学中,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口译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剖析,构建开放,科学,系统并符合自身校情的生态口译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口译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1,教师“中介作用”下“译者中心”的口译教学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理论既强调“译学”,“译论”,“译本”的贯通与协调,又追求“译者”,“文本”,“环境”的整合与统一(胡庚申,2011)。生态化的口译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构建平衡,和谐,有效的口译教学环境,即明确口译教学生态中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全方位科学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通过其“中介作用”创建一个适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口译教学生态环境。

  随着口译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在生态化的口译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口译教学的核心。但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不管,因为在口译教学中,从课程内容安排,到课堂组织和管理,再到师生的互动和情感的交流,都需要教师的介入和帮助。教师的角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应逐步转变为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与教师中介作用的理念不谋而合。中介作用赋予教师权利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处理问题,以及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它还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的参与以及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作用。

  由此可见,将发挥教师中介作用的种种特征融人口译教学的生态?h境中,一方面凸显“以学生为中心”并积极发挥学生主导作用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让“积极互动”,“自主探究”和“共同发展”等字眼从教师的脑海真正在口译教学中得以实现。

  2.“适者生存”下的生态口译教学体系建设

  完整的生态口译教学体系,经历发生、发展和完善,是一个不断适应口译生态环境并做出种种选择的过程,包括口译课程的定位和设置,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替。一个面向专业人才培养的口译教学体系必然要经历“优胜劣汰”下的“适者生存”,唯有如此才能最终构建起口译专业化人才的全面素质。

  一方面,口译课程的定位和设置必须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的需求,口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院校自身校情特点而做出调整和变化。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设置缺乏充分体现专业口译人才的培养目标,有的院校只安排2-3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口译实践也仅有1-2周。而完整系统的口译课程体系并非是指照搬别的院校(如厦大或者广外),应在充分考察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利用自身院校的特点和现有条件和资源,优化口译课程设置,从而在生态口译环境下“适者生存”。

  另一方面,口译教材的内容,编写原则和方法也需要做出恰当的选择以满足口译人才培养的目标。大部分院校口译教学往往采用固定的教材,但是社会,经济,政治等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原有教材中的案例往往无法与时俱进,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恰当的补充课外材料,综合运用包括书面,录音,录像资料的方式,则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循序渐进的开展口译教学。生态口译环境下,只有“适者生存”的口译教材才能帮助培养“适者生存”的口译人才。

  3.“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下的生态口译教学方法和手段

  口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涉及到“口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的特点,它是译员为适应口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活动。优化口译技能训练,具体来说是指导学生如何实施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首先,口译教学要遵循技能化原则。从“三角模式”,到“认知负荷模式”,再到“厦大模式”和“广外模式”,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口译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口译技能,包括语言内技能和语言外技能,例如双语转换,语篇理解,口译记忆,口译笔记等。其次,口译教学要体现多元化原则。以口译技能培训为核心,在课堂内和课堂外开展多元化的口译教学,包括指导学生开展课堂小组互动学习,课堂口译实战模拟,课外小组实战模拟等。教师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现场点评,以后评价,个人自评和生生互评的形式参与其中,时时跟踪学生在口译活动中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同时,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基于互联网的“声音,图像,色彩,图式”教学手段也有助于构建交互式,情景式的口译教学模式。最后,口译教学要强调实践性原则。系统的口译教学是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实践的结合,是将实践融人课堂,将课堂嵌入实践。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创造机会,例如建立口译俱乐部,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各种口译竞赛,帮助联系各类口译实践场所(商品交易会,展览会)等,事后建立口译实践档案,定期撰写心得体会,并就口译临场策略和方法,师生展开讨论。以上种种,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指导学生实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4.“事后追惩”机制下的生态口译教学评估与测试

  “事后追惩”这一原本的法律术语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它不重在实现对译者提出‘说教’,‘警告’,‘限定’,而是强调在翻译活动每一个阶段都尽由译者能动地去‘操纵/支配/摆布/重写’,即一切由译者去作适应性的选择;而译者在每一个阶段的选择之后,则又由翻译生态环境所遵循的“适者生存”,“汰弱强留”的法则对译者的选择再做出选择和仲裁(胡庚申,2004)。口译教学模式的改革,归根结底是指导学生了解口译理论,掌握口译训练技能和技巧,在具备一定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基础上,胜任一般的口译任务,完成从学员到译员的角色转变。将“事后追惩”机制融人这一过程,教师不仅可以对口译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的监测与调控,并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并给予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同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及口译结果,对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简而言之,师生共同面临口译教学生态环境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维持口译教学生态的平衡。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制定“事后追惩”的教学评估和测试体系,是生态化口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测口译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更是构建动态平衡的口译教学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当今我国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指导依据,赋予了口译教学生态化的诠释。口译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培养具有外语自己知识的人才,它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在定位准确的口译人才培养目标下,构建生态化的口译教学模式,即教师“中介作用”下“译者中心”的口译教学生态环境,“适者生存―F的生态口译教学体系建设,“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F的生态口译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事后追惩”机制下的生态口译教学评估与测试。这四个层面相互联系,和谐共存,实现口译教学的最优化。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生态化口译教学模式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翻译学 生态 本科院校 教学模式 英语 视角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