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逻辑意蕴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逻辑意蕴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2-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逻辑意蕴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6.003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始终是党必须回答也必须回答清楚的一个首要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上系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性质、目标、领导力量,并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明确提出“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9。习近平在中央党校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117。党的两任总书记如此坚定地强调道路问题,有着深刻的政治内涵和战略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主要依据自信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的正确性的信心和肯定,所展示的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心理状态。自信绝非自傲自大,更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正是如此。

  1.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路径,是回答“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先辈们进行了无数次探索。无论是农民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洋务运动,再到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追求强国富民的运动一次次都失败了,农民起义、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救国方案都相继破产。“长夜难明赤县天”,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苦苦探索,直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才找到了一条改变命运、富民强国的道路。随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日益紧密的结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百年梦想。

  革命如此,建设亦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学习,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沿袭苏联老大哥的做法。1950年代中后期,我们逐渐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以苏为鉴”,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但由于当时没有摆脱“左”的思想影响,没有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的有效结合,走了不少弯路,甚至还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灾难性的运动……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毛泽东一贯提倡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此开启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征程。

  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的发展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我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国家才能兴旺发达,“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2]2。

  2.坚实的实践基础

  自信虽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主体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找到的满足感、成就感,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感受或感觉,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必须来源于实践上的成功,否则,就会成为盲目的妄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正是源于我国经济更加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更加公正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更加认同。

  1840年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府腐败无能,经济发展落后,百姓流离失所,人民毫无幸福可言,整个民族完全生活在自卑状态,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盲目崇拜,对西方的制度更是亦步亦趋,甚至有个别激进国人喊出“改良人种”的口号,如果那时谈自信完全是痴人说梦。而如今人们之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是因为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3]251。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63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乐业,中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的增速。2012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美国的差距大大缩小。西方国家不管对中国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对此也是赞叹不止。有许多学者盛赞“中国模式”,并认为中国模式是有别于西方模式的更优的社会发展道路,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模式。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易善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逻辑意蕴3.坚定的未来预期

  道路选择来之不易,道路的坚持和坚守更是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系列飞跃的重要基础。行百里者半九十。历史显示,一个国家可以渡过艰难困苦时期,可以挺过重大灾难时期,但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时,国家在表现出勃勃生机之时,往往也是矛盾凸显时期。在这个时期,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人亡政息、改旗易帜的情况。殷鉴不远,苏联曾经对自己的发展模式信心百倍,结果却消亡在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改革时期,消亡在苏共第四代领导时期,从而丧失了对自己道路的坚守。   自从我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和国家始终保持着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毋容置疑,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克难时期,“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1]494。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努力在现实中予以解决。可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提出种种所谓“富国方案”,认为腐败、贫富差距的罪魁祸首是改革开放,主张中国走回头路;或主张引进西方的宪政、多党制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醒。要始终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富裕的中国。不管改革出现什么艰难险阻,不管前进道路上出现什么样的杂音,我们绝不动摇,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长久性、可持续性。邓小平同志1990年代初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2]280。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胡锦涛同志用“三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表明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立场。习近平同志更是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1]84,“中国是一个大国,绝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1]439。

  4.人民的主体认同

  道路自信不仅表现为客观成就,更表现为主体认可,主体认可的成就是道路自信的主要依据。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发展的享受者。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尊重人民意愿、使人民满意,始终是其执政的力量源泉。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路线和政策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执政的宗旨,把满足人民福祉作为执政的依据,以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工作得失的标准。邓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3]314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饱含深情地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69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人民认可我们党,并将自己的美好期待与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当代中国最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才能够战胜“98洪水”、“非典”、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才能够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世纪盛会。当下中国正处在比历史上任何盛世都更加辉煌的重要时期,人们正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征程,这会进一步坚定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富强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在长期探索过程中走出来的,它既不是传统的苏联模式,也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的发展道路,而是我们独创的富民强国之路。然而,要真正做到道路自信,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近代中国的苦难史早已表明: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实现国家富强,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辉煌史也进一步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其领导下的中国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托付给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选择。其次是我们党是用先进理论指导的党,具有自我革新的能力。“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着运动的未来”[5]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党的阶级性及其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顺应时代潮流,永葆生机和活力,拥有无限前途。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还取决于其在实践上具有的自我革新能力。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私利,始终保持“现在先进不代表将来先进,现在执政不代表永远执政”的忧患意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反应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淘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6]正因为如此,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抓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这表明我们党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具有自我革新的决心和能力。

