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论文

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12

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6-0087-05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随着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然而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差异较大、农村整体水平偏低,政府服务与农民期待还存在较大差距,资源配置与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不匹配,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其它部门和个人自愿参与,面向农村居民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服务行为”[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组织及其投入为主导, 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 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系。”[3]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迫切需要积极探索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重塑农村公共文化的空间,破解农村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瓶颈,不断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构建多元投资机制,保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

  1.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第一,科学配置与优化农村文化资源,建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政府应坚持城乡共建、优势互补的原则,统筹城乡文化资源,保证城乡之间服务水平的均衡,加强城乡资源的整合。要鼓励城市对农村的文化帮扶,建立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对口帮扶模式,形成城乡帮扶机制,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应大力保护与开发农村文化遗产和加强乡村已有设施的利用,从各地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乡村的文化特质,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把文化、教育、科普、体育等部门联合起来,尽可能多渠道挖掘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达到优秀文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第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形成完善的农村财政保障体系。目前,在一些地区,“由于活动经费短缺和利益驱动,许多应该无偿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都变成了收费项目,从而令农民群众望而却步。”[4]因此,推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应当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共建的多元化的供给方式与高效运行机制。政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制度,设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资金,建立农村公共财政,规定资金投入要超出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率的比例,充分保障农村公共财政投入。政府的投?Y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来源与保障,同时也应当建立社会资金的吸纳与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类资本投入农村公益性文化领域,争取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要善于利用农村民间资本和闲置资源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于公共文化服务,努力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2.多方协作、共建共享,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大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专门的相关场地建设。“文化设施是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保证”[5],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农家书院、健身广场、名人故居、陈列馆、农村文化活动室、流动文化车、农村阅报栏、业余剧团、农民书社,打造农民文化乐园、文化大院、乡村图书流动站、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设施。有条件的农村要努力做到非遗展示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五馆”齐全。还应积极兴建农村网络设备,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实施广播电视互联网宽带“村村通”“自然村免费WIFI村村通”工程,做到广播电视农村全覆盖。如河南省兰考县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兰宝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体育场和文化广场等,初步实现了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还建成了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40个农家书屋和458个基层服务点。”[6]第二,要加大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文化类非政府组织。激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个人举办免费开放的面向农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大力培育和资助民间文化团体组织,并对捐赠的机构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提供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给予一定的补助。要努力形成多方协作、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机制,争取全社会各类文化基金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整合和挖掘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完善服务供给与反馈机制,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以文化需求为导向,构建有效的供给与反馈机制。第一,健全农村民众需求表达机制,畅通需求表达渠道。构建农村群众的参与表达机制应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实际展开调查研究,要充分尊重民众意愿,更多地听取来自民众的声音,了解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广大农民的期盼,反映民意、体现民情,畅通沟通的桥梁,使民众的需求偏好得以有效快速地表达。可以通过入户实际调查、网络平台等方式,对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摸底,了解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反映农民的各种利益诉求,建设好农民群众意愿、文化权利和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表达与诉求机制。第二,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反馈和纠偏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益和质量。要坚持有效性原则,根据农村群众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无效供给。应不断健全农民需求回应机制、动态监测机制与纠偏机制,充分了解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信息,使政策的制定更“接地气”。通过建立有效的意见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文化服务的效果是否真正符合农民的文化需求意愿,充分知悉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对文化服务需求的偏好,从而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更好更有质量的服务。建立高效可行的农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反馈与纠偏机制,应切实实行信息公开制度,使民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使他们及时了解国家政府公布的文化政策,并乐于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以表达他们的文化诉求。此外,还应努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制度,建立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机制,增强需求与服务之间的有效对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匹配等问题。   2.建立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第一,科学规划、建章立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与激励长效机制。政府“应切实担负起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服务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职能,探索建立政府采购、投入保障、产品内容监督的相关政策制度”[7]。首先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法律制度的建设,在各个层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应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部门的问责制度和监督机制,建立政府自评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和文化监督评估体系,增加“自下而上”的评估,明确评估主体、执行部门以及后续管理,抓好考核相关政策与法律制度的落实,要把考评结果与政绩直接挂起钩来,把农村的文化建设纳入地方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政绩考核之中,并实施必要的奖惩措施。同时要着力建立科学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绩效考评机制,设计合理的测评指标,明确规定文化经费支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服务质量、文化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科学考核。第二,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服务的标准,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应积极发挥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作用,“实现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由管治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由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8]。要不断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与动力,创新服务方式与改进服务条件,把自己建设成为农村公共服务型政府。应充分考虑乡村老百姓的需要,满足农村群众的利益愿望,消除城乡服务不均衡的“二元供给”,消除文化支持和服务的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区域、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应鼓励农村民间文化组织的建设,并将其活动纳入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之中,不断拓宽服务的渠道,统筹协调各种力量,不断提高农村服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培育乡村文艺骨干,建设高素质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1.坚持以文化人,建设一支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精英队伍。第一,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人才的培育?c引进,为农村文化服务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加强农村文艺骨干队伍的培训,来提升农村文化人才的素质,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服务的技能,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文化人才的培养、评估与考核机制,改善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投身到农村的文化服务工作中,注意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为农村基础文化单位输送新鲜血液。如,“在2014年7月8日,河北省人社厅和财政厅联合发文,全年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所需资金全部由省财政拨付,培训补助标准为每人725 元。”[9]第二,整合人才资源,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人才队伍是文化服务的基础,一支优秀的农村文化服务队伍能够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必须加强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同时还需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建立自愿组织与队伍,培育业余文化人才,充分挖掘农村乡土文化的有特殊艺术才华的能人,鼓励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才到农村基层从事文化工作,形成多方参与的人才合力。

