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07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概念界定

  1.1 劳动力

  劳动力指的是从事某些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收入的劳动人员,也可以称为就业者。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劳动力的年龄最低位16岁,男性工作者的最高年龄限制为60岁,女性工作者的最高年龄限制为55岁,符合这一年龄条件的人员被称作劳动年龄人员。

  1.2 农业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指的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并取得相应收入的劳动人员,换句话说就是以农业为主业的劳动人员。就农业而言,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而狭义的农业单单代表种植业。因此,广义的农业劳动力指的就是进行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生产活动的劳动力;狭义的农业劳动力特指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的含义与农业劳动力不同。第一,两者的划分标准不同。农业劳动力的划分标准是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在经济范畴和其属于同一分类标准的是非农业劳动力。而农村劳动力的划分标准是劳动人员所处的地域特征,在经济范畴和其属于同一分类标准的是城镇劳动力。第二,两者不属于同一量级。农村劳动力包含的统计项目要多于农业劳动力,其不单单包含农村劳动力,还包括在农村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人员。

  1.3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与农村两者的剩余劳动力含义大不相同。农业的剩余劳动力有狭义上的农业的剩余劳动力与广义上的农业的剩余劳动力之分。狭义上,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种植业中无法接纳而导致过剩的劳动力;广义上,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的各项产业,如农业、畜牧业、工业渔业、林业等无法接纳的过剩劳动力。对于河南省的农村而言,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都源自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本文对这两个概念不进行严格的区分。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劳动力会出现转移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自然转移,才更好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几层含义:首先,劳动力的职业发生了变化,农村的劳动力逐渐进入其它产业,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其次,劳动力居住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劳动力逐步由农村进入城镇,享有城镇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更加优越的服务;再者,劳动力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变化,逐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三个含义层层递进,但在本文的研究中,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关注农村劳动力职业的转变,而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的变化是转移的必然结果和最终目标。

  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2.1 刘易斯理论

  195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发表了一篇名为“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著作,该文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劳动力过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首次提出二元经济模型。这一模型提到,在发展二元经济的情况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效率极其低下,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推力”;另外,先进的工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极高,大量的吸引了农村的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拉力”。在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农村的劳动力开始脱离原先从事的农业转而进行工业生产,进入到工业生产的行列,并逐步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若是工业部门有充足的资金,就可以尽可能的吸引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以弥补自身劳动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部门由于劳动力的流失,使得留下的劳动力拥有更多的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进而大大增加生产的积极性,提升生产效率。这时,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工业和农业差距非常大的二元经济转变为工业与农业具有基本相当竞争力的一元经济,进而使经济走向良性发展的阶段。刘易斯基于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研究所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迁移原因,然而,其包含有两个隐含的假设:第一,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第二,工业部门给予的工资待遇高于农业收入。

  2.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费景汉与拉尼斯针对刘易斯所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进行了相应的修正,针对刘易斯模型中的两点不足进行了分析:首先,费景汉和拉尼斯指出二元经济模型缺乏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所起作用的重视。其次,指出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形成农村劳动力剩余并促使其转移的因素之一。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应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边际生产率降到零。农业部门开始出现了大量无法创造边际效益的劳动力,因此,只要工业部门给予的薪资待遇能够在保障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之上使其有一定的盈余,这些原本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就会主动的向工业部门流动。第二阶段,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生产率高于零,但少于工业部门给予的薪资待遇。伴随工业的不断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步减少,使其边际产出不断提高,这部分具有较高边际产出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极大的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使农产品的总量下降,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最终降低了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工业部门接纳农村劳动的能力下降。第三个阶段,从事农业活动的边际产出大于工业部门能够给予的薪资。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向工业生产部门,农村的经济进入了商业化的发展,实现了规模化的经营。此时,农村劳动力的工资由劳动力所创造的边际生产率来决定,市场决定了劳动力的分配机制。

  2.3 托达罗模型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托达罗着重于研究拉丁美洲国家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和拉丁美洲国家城市的就业状况。其最终发现,就业人口的增加和需求的缺乏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这一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为了能解决这一矛盾,托达罗通过研究人口迁移特征,迁移的动机等问题,提出了托达罗模型。这一模型基于农村劳动力的角度,认为农村劳动力将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来决定其从事行业,并确定是否进行迁移。这一决策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城市和农村之间预期的薪资差距,这一差距越大,越容易促使农村劳动力向省市迁移。第二,农村劳动力能否在城市就业,其开始关注自身的就业问题。故,劳动力是否进行迁移的决策主要是基于城乡之间的预期薪资差距,而不是实际的薪资差距,也就是“预期收入理论。”

  2.4 劳动组合理论

  20世纪80年代,“劳动组合理论”诞生并被用以解释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也就是说,这一理论可以用以解释城镇和乡村之间没有巨大的收入差异,农村的劳动力还会不会向城市流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而言,劳动力的流动不单单是个人的决定,其往往是一个家庭的决策结果。由于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的收入极其不稳定。对于农村的家庭而言,若所有的劳动力都从事农业生产,那么其家庭的收入将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与其稳定的生活支出不相适应,为了降低收入的不确定性,家庭的劳动力需要从事不同的行业,以降低不确定性。若某些劳动力能进入城镇务工,取得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或者从事收入波动性与农业不同的行业,都能很好的降低家庭收入的不确定性。换而言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动机不完全是为了取得更高的薪资,还有基于规避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收入不确定性的考虑,以使家庭拥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

论文搜索
关键字:劳动力 转移 劳动 农村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