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思考论文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13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承担着从历史教育角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但“纲要”课程自2006年设立以来,其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设立目标仍有较大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因此,笔者试图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提高“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

  一、明确课程性质,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一门课程的设置和开设,首先必须要准确把握它的课程性质,这一点是“纲”,统领着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决定教学能否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最主要因素。从课程名称和内容看,“纲要”是一门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从鸦片战争至今170多年间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事件。但若以此为依据,认为“纲要”一门纯粹的历史课,那就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并不是看课程的名称和教学内容,而是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入手。“纲要”是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在高校设立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通过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纲要”课的教学任务不再是简单的讲授历史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理论修养,更好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长期以来,“纲要”课程面临着课时数少和教学内容繁多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授的方式,由一般的历史过程的叙述改为重点问题的分析,不仅有利于摆脱教材面面俱到的材料罗列,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有利于凸显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专题教学能够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构建“纲要”课程的教学专题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必须围绕“纲要”课程“一个主题,两个了解,三个选择”这一红线进行设计。离开教学目标的专题设计是不可取的,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另外,构建“纲要”课的教学专题还必须考虑到忠于原始教材,照顾学生的学习之便。“纲要”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其对于重大问题的阐述是权威和有说服力的。因此,在设计专题时,不应抛开教材,教学内容的调整幅度不宜过大,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阅读教材,把握教学内容,掌握历史线索,认识历史规律。

  基于以上认识,总结教学经验,并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纲要”课程可设计为以下专题:专题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论;专题二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反侵略反压迫斗争;专题三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专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进程;专题六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专题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曲折中发展。

  上述专题的设计特点,一是线索脉络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进程,充分理解历史演进与变化的逻辑及其规律;二是详略得当,主题明确,重点突出。

  二、改进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将“纲要”课程打造成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需要充分运用便利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改进创新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才能增强“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一是要充分利用历史文献和视频资源。关于近现代各个时期中国的发展状况和重要事件,许多仁人志士和革命者或有经典论述进行了深刻剖析,或留下名篇著作进行了详实记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经典文献,帮助学生解读历史。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以及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将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史论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基本上是依靠文字语言的阐述,会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视频资源,会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冲击,使他们感受到历史不再枯燥,而是生动、趣味和深刻的。比如,在讲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个章节时,可以在课堂上放映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以逼真的场景再现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强大的视觉冲击感启发学生正确看待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日历史关系。

  二是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过去许多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对教材内容简单复制,用历史说明历史,用理论解释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与“纲要”课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纲要“的教学手段也得到了丰富。在新媒体环境下,“纲要”教学载体要从书本中解放出来。除了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外,在课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数字信息技术,依托论坛社区、微博、博客、精品课程网站等媒介,实现历史影像、历史图片等珍贵史料的教学资源共享,增强“纲要”教学的现场感和体验感,使“文字化的历史”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应该从三尺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顺应新媒体潮流,利用QQ、微信、BBS、微博等新媒体实现与学生点对点的交流,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用情感元素构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扩大“纲要”课教学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三是要积极开拓实践教学模式。要切实提高“纲要”课程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仅仅停留在教师“教”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教”和“学”真正融合,因此,必须积极开拓“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也是由本课程的性质、现代教育理念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决定的。比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抽签决定每个小组实践学习的题目(题目与课程内容相关)。由每个小组自行组织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研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走访历史人物、探寻历史遗迹、小组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研究报告。并由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其研究成果。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学生参与此环节的积极性较高,且研究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并且通过话剧、诗歌、新闻播报等多种形式展示其研究成果,感染了老师和每一位同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特别是加深了他们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三、确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所以必须改变传统考试方式,这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以“纲要”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应注重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脉络、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经验、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的把握,更要注重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抛弃了过去只以期末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加大了平时考核力度,即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的计分方式。平时成绩中,实践教学环节占30%,重点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余20%侧重考核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辨析题、论述题等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水平,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经验表明,这种新的考核机制深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认为这种“两段式”的考核方式相对于传统考核方式更科学,更公正,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提高“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修正的过程。作为教学者的我们,必须怀着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去从事教学工作。不仅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和历史素养,更要懂得与时俱进,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刻苦钻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近现代史 实效性 近现代 实效 纲要 中国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