  2.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109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其他道路的显著区别,也是对各种误解的有力驳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都有一些人对中国是不是坚持社会主义存有疑问,“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早产说”等哗众取宠的名词不断涌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步回到解放前”“深圳除了红旗是红的,剩下的全是资本主义”等耸人听闻的怪调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初期,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果断提出“不争论”的方针,为的是不让有利的机遇在争论中失去,致使部分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就是实行资本主义。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邓小平始终强调在改革进程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这绝不是坚持或回到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恰恰相反,那种保守的、固步自封式的社会主义正是改革的重点,必然会被历史抛弃掉。当然,抛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并不等于放弃社会主义去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走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对此强调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世界形势日新月异……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思主义者。”[2]291-292因此,当前的改革,不论怎么改,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这些,那就不能成为社会主义了”[1]110。社会主义是改变中国命运、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社会主义,任何其他主义,不管其如何包装,都会给中国带来灾难。   3.坚持中国特色

  唯有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才是中华民族的选择,其生命才能长久,本本主义、拿来主义、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都不可能带来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究其根源在于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不是对社会主义“反着讲”,也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实际上,中国特色有着理论和历史的必然性。从理论上讲,人类社会上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不是开倒车,而是顺应时代潮流。这不仅体现了“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而且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但实际上各个国家在具体发展道路上并非完全一致,这是因为,“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情况,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色彩差异”[7]。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也是如此。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列宁是在一个资本主义尚未获得充分发展的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并进行了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两种发展模式的探讨。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是不会完全一样的。”[8]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过去搞革命照抄苏联,曾经有过痛苦的失败,现在搞建设必须“以苏为鉴”,走自己的道路。毛泽东进行了曲折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2]2-3。由此可见,中国的实际就是中国特色,离开了中国国情,即使取得暂时的成功,也难以持续、难以长久,更不可能自信。

  三、道路自信为当前和今后中国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我国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长期发展、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实践道路,它必将成为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发展、富强之路。

  1.道路自信是坚守理想信念的前提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信念是对奋斗目标的坚信并身体力行的一种精神追求。理想信念的前提是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看到未来美好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而缺乏可能性的理想只能是幻想、空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及其成功实践,必定成为人们对未来期盼的基础,成为医治各种理想信念冷淡症的良药。

  毋庸讳言,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和道德滑坡现象,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缺钙,得了软骨病”[1]80。个别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行了,对中国前途不看好,于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捞钱,并使用各种非法手段力图将其非法资产合法化。历史表明,这些贪官之流终究将被历史抛弃、被人民厌弃。当下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更加发展,制度更加完善,步伐更加稳健,“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83。社会主义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我们对国家更有信心,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2.道路自信是拨清思想迷雾的航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如何看待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挑战,取决于看待问题的态度和立场。一些“左”的思潮仍抱着旧思维不放,认为改革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必须重新回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上。还有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9],极其错误地主张中国应实行政治多党制、经济自由化、意识形态多元化,阴谋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妄图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邪路。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坦承,在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不是逃避、畏首不前、退回过去,更不是改变社会性质,实现“西方化”“美国化”,而是在基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来解决。“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自信,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2]29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举措。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必须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决不犯方向性错误。

  3.道路自信是整合中国力量的有力纽带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中国国情复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均衡,人均资源严重不足,人民利益需求不一致。如何凝聚大家智慧,整合全国之力,聚精会神地搞好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精神支撑,需要一个凝聚中心。在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可以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条道路也许在发展的进程中并非尽善尽美,但这条道路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穷、实现了富裕,让中国人有尊严地活着,摆脱了落后与挨打,实现了国家强盛,创造了灿烂的民族辉煌。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我们才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才能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1]235,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总之,我们只有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逻辑意蕴

论文搜索
关键字:意蕴 中国 社会主义 逻辑 道路 主义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