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2-27

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102-02

  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和创造美,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教师应当对学生指明并揭露文艺作品中的真正的美,并要保证使学生正确理解和领会真正的美,祖国自然的美,人物性格与品行的美,他们在社会上生活与活动的美。”语文教学就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首先,从文学作品的自然美与社会美入手培养学生感悟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现行的语文课本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这些篇章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的艺术再现。一篇作品总要表现作者的美学理想,或对美好纯洁的事物进行追求,或对英雄人物进行歌颂,或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等。语文教学要善于利用这些来进行审美教育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总是和人类健康愉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文艺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大多被赋予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同是雷电,在茅盾的笔下是正义的代表,而在高尔基的《海燕》中成了恶势力的化身。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美的篇章,有壮丽的天山,也有浩渺多姿的洞庭湖,既有广阔雄伟的黄土高原,又有清雅秀丽的小石潭,其中有壮美,也有柔美,可谓包罗万象,千姿百态,一套语文课本就如一幅自然画卷,把大自然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要充分把握课文中的审美内容,引导学生去感受鉴赏。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这是一篇精彩的游记,作者按游览的踪迹,渐进式地写出冒雨登泰山的途中所见所感,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挚爱之情,反映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登高远望,不断奋进的情怀,我们可以从审美角度引导学生领略雨中泰山的千姿百态,山光水色的优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美,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敢进取的精神。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随着时间的推移,轮船的航行,作者把长江的壮丽景色,如同铺开画卷一样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把自己奔腾澎湃的激情融合到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催人奋进向上的豪情,从中领略到祖国河山的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陶冶他们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操。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社会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较之现实生活本身更典型,更集中,对人们的熏陶感染往往也更为强烈,因而更具有审美价值,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鉴别社会和人物美丑的能力。如教杨朔的《荔枝蜜》,应先引导学生对小蜜蜂获得一般的认识,进而认识小蜜蜂的美,最后认识了作者如何通过小蜜蜂寄托自己美的理想。这样逐层推进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小蜜蜂的美,是美在她终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工作,为人类酿造生活最甜最美的蜜,从而感受到劳动创造才是真正的美。

  此外,还要善于通过人物、事件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真假、美丑、善恶。如莫伯桑《项链》中的路瓦载夫人和亨利《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路瓦载夫人虚荣心强,一心向往豪华奢侈的贵妇生活,令人鄙视。而德拉经济虽然拮据,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她卖掉了自己引以为骄傲的美发,这种真挚、纯朴的感情是很美的。又如莫伯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感情态度的变化,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关系。

  在生活中美与丑是一对矛盾体的两个侧面,作为生活反映的艺术当然既反映生活美,也反映生活丑,但是艺术本身却只能是美的,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化为艺术美,因此,丑和美一样也属于美学范畴。作为美学范畴的丑,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丑恶现象,反映在艺术中,这些便成为反面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反面艺术形象,从而认识到丑的可恶,因而积极去追求美好的东西。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塑造了葛朗台这个把金钱视为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吝啬鬼形象,通过对葛朗台抢夺女儿梳妆匣,剥夺女儿财产继承权,临死抓住镀金的十字架等细节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从文学作品的语言美与语感美入手培养学生感悟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是语言艺术,人们对它的感受通过语言这个“中介”才能获得,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塑造的形象,描绘的自然和环境,都要由语言来体现,如果不理解作品中的语言,那么作品的形象无论描绘得如何生动,也无法从中感受到。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文心雕龙?知善》)“披文”是“人情”的手段,也是鉴赏的准备,真正的鉴赏过程是借助文学作品语言文字感知到作品内容的美才开始的。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在审美对象(即文学作品)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一种审美关系,给学生开辟一条审美通道,扫除障碍,作一个向导把学生带入审美情景之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音乐美、意境美、形象美。

  语言的音乐美,即语言音调和谐,节奏鲜明,主要由节奏和押韵构成。节奏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句子停顿间歇大体匀整而有规律,押韵是指有规律地在一些句子的句末出现同韵的字,汉语一个极大特点是,单音而有四声平仄,语言四声搭配得当,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语言的音乐美在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古典诗词在语言运用上,讲究平仄,声韵,对仗等,新诗虽然自由,但也讲求音乐美。要引导学生去感受鉴赏。

  语言的意境美。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意境是客观的(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和“景”的结晶,李可染先生说:“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语言的意境美在于通过具体的有限形象,激起人们的想象,在想象中认识到隐蔽在形象背后的无限的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语文教学只有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学生才能鉴赏作品的艺术美。抑、扬、顿、挫,有表情的范读课文,给学生以强烈的“语感”,是导入意境的重要手段。

  语言的意境美和形象鲜明是分不开的,而形象化的语言最主要的特色是鲜明生动,郭沫若说:“语言除掉意义之外,应该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触,同义的语言或字面有明暗,硬软,响亮与沉抑的区别,要在适当的地方用适当感触的字。”作者为了把事物和人物的形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总是用音义俱美的字词,如鲁迅《药》中写刽子手卖人血馒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那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得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这老东西……”这段文字用词恰当,形象地描绘老栓和刽子手康大叔的形象,用“慌张”“抖抖”形象地把老栓当时的心情表现出来,作者又用“嚷”“抢”“扯”“裹”“塞”等动词,极准确地写出了刽子手的粗野和不耐烦,用“抓过”“捏一捏”刻画出刽子手接钱、数钱的熟练动作和丑恶,刽子手凶恶贪婪的形象就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语言人手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美育的独特任务,对于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他们的心智,丰富他们的语言,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极大的效益。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语文教学 审美 语文 能力 教学 学生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