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发展现状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2-09

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发展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064-02

  2015年11月第25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揭晓,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栏目获“新闻名专栏”一等奖。作为国内数据新闻的先行者,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栏目2012年就开始了对“数据可视化”新闻进行探索,2013年起专门成立由20名左右核心成员组成的数据新闻部,负责数据新闻创新制作。中国知网上针对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进行研究的文章只有8篇,对其2016年整年的内容进行观察的文章还是空白,本文试图对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2016年有代表性的板块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对以其为代表的国内数据新闻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进行梳理和描述,对比国外主流媒体对数据新闻成熟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数据新闻的界定

  “大数据”一词2013年井喷式地出现在国内学术文章中,随之而来的是由“大数据”催生的“数据新闻”的研究。最早的一篇是彭兰老师发表于《编辑之友》的文章《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文章通篇随未对“数据新闻”下以定义,但是预见性地讨论了“新闻”的生产模式和机制在“大数据”时代的转变,以及其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在叙事方式上的变革。“从新闻线索与选题的发现的角度看,记者与编辑需要更多地利用媒体自身或合作机构的数据库,来发现重要的新闻。[1]”彭兰老师前瞻性地总结了数据新闻的生产方式是由媒体自身或利用其他机构的数据库,“用数据说话”地进行新闻内容的生产。国内的文献尚未对“数据新闻”做以规范的定义,方洁老师作为研究数据新闻的先声,对数据新闻的内涵做如下阐释:“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的核心是对数据的处理[2]。数据新闻的生产依托于强大和可信的数据库,以及新闻生产者对数据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如此才能将庞杂、碎片化的数据整合起来,剖析其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呈现给受众。

  二、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发展现状分析

  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栏目获得了第25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充分说明它代表了国内数据新闻的发展水平,下文将通过对“数据新闻”栏目内容的长期观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1.发展现状及特点

  1997年11月7日,新华社顺应三网融合的浪潮,与信息产业部实现强强联合创建了新华网。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栏目自2012年开办,已经历2014年6月和2015年12月两次改版,现有板块10个:讲习所、政经事、第一时间、数问民生、数据观、新极客、涨知识、人文说、健康解码、漫动作。 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新华社作为不可动摇的老牌党媒也在为适应受众的口味做努力,传播的内容也尽可能地适应受众浅阅读的习惯。在新闻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呈现了如下特点。

  (1)板块设计丰富,内容涵盖全面及时。改版之后的“数据新闻”栏目有十个板块,涵盖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民生新闻、养生知识等,板块设计合理,内容比较丰富。新华网数据新闻部副主任马逸群在2014年12月的一篇文章对“数据新闻”栏目的内容定位进行了分类:热点解码系列、政策解读系列、生活服务系列、科普知识系列、交互数据系列[3]。同时,在对每个版块内容的分析中发现,对时事热点的跟进方面,“数据新闻”栏目也做的很及时,例如会对各种会议和政策的解读就十分及时,主题为“亚洲新未来:新活力与新愿景”的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3月22日召开以后,3月23日“政经事”板块就发布了一篇“一图看博鳌:从三大报告看亚洲经济活力”的文章,用地图、柱状图、饼状图形象解读了论坛发布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16年度报告》《亚洲竞争力2016年度报告》《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6年度报告》三大报告,让受众轻松地读懂论坛发布的重要内容。

  (2)新闻可视化程度加深,适应读者读图习惯。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是以文字呈现的,新闻被认为是一种叙事文体,有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例如倒金字塔式、时间顺序、通讯形式等,力求通过文字对新闻要素进行编辑,从而完成完整的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新闻意义的表达。但是“读图时代”的来临改变了这一切,人们开始习惯“读图”式的阅读,快速、碎片化成了现代人阅读的特点。加之数据新闻的快速发展,学会“用数据说话”,熟练运用数据深入浅出地有效地为受众传播信息成为新闻从业者的必备技能。“数据新闻”栏目的新闻每一则都是以图解新闻的形式呈现的,将原本枯燥的数据赋予了不同的设计。例如“取消农业户口将如何影响你我?”一文,文章针对北京新晋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取消农业户口这一政策对居民影响进行了图解分析。新闻中使用行政区地图展示了实施此方案的城市,用对比方式图解了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居民各会获得哪些权益。

