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研究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2-10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研究

  教育学将“互联网+”评价为多元表达,学生主体与教学相长的实现平台与技术依托,其优势在于剥离课堂沉重感与符号差异基础上的有效表达。在“互联网+”背景下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应充分尊重“互联网+”的基础特征,发挥“互联网+”的功能,摒弃服务理念与工具论思想,充分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建构[1]。本次研究选取“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发源于经济领域,被经济学评价为依托互联网技术产生的新经济形态。经济学认为:“互联网+”在经济领域能够发挥生产要素优化配制与范围集成作用。而这一作用具有可迁移性,能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政治学将“互联网+”评价为政治资源,其认为“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及其含涉范围能够作为政治资源在相关领域发挥政治影响。而将“互联网+”相关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互联网+”发挥其政治资源作用的主要方式。教育学将“互联网+”评价为功能工具,其时空同步与屏蔽空间影响的作用能够支持多元表达、学生主体教育及教学相长的实现。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有效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其特殊性在于教育目标群体为具备完全思考能力与独立学习能力,但尚未具备成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学生群体。同时,高校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权利意识与探索理念。对于具有权力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能的排斥与反感,对于脱离其生活与感知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怀疑与误解。而在自由解放的背景下,强调单一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易被归纳为“思想禁锢”,从而被划入文化糟粕的范畴,影响其发挥作用。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建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多元思想对一元思想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l生的假定前提为存有既定认同的统一思想,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元思想的多元传递。但互联网是多元思想的集散地,逻辑顺延的结果则是“互联网+”也应承继互联网多元思想的特征。

  因而,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转变其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在认同存有既定一元思维的前提下,开放独立个体对一元思想的解释权限。在这一思维方式引导下,独立个体能依据其生活经验与人生体会对一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出多元解释,不仅能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内涵,同时能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个体意义。而在个体享有解释权的情况下,能够强化个体对一元思想认同,从而促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2]。学校与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变过程中应发挥引导与鼓励作用,自觉消除其基于政治与思想所获得的权力,营造能够进行自由表达与讨论认同的环境

  (二)发挥“互联网+”的器物优势

  “互联网+”的器物优势主要体现在时空同步与平等交流两方面,发挥“互联网+”的器物优势应从发挥时空同步优势与平等交流优势两方面入手。

  首先,应依据时空同步优势建立同步沟通平台,如网站、微信、QQ群等,其不仅能实现课堂交流,同时能保证课余时间范围内的有效交流。而保证用户群体积极参与同步讨论的前提是存有不同的观点、发表的观点能够得到平等反馈。学校在具体建构平台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引入国际思想,以实现充分讨论的目的。其次,应依据平等交流优势,在平台交流过程中采用相应措施屏蔽因权力衍生所带来的不平等,如在平台认证中可采用实名认证、非实名交流的措施。但实名认证措施在某种意义上也会导致交流存有顾虑,从而影响平等交流的效果。因而,学校可结合自身特征决定是否采取非实名认证制度。

  (三)建构监督与保障机制

  “互联网+”在存有既定优势的同时,也存有一定问题。开放、自由与无限制的环境会给予存有独立个体中不满、怨恨以生长空间[3],而一旦在信息集聚中偶遇相似的感知,这种情感便会在找到共鸣与认同的基础上继续传播。因而,高校在利用“互联网+”优势的同时,应针对“互联网+”问题建立监督与保障机制。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监督机制应从行政监督与学生监督两方面建构。行政监督应采用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监督可采用学生举报的方式。交流平台可设置举报功能,但在建立监督机制的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以保障学生不因发表合理言论而遭受处罚。保障机制的具体内容可包括申辩机制、讨论机制、仲裁机制等制度。同时,制度设计应保障制度的灵活性,学生可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制度来保障其评论权利。

  三、结语

  本研究选取“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具体包括:建构“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发挥“互联网+”的器物优势;建构监督与保障机制。对于这一问题还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如“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路径 背景 有效 思想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