  2.唤醒文化自觉,培育农村文化的自生机制。第一,要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启发农民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技能的培训、服务的宣传等路径来激发农民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使命感、责任感以及热心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培育农村群众的公共文化意识和精神,激发他们喜欢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的情感意愿,唤醒他们内心的文化自觉,并形成对乡村先进文化的认同,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鉴赏能力和水平。第二,积极鼓励农民自己“种文化”“创文化”,形成农村基层文化的造血机制。要把文化舞台交给农村本土文化人才甚至农民自己,培育农村文艺创作与表演人才,壮大农村民间文化队伍。鼓励农村群众自编自演,组建诸如秧歌表演队、书画研究会、业余剧团、戏迷俱乐部、戏剧社、民间曲艺团等文化团体。要动员农民自主组织起来参加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培养农村文化骨干和业余演出队伍,尤其要大力吸引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来充实农村文化服务队伍。这样可以让农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调动他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衷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创新活力,增进他们文化参与的“获得感”。

  四、利用互联网平台,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网络信息化服务。第一,推进乡村文化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强农民使用互联网的能力。上网将越来越成为未来农村群众的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但农村群众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欠缺,因此,亟需要将碎片化、分散化的资源、要素通过虚拟网络的形式进行体系化的组织与整合,促进服务与科技的融合,搭建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建立标准化、网络化的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营造网络空间全民阅读、科学文明的氛围。第二,利用多种“互联网+”形式,搭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的平台。农村文化管理部门要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做好“互联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数字化服务,要善于利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技术手段,为群众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服务。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形成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与反馈机制,使公共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农民民意状况、资金使用等全部暴露在阳光下。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传播格调健康、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使他们充分享受到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

  2.传播正能量,引领农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第一,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要加大网络新媒体对正能量思想的宣传力度,保证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正确的思想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摒弃和抵制低级庸俗的不良文化、低俗文化和腐朽落后的文化,杜绝迷信、低俗、落后的文化资源进入农村,减少对农村群众的精神浸染。要用优秀先进的文化武装农村群众的头脑、占领他们的闲暇时间,使他们在不同文化激荡中能够站稳自己的脚跟。第二,立足农村农民群众的实际,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农村文化服务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设农村现代文明,培育进步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农村本土独特的艺术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与乡村的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农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环境。要立足于农村农民的实际,继承地方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弘扬现代优秀文化艺术,传播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化艺术作品,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五、传承乡村记忆,打造农村文化品牌

  1.发掘农村地区的本土文化资源,继承与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注重利用农村丰富的传统文化,建设与乡土气息相一致的公共文化服务”[10],塑造农民的乡村记忆。要充分发掘特色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优秀民间民俗文化,不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对农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深切关怀。要坚持以人为本、惠民优先的原则,以村民为中心,充分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保障农村群众文化的参与权、话语权与创造权。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增强服务的效能与活力,以文化造福百姓,不断满足民众的文化诉求,提高农村群众的满意度,让村民尽享丰盛的文化大餐。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当前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困境,许多古村落文化、名镇文化、传统的扭秧歌、舞龙狮等文化活动常因青壮年外出打工而无人继承与发扬。因此,亟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积极构建城乡联动机制与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要充分保护与管理好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乡土文化的管理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构建和谐美丽的乡村文化生活环境。如山东烟台市“完善并落实文化发展配套政策,从财政、土地、投融资等方面支持文化建设”[11],推动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

  2.创新文化产品,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第一,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塑造农村高雅艺术的殿堂。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搭建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为农村服务的水准,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如,山西省长治县政府买单每月推出6场戏曲大餐;海南省打造风情小镇和咖啡文化馆,2016年就吸引了100万游客。此外还需要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农村群众的人文情怀与人文精神,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结合本土文化,形成高雅文化、群众文化、乡土文化的需求表达机制,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一村一年一场戏”“百场演出下基层”等文化服务活动。第二,凸显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精品。可以组建民间剧团、农民歌会、文娱活动队、秧歌队、健身舞团等,让农民劳动之余在农村的舞台上尽显自己的风采。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应当紧贴农村实际,也可以依托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举办能反映当前农村时代风貌的民俗文化活动,并结合各地农村自己的地理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优秀文艺作品与文化活动,如成都大庙会、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也推动了农村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结语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需要政府、社会、团体以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为了乡村的振兴,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补齐农村文化发展的短板,把优秀的公共文化带给农村,推进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终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记忆乡愁、凝聚乡情、富有乡韵、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阵地”[6],使农村群众真正感受到文化服务所带来的红利,分享到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时代 路径 体系 公共 农村 我国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