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本质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蔽性探析论文

本质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蔽性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05

本质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蔽性探析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0-0098-05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旨趣也倾向于注重社会的整体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不自觉地发挥着规训、形塑人的功能。随着当代民主思想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面对社会分化和个人价值选择多元的实际情况,学界关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放性特征,[1]80,[2]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训和管控,同时还应兼具释放心灵、激活人的潜能的特性。解放即要求冲破“精神枷锁”,祛除政治蒙昧,揭示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被遮蔽的内容。本文基于当代政治哲学和人本思想,通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观的反思,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具有的解蔽性,求取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中应有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原则。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述评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越来越自觉深入,逐渐摆脱了经验窠臼,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和价值受疑在一定程度上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尚未达成基本共识的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有影响力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五种。

  第一,意识形态的转化引导,构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主流观点。其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就是意识形态性,[3]是统治阶级用自己的意识形态转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实践活动,以维护统治权威、实现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其二,由意识形态性衍伸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属性,总体上表现为两类:(1)灌输论。遵循列宁的灌输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高度不可替代的“自发”和“自觉”性,能够将社会要求灌输到人的头脑并体现于人的行为。[4](2)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某一社会群体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意识形态一元引导,传达给社会成员何为应当何为不应当的教育。随着研究的深入,价值观教育聚焦于特殊的价值引导,[5]政治价值观再生产[6]等。第二,以实践交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在促进人的行为发生转变的实质效果中的作用和功能,其核心是通过先进的思想掌握本阶级和其他阶级的专门活动。[7]第三,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根源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对比分析古代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论证道德教育对人的作用和价值,指出针对后天习性的教育对人成德达善的重要性;同时分析培根、康德、赫尔巴特等西方学者关于道德教育的根源性论述,从社会规范、协调性等层面论述教育的必然性;最后回到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揭示精神生产的相对独立性,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对满足人与社会的精神需要的独有功能。[8][9]第四,政治性论。政治性在涵盖范围上要广于意识形态性,在人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如婚恋嫁娶等活动并不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具有政治性。这一论断通过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与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的不同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社会系统的 “政治”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10]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主要指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以及人们言行中的政治立场。第五,精神生产实践论。这是学界逐渐兴起的一种人学范式观点,在立足社会“视界”的基础上追求“人之建设”,它着眼于“人怎样成为人”和“人成为怎样的人”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兼具启蒙性、目的性等本质维度。

  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聚焦人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在社会尚未分化、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相对单一的时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但现有研究的困境是尚未提供使人信服的论证,并脱嵌于社会结构。“现成论”的思维方式仍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及其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看做是具有保守性和适应性的工具。[11]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散发着浓厚的“治疗”、规训特征,人的能动性和超越性未能得到彰显,在理论和实践中受到来自学界和社会人士的诸多质疑。

  首先,遮蔽了人的认知视野。以意识形态性的教化灌输论说为主,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将意识形态理解为一个政治哲学和观念上层建筑的范畴,[12]从政治功能层面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必然性,未从意识形态理论本身进行理论建构,因而未能揭示意识形态的总体性含义。有论者认为马克思只在否定性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形式,其目的不是揭示现实的真相,而是竭力把这种真相掩蔽起来,以维护它所支持的统治阶级的统治” 。[13]按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意识形态本身即遮蔽物,“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14]意识形态理论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境追问意识形态生产的时代变迁,祛除笼罩在人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意识形态遮蔽物。

  其次,遮蔽了人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性理解。思想支配行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说总体上将人视为能做出教育者预期行为的特定主体,认为只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先进、方法得当就能弥合受教育者落后的思想品德水准和先进思想品德要求的矛盾。哲学与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在普遍价值观和行为之间并不存在简单或直接的关系,[15]人的行为会随情景变化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预设从外部施加的教育过程增加了使人表面机械理解的潜在反叛风险。一般而言,受教者很少自觉地反思教育内容所隐含的前提性条件,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将诸多政治价值作为既定结论给出,受教育者难以真正理解其历史意义以及自我责任,如爱国主义教育,公民理解服从国家的内在价值就构成行为的深层前提性条件。   再次,遮蔽了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中的主体性。人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来源和生产者。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观预设了具有真理性价值的知识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作可以预定的、不变的、现实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受教育者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规训的位置。同时,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集中在精英群体,虽然其着眼点转向了人的建设,但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在教育内容的生产上并不在场,其实质是遮蔽了人的平等性和价值主体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解蔽性的提出及其内涵剖析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依附于遮蔽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开始衰竭。第一,灌输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功能片面化。重知识灌输,缺少对人精神世界的触动,长期的灌输教化使人们逐渐放弃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性追问,思想政治教育被贴上了“传声筒”的标签。第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以崇高理想等非常价值遮蔽了日常生活价值,以崇高和牺牲掩盖了人的自然属性”,[16]教育内容的宏大目标脱离了人客观的实践能力而低质低效。因此,统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由社会本位转向主体本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超越性的要求,需要探究本质层面的解蔽性来打破束缚人的精神枷锁。

