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切实提高公民意识教育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切实提高公民意识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08

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切实提高公民意识教育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经济化、全球化、世界化公民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各个国家几乎都非常重视公民意识教育。中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是 “私德主导,公德不彰”的道德传统,缺乏公民意识的道德基因,公民意识培养尤其的重要。初中阶段是人的价值需求、价值取向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阵地,思想品德课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其成为一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好公民,这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灵魂所在。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

  公民意识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国家和对个人都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公民意识可以直接表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对经济建设、法制建设、民主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另一两面它对个人的健康成长也起着关键地作用。

  什么是公民意识呢?笔者认为,所谓的公民意识,指的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在社会中所形成的对于自身主体性、权利和义务、社会身份、政治地位等的理性自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主要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公民意识。本体层面上,从内心深处认同“我是国家的公民,我与国家为一体”;理念层面上,牢固树立法律意义上的“主人意识”、“平等意识”;实践层面上,充分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提升公民品位。那公民意识的教育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积极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共同生活, 以发展国家社会为己任。

  二、中学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越来越注重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社会在中国逐步兴起发展,由于青少年的特殊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在中学阶段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就更有必要性了:

  (一)中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我国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没有公民历史,“臣民意识”根深蒂固,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宪法赋予了公民前所未有的平等和自由,但是很多公民却依然没有很强的公民意识,权利主张也比较淡薄。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过度地追逐金钱,而忽视了社会公德、责任感滑坡,甚至出现了“小悦悦”事件、染色馒头等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学生也难免受到影响,虽然国家我们社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学生的公民意识也较前人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大部分中学生对基本的基本法律义务和权力会了解,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家里普遍是独生子女,在家基本上享受权利而很少付出,这样的教育方式无可避免会带来一些问题,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仍然是处于成长和完善的过程中。

  (二)思想品德课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我国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学科课程,更是德育课程,是思想价值传播的重要载体,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也是该课程的灵魂。在《课标(2011年版)》中表达了思想品德课的宗旨是“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里的“合格公民”是指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课标(2011年版)》结合初中生活动范围的扩大及视野的扩展和知识的扩充、交往的拓广,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与行为实践,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感悟人生,逐渐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人的公民。

  (三)社会发展需要公民意识的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社会,还是公民社会,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道德高尚的法制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全体参与。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公民需要在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其次,社会的发展最终会是完善的法制社会,法律会成为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唯一准则,每个公民就需要形成法制意识,自觉地以法律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再次,社会发展需要全体社会公民政治参与,需要公民在国家政冶生活中从被动地位向主动地位的转换,由被动随社会发展转向主动的参与社会发展。虽然我国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状况有了较大的进步,成熟公民社会的建立还是任重道远。

  三、公民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课实施的路径选择

  公民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枯燥地背诵,在中学思想品德课进行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显性地或者渗透性的途径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一)明确公民意识教育的教学目标

  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国家宪法,关心并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独立思考,敢于承担责任,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即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思想政治课不能单纯讲授知识,应当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认识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教育,这就是说,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有所领悟或提高。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的理解,能否把所学公民意识知识运用于现实。

  (二)情景模拟,灵活运用

  公民意识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说课或者背书本就完全做到的,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吸收了课本知识,还要知行合一。虽然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思想品德课上不可能一一指导学生把公民意识运用到实际生活, 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一些课上教师可以组织生活情景的模拟或者角色的模拟,让学生身处其中,感同身受,这样能够对对公民意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模拟生活中的案例,正确区分理解义务和权利,义务和道德,在生活案例中理解书本知识。也可以利用班级民主管理等活动,进行公民意识,情景模拟贴近实际生活,避免了空洞枯燥的说教,能够加强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和行为训练,是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中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从而达到理性自觉的境界。

  (三)拓展教育渠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公民意识

  思想品德课教学并不一定是单一形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公民素养。可以利用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班干部的民主选举、参与学校的管理等来培养公民的团结协作精神、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例如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针对身边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例如“交通标识认识问题”“校园及周边环境复杂的问题”等进行了解,然后提出建议,还可以参加一天的小小交警活动,帮助警察维护交通秩序,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四)树立师德榜样,增强公民教育的感召力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学校,交往的都是同学、老师, 其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是一种自然性影响力,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力量。公民意识教育主旨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品行,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教师的言传,更需要教师的身教。要对学生有感召力,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通过自己言行举止的示范,感染和影响身边的学生。如果像范跑跑那样,说得天花乱坠,跑得比谁都快,让他的学生以后如何看待见义勇为、如何做到挺身而出?而最美教师张丽莉或许课讲得没有那样丰富、那么生动、那般精彩,但是在危急时刻却为学生做出了最好的“示范”。二者的师德修养,对学生肯定有着非常震撼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看到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还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在紧要关头应该何去何从。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切实履行好教育工作,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切实提高公民意识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政治课 课改 切实 公民 意识 背景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