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文

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05

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5-0094-03

  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MOOC教育模式新媒体运维与管理长效机制研究”(2013D009011000007);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专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体多平台交互式学习途径研究”(BJSZ2014ZC129);北京市宣传思想专项课题“全媒体格局下的首都高校宣传工作对策研究”(JGWXJCZX20134007);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左元(1980-),男,山东临沂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名师工作室成员,主要从事俄罗斯哲学、中俄比较、新媒体教育相关领域的研究;李林英(1963-),女,河北保定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心理资本、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研究。

  新媒体素养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不同的社会群体因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在媒介素养和媒介偏好上有所差异。[1]媒介素养教育正日益成为社会教育领域关注的课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有的研究视域从国际化向本土化转变、研究内容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研究范围涉及中小学及大学教育等领域。[2]大学阶段是学生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对新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接受速度快,他们成为当今时代受新媒体影响程度最深的人群之一。

  一、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现状与特点

  1.新媒体影响向大学生全面渗透。青年人是互联网的主要应用人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中国网民中年轻且高学历群体普及率已接近高位,或已达饱和,考虑到年龄与学历两种影响因素,大学生中网民所占比例极高,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与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大学生的新媒体技术水平较高,对新媒体信息的需求强烈,他们不只在意网络的娱乐功能,还关注着网络的新闻功能、知识功能,因而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不只表现在生活方面,已经渗入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品行、审美情趣等层面。对新媒体环境的高依存度意味着大学生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疏离,现阶段我国的传统媒体仍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阵地,具有极强的社会舆论导引与监督作用。而且,传统媒体具有很强的“把关”程序,采纳录用信息的制度相对严谨,在传播信息、教育大众、维系社会稳定方面具有权威意义。大学生与传统媒体的疏离,削弱了正统教育功能,也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2.媒介信息甄别能力较弱。当代大学生习惯于网上阅读,但他们对于所获信息的评判力还十分有限,对于负面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媒体内容建构过程中,体现了内容生产者的意图和内容接收者的阅读偏好,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媒体叙述中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对于媒体的特征和实质,大学生们还缺乏充分的了解,对于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警惕,容易混淆媒体信息的真实与现实世界的真实。

  大学生对于媒体的商业性特征有较好的了解,能对媒体广告持中立或肯定的态度。但是,媒体还具有极强的大众劝导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媒体产品都带有价值导向。[3]对此,大学生的认识则较为有限,例如,对“软文”和“洗稿”等技术性较强的诱导性媒体文本手段缺乏了解,对外来意识形态的冲击缺少警惕。调查表明,一些大学生持有支持传媒市场化、主张媒体去意识形态的倾向。他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媒体作为党和政府重要宣传工具的属性,但对媒体的广泛代表性持质疑态度,其中反映着自由主义新闻观的倾向。[4]当被问及西方一些媒体出现反华报道的原因时,近一半学生认为是西方媒体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也有一些学生认为此事源于外国媒体长期对中国的偏见,还有不到一成的学生居然认为这是客观报道,只有12.7%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这是西方媒体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使然。[5]

  3.自媒体的运用缺乏规范。自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大众参与媒体信息创造的门槛,信息使用者与制作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大学生是较早使用自媒体载体的人群。2009年1月,《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大学生拥有博客的比例已达81.4%,其更新率达到80.3%;截至2013年,新兴媒体微信用户更是已超过4亿,而大学生是它的主要用户群。但是,从大学生发布信息内容来看,暴露出内容单一、缺乏思考等问题,内容质量限制了信息的社会影响力,在网络信息领域不易见到有特点、有号召力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更难见其引导舆论、贡献社会的意义。大学生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中另一常见的问题是缺乏信息责任意识,具体表现是在信息使用传播中缺少知识产权意识,也有一些人缺少网络责任意识,匿名发布一些不良信息。由于大学阶段学生们的媒体实践经验较少,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运用操作媒体的能力水平还不是很高。

  4.网络道德水平令人担忧。大学生缺乏信息责任意识的现象体现着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现状。目前,大学生网络失范的主要表现有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等,更多的学生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了解不够,对于信息滥用行为不以为然,法律意识与自律意识的缺失,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使得网络信息侵权现象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无法回避的问题。浏览不良信息、充当电脑黑客、发送骚扰短信与垃圾邮件、手机偷拍等现象也在校园里时有发生,新媒体环境的复杂多变、相关的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令人担忧。   二、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提出新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如能发挥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积极方面,即能深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充实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它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任务,即结合新媒体素养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能够自主地分析选择媒体信息内容,进而参与、对话、影响媒体内容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挑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因与互联网的深度依存,90后大学生更易沉溺于虚拟世界从而远离现实生活。这一方面使他们容易出现厌倦现实、自我封闭、疏离社会的倾向,产生情感迷失、精神孤独、心理脆弱等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网络生活中个体的意愿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由此助长个体的自我意识膨胀与个性的过度发展,其后果是一代人共同意识的消解、集体意识的淡化。一旦回到现实世界,大学生们易产生不知所措之感,这将不利于其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网络情境、转型社会、独生子女的生活状态等因素面前,关注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发展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的内容。

  2.多元信息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阶段的网络信息芜杂纷繁、泥沙皆下,互联网上呈现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特征,充斥着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意识形态信息,也不乏境外一些政治势力有计划的宣传与恶意煽动。即使司空见惯、看似平常的一些媒体信息,其背后也往往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对于社会上偏颇的意识形态观念、境外恶意的意识形态宣传缺乏警惕,这无疑会影响到他们正确政治观的形成,易造成政治目的模糊、政治立场动摇、政治理想缺失。这一现状,也提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高思想水平与职业水准,努力应对这场新媒体背后的意识形态斗争。