  遮蔽本身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效或反效,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某种程度上的遮蔽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但遮蔽达成的是人对政治社会的外在-机械理解,原先统一意识的条件在开放社会中衰微,使人们的这一理解极具不稳定性。解蔽则意味着还原人的意义理解,使人达成内在-有机认同,在个人差异性的价值判断中生成对共同体价值的意义确证,意识到在政治社会中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而使行为更具有自觉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本质规定性上开放出解蔽性。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人的灵魂的活动,而非仅仅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7]的观点,本文从本质视域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基本维度以提出其解蔽性。

  第一,作为根本属性的“政治”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地位和价值取向受统治阶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发挥‘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范作用、整合作用和主导作用,就是要以政治的根本、长远、全局性的高端视域,去规约、统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涵和职责范围。”[18]在观念层面,政治始终涉及价值原则、政治理念、政治理想等规范性和建构性并存的因素,政治生活根据这些因素而建构。古典时期政治对人而言具有终极性价值,参与政治生活是自然且合德性的需求,近代以来西方政治逐渐转换为工具性活动,并创设了一系列制度试图让政治为人服务,福柯通过知识-权力的谱系学考察,揭示了“政治观念”为控制民众的政治功能服务所普遍具有的隐蔽性和规训性力量,政治遮蔽的空间渗透于日常生活诸领域。这一遮蔽依附于近代以降的程序合法性,即随着社会成员目的的个人化和主观化,政治难以再预设一个明确、客观、完美的目的状态,只需在程序上满足某种标准,人们的不同利益与目的就能最大限度得以协调,而传统由政治生活与该目标的关连导出的政治体制和政治价值的正当性方式逐渐丧失了力量。“事实上,形式层面的合乎程序,并不意味着在实质-目的层面也具有正当性”,[19]纳粹暴行即表明了这点,政治正当性关乎政治的价值目的或价值方向,而政治的合法性更多地涉及政治系统的程序之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彰显程序合法和价值正当双重属性,并广涵于政治社会生活中,引领社会成员过政治-道德生活。进而言之,在任何现实的政治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政党始终要求贯彻自己的意识形态主张,每一意识形态在统治层面上都具有排他性,但多元分化的社会在未达成政治价值整合前,多种意识形态始终存在,因此需要区分作为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客观存在的多元意识形态的不同层次及张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要处理好多种意识形态的关系,实现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双重价值,而不是将政治简单视为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也需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边界,警惕政治在私人领域的泛化。

  第二,作为核心对象的“思想”维度。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等紧密联系,一般认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有了多个思想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具有政治属性的思想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对象。人不是一出生就具有政治思想,人的政治思想既形成于礼俗、习惯、政治仪式等惯常生活中,也通过教育活动形塑。就“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实体,思想具有经验性和独特性,发端于个人的意识养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是各个不同思想的总和;就“思想”产生的条件而言,“只有当意见出现冲突,思想才出现”,[20]个体的经验性思想必然导致差异性意见,政治的复杂性迫使人类进行冲突性思考,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就“思想”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空间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场域是人的思想领域,通过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交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1]98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说的思想“主要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即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22]随着现代人本思想的发展,在人的生命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表现为两大功能:其一,思想解蔽。由于人成长的习俗性接受过程,人的思想主要形成于被规定的经验感知,大部分认知均来源于生活场景中无法抗拒的客观存在,有些转化为知识,有些则成为限制思想的枷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束缚思想的惯常现象解蔽。其二,思想澄清。由于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新事物并形成新思想,加之对原有思想来源的对应物缺乏意义理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此进行澄清,让人在独立思考后再次确证这些精神层面的价值引导的意义。

