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析论文

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10

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76-02

  社会理学是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行为和思想的本质及原因的科学领域[1]4。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对政治认同客体进行认知、趋同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思想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态度发生转变的过程,因此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考察。总之,要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就要立足于思想与社会的关系,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对策。

  一、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思想及其启示

  社会心理学从个体、群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态度、社会认同、偏见、社会影响、群体和个体、人际吸引与亲社会行为等方面。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社会心理是具有立体交叉结构的复杂系统。

  (一)社会心理学相关思想解读

  1.社会认同理论。“认同”是人们面对一定的社会、群体时,参照特定的社会或者群体特征、边界来确定自己的归属过程。社会心理学将认同定义为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别人被自己同化还是自己被别人同化,都称为认同。尽管不同心理学家阐释认同理论的视角不同,但他们都共同关注构成认同理论的社会、自我和认同三个原理。认同主要包括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其中个人认同是指以个人属性定义自我,社会认同以所属社会类别身份、群体成员资格定义自我,社会认同的构成可以分为微观的社会认同如“性别认同”,中观的社会认同如“职业认同”、“组织认同”,宏观的社会认同包括“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国家及其制度政策认同”等。

  社会认同的动机主要包括提高安全感、满足归属感以及找寻存在的意义三个方面,社会认同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个人道德定位的重要性和本体性焦虑的消除和对于自己所归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当代人们的“社会认同”也随着社会变迁发生了明显的变迁,容易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我们对于他人的判断,不仅取决于对方的行为,还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他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做出的行为,这个过程依赖于认知者的经验、分析与思考。

  社会认知主要包括对人的情绪、性格以及人际关系的认知,它离不开认知主体、认知客体以及认知情境。社会认知发生在认知主体的思维过程之中,所以,认知主体的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态、认知偏见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社会认知的内容和过程。另外,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因素还包含认知主体的心理特点、认知客体的特征和认知情境等主客观因素。

  3.态度问题研究。态度是一种信念,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一项重要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学普遍使用的“态度”这一术语是指:我们对现实社会世界所有方面的评价,包括我们对问题、观点、他人、社会团体、物品等的满意或不满意的反应[1]147。尽管态度并不总是反映在我们的外显行为中,但是它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态度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三部分组成,主要功能包括认知功能、情感功能、调节功能和提高活动效率的功能几个方面。社会心理学家重视态度是因为它经常影响我们的行为,态度与行为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态度可以影响行为,行为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态度。凯尔曼从认知角度研究了态度的形成过程,提出态度形成要经过顺从、同化到内化三个阶段的理论,为我们判定态度的稳定性与转变的程度提供了一种判定的标准与依据。态度一旦形成,通常难以改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运用宣传说服、团体影响、活动参与以及群体规范等策略来影响和改变他人的态度。

  (二)社会心理学对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的启示

  大学生政治认同既是关于大学生个体的认同,也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认同。社会心理学对于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对于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鉴于社会心理学所具有的重要科学价值及其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我们应把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纳入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研究,从而丰富大学生政治认同理论。

  首先,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大学生政治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政治认同客体较一贯、较稳定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一般来说,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五种成分之间是相互协调的、一致的。一个人获得较为稳定而正面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才会形成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体验,并做好付之行动的思想准备。所以,要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需要教育者应当提高自己的专长性、可靠性和喜爱性,使大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其次,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态度主体在态度改变过程中具有主体性作用,其原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个性特点、智力状况、社会角色,都会对态度的改变过程产生影响。政治认同不是简单的外部输入和内在自生的价值选择,是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促成的结果。在社会心理学的视域中,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对教育者所传播的价值观的态度改变及建立相应行为模式的过程。因此,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作为认同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科学认知、理性选择。教育者也要尽可能了解认同主体原有的价值观念,要针对认同主体的性格特点、智力水平、个人同群体的关系等个性因素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   最后,心理问题会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探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必须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评价图式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它要受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这些社会因素这些社会因素主要包含时代精神、社会制度、传统习惯、民族语言、家庭背景和周围环境六个方面,所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定向的作用。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

  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应根据大学生认知发展的三阶段规律、情绪情感特点等方面来进行探究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

  (一)根据认知发展规律来促进政治认同

  大学生完整的认知接受过程包括注意、理解和整合三个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了相对稳定性,而且表现出信念和态度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时要努力遵循大学生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规律,尊重其认知、认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首先,要增强教育内容趣味性。要针对教育内容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吸引大学生注意力,调动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兴趣,一定不要只进行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行为上的困惑与不解,贴近大学生生活,用大学生熟悉的材料对他们进行教育,以增强针对性。所以要增强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就需要用其彻底的理论说服力,使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和认同。

  其次,要锻炼大学生政治认知能力。在大学政治认知的理解阶段,要锻炼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就要在政治认同教育过程中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其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掌握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辩证方法,这样大学生才会更加关注政治认知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克服政治认知活动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其对于政治问题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使他们能够辩证地看待一切政治和社会问题,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来清晰地理解当前社会现状。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些反映矛盾报复社会的事件,要引导大学生从哲学的高度来认知问题,提高的政治认知能力。

  最后,要尊重大学生合理需要。大学生进行政治认知的动力是由大学生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成分构成,所以在大学生政治认知的整合阶段,要尊重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尊重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两大需求,从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和发展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其思想关怀和价值观构筑等功能,引导大学生将政治信仰与个人道德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等目标结合起来。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实现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契合,从而实现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

  (二)根据大学生情绪情感特点来激发政治情感

  大学生已经通过教育者的影响对政治认同教育内容有了基本的认知,所以在激发大学生政治情感的阶段,要创设一个感人的教育情境来引导大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自己的感悟。

  感人的教育情境是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学生进入这种情境会激起身心的愉悦体验,被它所感动;感人的教育情境还包含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师生之间团结友爱,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同学之间互相关心,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老师与学生亦师亦友,以情感悦人,创设一种身心愉悦的情景;感人的教育情境还包括积极的实践环境,教育者可以针对大学生情感的不同特点,组织一些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典型的实践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培养积极的政治情感,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总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教育者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经过设计的教育信息,借以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态度或行为的过程。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认同及在态度或行为方面的改变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有鉴于此,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于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心理学 路径 心理学 认同 政治 大学生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