  (3)资料来源广,栏目与政府部门以及地方媒体关系紧密。笔者重点观察了2016年一整年的“讲习所”和“政经事”两个招牌板块的每一则新闻的数据来源。

  大数据的使用是数据新闻的基本,有效利用多元丰富的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从表2可以看出,“数据新闻”栏目的数据来源比较丰富,不乏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也有引用与其他媒体发布的资料,不只限于本媒体自身的材料

  2.呈现的问题

  (1)数据来源丰富,但未形成媒体独有的数据库。有相当多的学者将“数据新闻”也称作“数据推动新闻”,数据可以说是数据新闻的生命头。尤其是如今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各地方媒体也都竞相开展数据新闻的实践。作为国家权威主流媒体,更要由此增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通过上述表格可以观察出,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数据来源比较丰富,并未形成媒体独有的强大的数据库。2015年普利策国内新闻奖颁给了《华盛顿邮报》关于美国境内枪击案的系列报道,获奖理由正是由于其对2015年一年的枪击案做的一个全面的数据库。通过对一整年的美国境内枪击案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提出了枪击案与种族、性别、警察素质等的相关性假设,这对国内数据新闻发展不无启示。同时,《华盛顿邮报》指出FBI(美国联邦调查局)与邮报的统计的枪杀死亡人数的数据之间有逾两倍的出入,揭露了美国联邦调查局工作的不足,对此美国联邦调查局进行了回应和反思,这也正是媒体专业主义的体现。   (2)将数据可视化与数据新闻混淆,缺乏对数据的深层剖析。新闻叙事中的“数据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将新闻事件中需要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方便受众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表现手段。在对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2016年的观察中发现,“讲习所”的72篇文章无一例外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讲话等一些活动的解读。“政经事”的101篇文章中,会议解读的有16篇,政策(包括各种政策、新规、规划、决议、纲要、意见等)解读类的有34篇,另有3篇是对职能机构的图解。“现在流行的极简生活你知道多少?”一文通篇没有一处数据,实则不具备数据新闻的实质。从国内的数据新闻实践观察来看,往往形式大过了内容,一味追求可看性和设计感而忽视了数据新闻的本质。相反对比《华盛顿邮报》,进入其官网便可看到对美国境内枪击案的数据库,包括案发地地图,以及对每一位枪击致死的死者都有身份描述。基于数据库的数据分析的话语表达基本支撑了整个报道。

  (3)多单篇解读少系列报道,新闻报道流于表面化。新闻可视化处理其实就是一种将新闻软处理的方式,充分发掘数据内部的深层次含义才是数据新闻的本质。“数据新闻”栏目的新闻报道将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硬新闻”还是“软新闻”都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在对“数据新闻”栏目的观察中发现,只有在两会期间以及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后进行了多篇会议解读,这种系列报道只是隔靴搔痒般地进行信息的串联,并没有层层深入地针对某一社会事件进行有逻辑性的剖析。《华盛顿邮报》对美国警察枪击案的系列报道总共有九篇,都是通过邮报构建的随时更新的数据库进行分析而来的报道,每一篇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枪击案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剖析。其中第四篇是“Black and unarmed”(手无寸铁的黑人),分析了黑人被警察枪击致死的概率比白人高七倍。国外媒体如《华盛顿邮报》以及最早进行数据新闻实践的《卫报》在对数据的剖析方面都运作的相当成熟和有公信力,而国内老牌媒体的数据新闻的发展相对还比较滞后。

  三、结 语

  综上,以新华网“数据新闻”?谀课?代表的国内的数据新闻还处在数据新闻的早期阶段。主流媒体要利用好自身已经构建的公信力和政府之间、其他单位和媒体之间便利的获取资料的渠道,培养和吸纳更多有数据分析背景的人才,增强“用数据说话”的能力,加强“跨领域、跨媒体”合作[4],才能促进我国数据新闻行业快速发展。

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发展现状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华网 新华 发展现状 现状 栏目 分析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