  第三,作为实践活动形式的“教育”维度。一般而言,教育是打开人类交往中知识传递和知识生产的活动方式,是人的潜质在一定引导下的显现和发挥。“教育作为主体建构性活动,是在对知识的授受过程中实现的……控制了知识,便是控制了教育,而控制了教育,便是控制了人”,[23]权力宰制下的教育被当做规训社会成员思想的一种最隐蔽、最安全且最有效的工具,但教育并不自然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既是方式方法也是内涵目标的实践活动,通过教育这一形式解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相对于一般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要求受教育者呈现某种教育效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聚焦于政治性活动中的教育实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实践这一目标要求一方面有作为“真知识”的教育内容存在。教育内容是源于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知识积累,阶段性的政治话语(可以是政府的“决定”“报告”或领导人的“讲话”等)未经理智验证和实践检验不够成普遍必然性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有认识“真知识”的主观能力。人类的知识是不断累积的经验储存过程,“合目的性的经验对于具有创造能力的个体而言,促成了个人内在本质的形成,使其掌握了符合其需要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形成个体在自律状态下的意见表达,而这种表达便意味着人开始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24]自我意识没有在它的对象中发现自己以前,一切都是外部强加的。依据上述两个条件,可以建构出人的教育主体性,“所谓教育是受教育者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评价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地位中对社会意志仅进行习得和自我吸收与发展。”[25]   通过上述分析,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解蔽诠释为在思想领域展开的以激活人的政治理解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具体来说:第一,人具有潜在的认知理解能力,潜能通过经验实践得到焕发,只是这种能力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被限制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其进行激活和解蔽;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向人的政治理解,而非政治行动;第三,主要通过教育来完成,包括广义上的教育,如社会文化、制度安排等对人的形塑,狭义上指具体的教育活动,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第四,其活动方式是通过思想交流,而非武力、强权和物质性的权力手段,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平等对话,消除依附权力和权威的身份差异,用思想本身获取人们的政治理解。

  三、思想政治教育解蔽性的目标趋向

  当社会主导思想具备了支配性的政治影响,个体的自由探寻就会受到限制或变得慵懒。现代性政治确立了人的理性和主体性,开放了社会成员自由探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可能,但由于缺乏价值整合而内含撕裂或背离既定秩序的风险,集中表现为国家政治价值观与社会多元政治价值观的张力。这一张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解蔽得以开展的精神活动空间,需要从本质层面来理解才能发挥整体性的实质效果。一方面,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价值选择,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理解彼此差异性的政治性需要、愿望和观点,进而使其对政治社会持理性的建构态度;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告诫,加强人对“理性的公共使用”,使人们趋向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特征。概而言之,即激活政治理解并达成政治人格。

  第一,激活政治理解。政治理解是以人的政治需要为基础,经由人对政治社会现象的初步判断、非信仰性选择到信仰性认同的心理变化过程,以确证政治社会活动价值的思维实践。政治理解属于观念、意识的范畴,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经验性。政治理解具有内在的个体性,其内容来源主要是现实政治社会生活经验的反馈。其二,盲目性。受制于经验的偶然性和可错性,人们所获得的政治理解易受自身价值偏好的影响。其三,创造性。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不仅具有自我纠错的能力,还兼具建构人类社会生活与创生新秩序的能力。其四,公共性。相较于对日常生活行为、意义的私域中的理解,政治理解关注公共层面的政治生活现象。所谓激活,指人本身具有政治理解的潜能,只是这种潜能在政治运行过程以及选择性的历史记忆中被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活或焕发人的政治理解能力,兼使人们获得警惕与防止政治霸权主义与政治返祖现象的能力。

  在现代分众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人们普遍的需要,同时又承担起激活政治理解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解蔽的任务不是直接促发人的政治行动,而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以及对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等的态度,以获得政治理解进而实现政治认同。由于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激活政治理解的场域必须以社会为现实依托,不可能外在于社会或特定社会去激活人所特有的潜能。激活政治理解需要特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往过多地强调政治实践,但实践空间不足导致在话语与实践的割裂中产生了制度性的遮蔽因素。当前政治实践主体扩大,实践程度超越了以往历史时期,人们思想的自觉程度和问题意识越发清晰,对价值原则和政治理念的不同认识恰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支点和生长点。

