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01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42-02

  随着时代的不断跃进,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方式也和过去有所不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让人们的生活从物质层面转移到精神层面上来。民族的概念看似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渐渐弱化,实则不然,中国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民族间协调发展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各民族共同繁荣更是我党对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各民族间共同发展繁荣不仅仅有政治经济层面,更离不开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教育层面。如今的高校都能做到敞开大门,吸纳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学子,而这其中自然包含了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如何做好这类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让他们有特点而不特殊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之一,如何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充分发挥出少数民族学生的职能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含义

  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汉族主义因其劣根性逐渐消亡,但少数民族群体仍因其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需要一定的保护,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正是来自于这类群体中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他们不仅仅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更是其所在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者和中坚力量。

  二、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一)民族性强

  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其中包括语言文字、饮食着装等方方面面,虽然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少数民族的一些特性渐渐褪去,但仍有许多特点存在,这些特点会影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以维吾尔族这类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为例,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以普通话作为自己的学习工具,但维语却是他们更习惯使用的生活语言,维吾尔族女生佩戴头巾也是日常着装的习惯,诸如此类的行为都是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性强的表现,这种表现也正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所在,是在正确的引导下值得鼓励的、发扬的。

  (二)融合度低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特点,所以经常会发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融合度较低的现象。如:少数民族学生有着自己特殊的饮食习惯,因此导致在集体生活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少数民族学生因自身外貌或着装方面与主体民族稍有不同,因此产生的差异也令融合度降低;甚至是由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的小分歧也会让少数民族的学生较难融入到集体中来,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内地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也有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同民族的学生更容易融合在一起并形成“小团体”,这种小团体的形成自然而然地就会削弱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整个集体的融入程度。

  (三)适应力弱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于少数民族自治区、县,十几年来的生活已经让他们习惯了周边均为同民族或同民族占据主导地位的生活环境,但根据调查显示,在校少数民族本科生仅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6.33%,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由同民族环境转入非同民族环境是难以适应的,这也是正常的表现。少数民族学生适应力弱主要表现为:学习上,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受到的照顾加之语言与文化的不同会令他们难以跟住老师和同学的学习进度;生活上,缺少本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会使得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无法适应;心理上,产生自我不同的认知后会让少数民族学生这类少数群体产生负面情绪,导致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三、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外在异化,内在统一

  内地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体上看似与其他学生并没有不同,实则却有着很大的差异,目前内地高校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欠缺,在开展有关学生工作时往往表现出的是外在异化,内在统一。外在异化指的是很多时候内地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异化仅仅停留于纸面上,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与区别只能通过学生信息来体现,却没能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内在统一是指在做学生工作时学生工作者往往囫囵吞枣,不管是不是少数民族学生都一把抓,没能考虑到这类学生群体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各个方面,这种工作作风是与弘扬各民族文化,让少数民族学生有特点但不特殊的存在于集体中背道而驰的。

  (二)过于关注,过于敏感

  当今世界的发展空前繁荣,随之而来的种种复杂的格局与问题也困扰着高等教育工作者,这其中就包含着民族分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以地域定性民族的事情屡见不鲜,每每发生类似事件时内地高校总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上以期望保护他们,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过度的关注、过于的敏感很可能会令少数民族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更加难以融入集体,从而不能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活。

  (三)缺少挖掘,缺少关怀

  各民族的发展与特色是我国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开端,我们不难见到载歌载舞的少数民族学生,很多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文艺天赋,或是其他民族不能媲美的品德。很多内地高校在对于发现和挖掘具有自身特长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方面还是有一定欠缺的,同时很多学生工作者以及身边同学对少数民族学生缺少人文关怀,这不仅指的是学习和生活上的狭义关怀,更是一种文化交流、融合上的广义的人文关怀。   四、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做足准备工作,从源头帮助学生

  首先要明确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合到大学生集体中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填鸭式的给予,不能要求少数民族学生与主体民族学生完全相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更要个性化、特色化。在每年招生工作结束后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分布情况,分类进行准备工作,由于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强弱不同其针对性和程度也应有所区分,与汉族差异化较小的民族可适当放宽管理,与汉族差异较大的民族应当着重了解其民族特色以求更好地在源头科学地、系统地、高效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二)正确引导价值观,积极做好心理辅导

  除了要做好每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树立工作外,还要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引导时要以尊重其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为前提,要让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学生理解科学文化体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其信仰是不违背的,科学地引导好少数民族学生在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发扬具有民族特色的真善美。设立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要求心理老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并解决好少数民族学生遇到的诸如自卑、自我孤立等心理问题,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三)挖掘培育先进典型,开辟专属天地

  任何时期的任何群体都需要榜样的引领,内地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也不例外。挖掘和培育少数民族学生中的榜样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先进而优秀的引领者能够起到良好积极的影响作用,这些典型会让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意识到优秀与民族差异无关,更要让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认识到自身民族所带来的优势。内地高校应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辟专属天地,宏观意义上的去帮助他们建立“小团体”反而更容易打破平日生活中的“小团体”,让他们能与其他同学有更多交流的空间,建立民族文化交流社团,通过文体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搭建专属舞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感受自身价值。

  (四)做好帮扶工作,解决实际困难

  少数民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学习较为吃力的特点。由于受到少数民族的地域环境、家庭背景种种因素的影响,其家庭条件有很大可能并不理想,这就需要学校做好相应的帮扶工作,做到单独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帮扶。学习上由于语言文化、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自然需要学校加大辅导力度,课上应要求任课教师统一授课速度,照顾到少数民族学生,课后可安排“一帮一”形式的便捷高效辅导方式,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能良好参与课堂。

  (五)弱化敏感地带,强化明辨能力

  处理好各类民族敏感问题是做好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发生如新疆暴恐事件时要保护好少数民族学生。平日不仅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更要面向主体民族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彻底铲除民族歧视、畏惧心理。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要着重明辨是非,弱化民族差异,最主要的是让少数民族学生明白反动的行为与民族无关,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可能出现不法分子,更有可能涌现出色的人才,做好自身的发展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离不开理论依据,更离不开工作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不变的准则。做好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等于做好了未来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民族发展工作,每一名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都将是推动各民族共同大发展大繁荣的中流砥柱。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少数民族 学生教育 对策 少数 民族 内地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