  3.碎片化信息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文本信息组织方式,出现了非线性的网状信息结构,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种变化对现代各学科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提出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传播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表面看来,内容涉及广泛,实际上内容各要素之间是有机整合、相互贯通、彼此衔接的整体,体现着相当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6]可是,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已经“不再用一种线性的、一页页、一行行、一本本的方式,而是以直觉的、联想的方法将信息链接起来。超文本培育了一种由直觉和联想的跳跃所激励的学问”。[7]这种非线性的阅读方式之下,信息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由此产生的思考偏向于直觉与想象,传统文本阅读中建立起来的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条理性大大削弱了。如何处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与受教育者思维方式的少连贯、重直觉之间的矛盾,也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考。

  4.自媒体传播带来的价值多元倾向。新媒体时代强调公众的“发声”意识与话语权利,个体广泛参与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发布者,人们不再统一接受对错判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源,自由地参与到无中心的交流之中,形成了信息传播中的“去中心”倾向。[8]这种信息传播新模式也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首先,作为自媒体的主体,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是多源的、低可信度的、庞杂多样的,它们会分化消蚀传统的社会信仰体系,消解传统权威。个人成为话语主体,个体意识被激活进而膨胀,随之,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凸显,追求个人绝对自由的现象产生,价值体系的“去中心”倾向出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也会受到削弱。[9]

  5.网络失范现象考验当代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既是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与现实中违反道德规范相比,网络失范现象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失范行为较隐蔽。在开放、匿名、免责的虚拟网络空间里,公众的网络行为自主进行,暂时摆脱了社会的管理与控制,考验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二是规范内容不明晰。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引发网络新行为的出现,而相关法制法规体系相对滞后,面对内容不够明确的网络规范,大学生需要良好的自主判断是非的能力;三是处罚机制不健全。在现实中,一旦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即会受到相应法律规范制裁,或者社会舆论的谴责,在惩罚的严厉性、即时性、规范性等方面,网络失范行为所受到的惩罚都显得温和、迟缓、模糊,这需要大学生具有清醒的道德自觉。在现实社会的德育教育中,应通过他律到自律,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与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三、把新媒体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在新世纪我们又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国民素养相统一的理念。新媒体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交叉性,二者互为前提、互为促进,新媒体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而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又会导引大学生规范网络行为。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新媒体素养教育是一种可行的做法。

  1.新媒体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把新媒体素养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坚持新媒体素养教育“本土化”,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坚持新媒体素养教育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原则,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轴心,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议程,借鉴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用强大的正面舆论优势推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0]经过新媒体素养教育,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会表现出主动性、自主性与参与性,能灵活有效地维护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沟通机制的建构,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体能动性,[11]使师生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培养师生协同的新媒体互动意识,使实践教学由讲授向理解转变、由灌输向引导转变,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隐性传播效果。   2.新媒体素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启示。媒体素养教育是上世纪下半叶在欧美及亚洲部分地区展开的新的教学科目。90年代后期,对于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有关论文、著作陆续发表。结合考虑中国国情,研究者认为,大学应该是中国施行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实践也缓慢展开,2004年前后国内一些大学尝试开设传媒素养课程。新媒体素养教育涉及媒体技术、媒体理论、媒体信息分析、媒体产品制作等内容,因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度不同,在课堂教学中一般只涉及后两项内容,从媒介应用和媒体生态等角度切入能更好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其一,培养大学生网上自律行为,养成良好的新媒体应用习惯。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及如何使用媒体,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与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媒体素养教育的目地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体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其二,提高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了解新媒体生态环境。通过新媒体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对纷繁复杂和良莠不齐的新媒体信息进行客观的甄别、理性的分析、公正的判断。一方面,提醒学生警惕网络信息污染问题,剔除不良信息,保护个人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我国独特的大众传媒生态,了解主流媒体在营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国内国际舆论环境中的意义,恰当地认识理想状态与现实政治的差异,形成正确的政治观。最终让每一个在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并为个人的自由发展奠定基础,成长为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新媒体素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德育应包含现实社会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两个部分。对于后者,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尚处缺位状态,缺乏对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里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合理导引,这显然影响到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里的道德水平密不可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也会影响他们现实伦理道德观念与行为,网络德育的不足进而会对现实德育形成消极影响。把新媒体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弥补网络德育缺失的漏洞;另一方面,在媒体素养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慎独”意识与道德自律,并将这些意识、观念与习惯自觉转到现实世界的道德修养之中,可提高其道德水平。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中,新媒体素养教育从两个方面有所启发。其一,启发大学生主体性思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认识论形成、价值观确立、品德培养、健康心理塑造等方面,而这些内容恰好在新媒体素养教育中也有良好体现。新媒体素养教育本质上也是指导人们尽量摒除媒体信息的主观性,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新媒体素养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论提供实例。其二,加强网络道德案例教学。通过具体媒体信息的剖析让学生知晓,媒介并不只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象与基本信息,其中已经掺入了他人的意念、解释与导向。良好的新媒体素养意味着大学生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所有的媒体产品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从而在当代中国价值多元的现实中,择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符合的价值取向,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在大学生人格心理成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教育内容系统传播及当代道德教育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均面临新挑战。由于我国媒体素养教育起步较缓,现阶段还没有在大学普遍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度地融入媒体素养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个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育 思想政治 素养 启示 及其 思想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