  人的思想是在自我建构过程中逐渐成熟,受到政治社会活动的影响,在理解方面有“习惯作用”,[26]呈现为阶段性的政治理解并养成了思维依赖,如封建意识形态导致的思维痼疾。激活政治理解需要特定的前提,即赋予人自主思考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思想引导是建立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思想上的民主和自由,人们没有自由思考问题的权利,那就谈不上思想引导。”[27]基于思想自由的独立思考能力与人的理性正相关,政治理解对个人的理性状态有内在要求。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曾论说,人的不成熟是自我招致的,是对寻求监护的依赖,要使人们挣脱受监护状态,需要给公众“在一切事物中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28]理性的自觉运用与不同社会因素的自然引导并非截然对立,政治理解使人们反思性地理解政治不是必要的恶,也非超凡入圣者拯救黎民的方剂,对政治只能有合理的期待,通过理性言说与反思,既理解政治社会活动的前提性条件,也理解当前政治生态的基本态势。人们对政党政治意识形态的接受是一个由机械认同到内在理解的自觉过程,其首要前提是政治祛魅,通过政治理解认识到政治共同体的缺陷与改进可能,并知道当前政治生态是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有利,进而意识到自我的政治主体性。当前多元、去中心和开放式的信息流分散了人们的政治注意力,扩宽了政治心理距离而出现了政治冷漠,其结果是原有的政治热情和潜能受限,人们更易被政治遮蔽和规训。“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21]46思想政治教育激活政治理解的核心在于将政治价值观的选择权和生产方式交给公民,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介入中激活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理解,在我国即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理解。这要求政治理解蕴含时代性和前瞻性,同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解放思想并拥有极强的驾驭引导能力,能够理解人的行为对其自身的意义。

  第二,达成政治人格。①政治人格一般指“行为主体的政治性格特征的总和及其惯常行为模式”。[29]传统社会,由于政治条件限制,政治人格教育的范围局限在小部分掌握政治权力的精英群体中。现代社会,公民政治主体地位的确立使政治人格具有了广泛的可教育性,政治的民主化、公共文化空间和公共传播途径的发展、个人政治理解的激活等都进一步培育着政治人格的内在品性。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理论认为,“一个现代国家,要求它的全体公民关心和参与国家事务和政治活动。一言以蔽之,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30]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即“塑造一个能够在政治生活中健康成长的政治人格”,[1]61政治人格区别法律人格和道德人格,政治人格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品性,内涵特定的政治品质,如内在的善性、指向公益的动机、卓越的政治实践智慧等。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解蔽性使人重新获得政治理解,进而使人在变化的政治世界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人格。政治人格的形塑需要漫长的政治过程,以往将政治人格定位于理想人格的建构,将常识、直觉及物质欲求等形而下的要素视为阻碍人格达成的障碍,历史实践证明忽略人的必然性不仅导致人们内心的疏离与抗拒,更易养成奴性人格。现代政治人格处于由“依附型”向“主体型”转变的过程中,在于人的政治判断经由经验性感知在思想中得到认同并以此为评判政治行为的标准,由此形成的政治人格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稳定性。政治人格作为一种内在的品质,经过内在确认成为精神层面的信仰性元素,不易随意改变。其二,决断性。对突发政治情况能够迅速做出判断,而非临时翻阅政治参考手册。其三,正确性。政治思维和政治行为都是长期对普遍必然性知识做出积淀理解的结果,内含正确性。

  人格的形成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但更多地受到后天习性和教育的影响,后者不自觉造成的遮蔽阻碍着政治人格的达成,此时,政治理解就成为达成政治人格的前提。政治理解是不断更新的过程,随着政治生活的延续而得到发展,政治人格相对稳定,是对某种政治价值观的稳定认同。任何政治共同体的运转都需要借助某一特定的政治价值观作为软性的政治认同载体,在现代开放的民主政治环境下,公民政治人格对维护共同体生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以政治价值观引导;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也在自主形塑和建构政治人格,尽可能地寻求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的解蔽性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边界的厘定,也是对社会环境复杂化和个体需求多元化的现实回应。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将人作为具有潜在政治理解能力的能动性、主体性的人,摆脱规训和驯化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转化”思维,把激活人的政治理解和达成稳定的政治人格的解蔽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性的应有之义。现代性是个未完成的过程,在现代性政治中,政治的规约性会长期存在,人的理性建构仍充满不确定性,这一现代性的风险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解蔽性存在的空间和条件。

  注 释:

  ①对政治人格的价值取向需要作出规定,如纳粹人格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人格。根据现代政治主体性,这一规定权在具备政治主体性的人的理性选择上,这要求人们具备政治理解。

本质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蔽性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域 思想政治 本质 思想 政治 教育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