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中国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比研究论文

中国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比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03

中国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20-01

  一、生态伦理观的概念

  20世纪初,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也都随之不断严重起来,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出现这样严重的生态危机也使人们纷纷陷入反思,以求缓解危机、解决问题。人们意识到解决生态危机需要多种方法手段,而伦理学就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

  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是应用理学的分支,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的学问”。[1]也就是说,生态伦理学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相统一的这一角度来用道德来评价、规范人的行为,进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中国儒家生态伦理观

  1.“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在我国提出,我国的思想家们为其做出了巨大贡献。儒家在此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先秦儒学、汉代经学、宋明理学。

  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虽然他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但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他是把生态的和谐当作是一种美来欣赏的,同时也是一种对道德的评价与考察。孟子用“诚”表述“天”“人”的关系,儒家把“诚”看作是“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认为“诚”是自然界生存的本质,是天地万物的本性。“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要求人用“诚”这种伦理道义实现“天人合一”。

  到了汉代,儒家著名学者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他说:“事物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3]宋朝张载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4],于是张载成为我国说出“天人合一”这个词语的第一人。到了程朱学派,程颢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便成为通过“气”把人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天人合一”。

  2.“仁”“爱”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的核心主张“仁”“爱”也推及到了自然,“泛爱众而亲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万物对自然的关爱。但儒家提倡“由人及物,关爱有序”,也就是说爱护自然万物虽然是君子的道德职责之一,但对万物生命的仁爱并不是平等的爱,而是由近及远,由人及物。儒家同时还主张“使民以时”,也就是避开农忙使用劳力,孔子曾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5]来告诫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儒家还倡导捕猎时不要捕获幼崽,钓鱼时,不要用渔网以免将鱼一网打尽。这正是对儒家“仁”、“爱”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3.“中庸”的生态伦理思想

  孔子是最先提出中庸定义的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庸,天地位焉,万物育焉。”[6]这也就是说中庸是世界的本性,是自然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人们的最高的德行。它要求人们做事把握好度。了解“天命”懂得“中庸”是人生最高境界。春秋时期,生产力落后,自然科学刚刚萌芽。人们对自然知识还不了解,只懂得“天”“神”。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7]可见孔子对天命的重视及敬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虽不言,但一切尽在其掌控之中,四季更替,万物生长。理解天命同时还要理解“中庸”,做到“中庸”。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

  1.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的客观性,马克思认为物质是客观的,是不依托任何的存在而存在的。自然的存在同时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以及生产资料,所以说人类是自然的产物。

  2.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人是被自然创造出来的,存活在自然之中,人在自然中的行为同时也受到客观规律制约,因此自然属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人可以利用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形成人类社会。同时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也发展出各种社会关系,并且人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生活发展。因此,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3.劳动统一人与自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类的劳动统一人与自然。随着人类活动时间的延长、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人对自然改造程度的加深,人与自然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起来,是人的劳动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马克思曾说:“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和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6]

  四、中国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比分析

  1.时代背景的异同

  我国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产生于经济水平不同、改造自然能力不同的不同时代。但是他们都主张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价值论的异同

  我国儒家思想是从整体性上分析人与自然的价值,儒家认为天地孕育万物,因此自然具有价值,而人反作用影响自然,人就对自然也有价值。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更倾向于通过实践来分析人与自然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离开人的实践活动便没办法确定自然的价值,离开自然也无从确定人的价值。但是他们都肯定了人与自然对彼此的价值。   3.思维方式的异同

  儒家生态伦理观与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都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是通过直觉抽象的从整体性思维来把握,抽象的当作完全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历史的、具体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也肯定人与自然的对立性,认为人与自然具体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五、中国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启示

  1.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根据我国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整体统一,对重新考虑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通过我国儒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看到,虽然人对自然具有反作用,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但是不能因此便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人类在自然界中是绝对的价值中心。这样人类中心、人类价值中心的思想是错误的,是不利于我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心的。

  2.关爱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我国儒家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都主张关爱自然,我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便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以至最终自取灭亡。我们应该放眼长远,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以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加强全民生态环保教育,强化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

  自然是全人类的自然,我们都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环境出现了问题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影响。反之环境的治理也不是单单靠一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就能够完成的。因此加强生态环保教育的时候就必须主义其普遍性与全面性。要强化每一个人对生态环境所担负的道德责任感,从而加强每一个人的环境伦理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生活习惯。

  4.全球协作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具有整体性,是全球的生态,只有国际之间相互协作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完成全球协作共同保护生态的目标,需要我们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共同负担”“区别责任”,为我们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个人、地区、国家都应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中国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比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伦理 儒家 生态 思想 马克思主义 马克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