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延安时期群众社会教育的实践特色和经验启示论文

延安时期群众社会教育的实践特色和经验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13

延安时期群众社会教育的实践特色和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03-02

  延安时期的群众社会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学习运动,以消灭文盲、改良卫生、移风易俗、劳动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以冬学、识字组、剧团等为主要组织形式。其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涉及内容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党在边区构建了一张各种社会教育组织遍及乡村,甚至渗透到田间地头、灶台饭桌的庞大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对象几乎涵盖了每一个年龄段、每一种行业、每一个阶层的社会成员,使得失学儿童和成年农民都能学认字、学算账,了解卫生常识、科学种田技术及党的方针政策。正如美国记者冈瑟?斯坦所言:“边区像个巨大的小学校,其中几乎每个人,老老小小都急切地要学习――如果可能的话,还要教别人。所有一切实际的、具体的、受人欢迎的民众教育办法,能对更多的人起作用,传播知识比学校更有效。”[1]正因为如此,通过社会教育彻底改变了落后现状,使边区呈现出“十个没有”的和谐局面:“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2]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与党在边区的实践创新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考察延安时期社会教育的实践特色,总结经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延安时期社会教育的实践特色

  (一)社会教育内容紧扣群众现实需要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只有内容符合教育对象需求、教育方式适应现实环境,才能为群众所接受,才会有效果。边区的现状决定了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广大劳动群众,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必须紧紧围绕群众生产生活,解决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因此,边区政府按照“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的方针,确定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卫生宣传、移风易俗、劳动教育等。遵循“群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的原则,做到了文化课与社会课、生活课、生产课互相兼顾,文化课有识字、记账、写信、开路条和订生产计划等实用知识;自然课有科普常识等内容;社会课以传播进步思想、移风易俗、道德教育为主;生活常识课以卫生常识、妇婴保健知识、医药知识为主;生产课有施肥、病虫害防治、植棉纺织技术等内容。正因为这些内容与党的中心任务、边区建设和人民需要相结合,群众的学习热情很高,成效显著。

  (二)社会教育组织形式符合边区实际

  边区的“社会教育是不脱离生产给民众以教育,是一面生产一面学习,学习不妨碍生产的一种教育方式。“[3]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是教育组织形式符合边区实际。基于教育任务繁重、战争形势严峻的现实,党探索创新出冬学、识字组、识字班、夜校、半日校、民众教育馆、剧团、俱乐部等灵活多样的社会教育组织形式,适应了边区居住分散的环境和老百姓“照顾门户”的需要,而且简便易行、成本很低,学制灵活、形式活泼多样,适应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既能识字受教育,又不脱离生产,针对性强,发动组织群众容易,且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受到乡村民众的欢迎。以“民办公助”形式创办的大大小小的村学,教群众如何种菜、纺织、记账,深受群众欢迎。同时,木刻、戏剧、秧歌剧、社火等艺术形式都成为社会教育的好形式。

  (三)教育、教学方法符合边区实际

  延安时期的社会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成绩,除了组织形式、教育内容适应了边区实际外,还与实行正确的教学、教育方法有着密切关系。边区的教育也充分考虑了群众中文盲率很高的实际问题,确立了“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的教学方针,采用了“小先生”、“民教民”、“丈夫教妻子”等方法。尤其是小先生制的推广,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绥德实验小学五年级女学生刘佩珍,先组织一个家庭识字组,教自己的二嫂和邻家的两个女娃,接着又和另一个同学办起了街头识字班,组织30多个娃娃识字。经两个月,其中8人已识500余字,其他娃娃也学会三四百字。在她的带动下,全市很快办起51个妇女儿童识字组,近1 000人参加[4]。由此,小先生制的教学方法在边区开始推广,这种教学方法既适用分散的农村,也适合小城镇,既可以集中组织,也可以在家庭中推行,因而激发了群众的学习热情,并在短期内取得了成效。

  二、延安时期社会教育的经验启示

  延安时期的群众社会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展现出了许多生动感人的学习场面,积累了厚实的经验,其中最突出的是将物质、政治、环境、教育、健康等多层面的民生建设内容都融入社会教育中,而且社会教育与其他层面的民生建设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一)社会教育与改善群众物质生活结合起来

  延安时期开展社会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破解最紧要的生存问题。因此,社会教育解决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问题,是一条重要经验。党和边区政府提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社教原则,要求教育厅结合工作需要和各地群众实际编写了《庄稼杂字》《日用杂字》《卫生读本》等实用教材。在具体教育中,坚持学习内容与教育对象需要相结合,如给放牛娃教“放牛”,给卖面粉的教记账方法和“年月日”、“石、斗、斤、两”等重量单位的写法;通过编演如秧歌剧《麻子变工》《务棉》《夫妻开荒》《二流子转变》等,宣传党的富民政策、科学选种知识、精耕细作方法等,宣传变工互助的好处和二流子转变的意义,推广劳模的先进经验等。从而增强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自觉性,激发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二)社会教育与提高群众健康状况结合起来

  尽快改善边区落后的卫生状况,改变群众的卫生习惯和推广新法接生,是边区社会教育的一项现实任务。边区政府成立后确立了“预防第一”的卫生工作方针,将卫生宣传纳入社会教育体系中,将学习内容直接和群众生活联系起来,借助遍及乡村的社会教育组织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号召群众自觉同各种不良卫生习惯做斗争,派大批干部下乡帮助群众树立卫生观念,养成科学卫生习惯。实践证明,针对群众卫生观念淡薄问题的社会卫生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它使群众认识到不良卫生习惯是威胁他们生命的罪魁祸首,因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打井、修厕所、灭蝇灭虱、讲究个人卫生;改造圈棚,实行人畜分居,经常洒扫院落,开始注重环境卫生。同时,举办卫生冬学,利用民教管、卫生干部、妇女干部下乡等办法,宣传新法接生和妇婴保健知识等,也是边区的创新之举,为改变边区婴幼儿死亡严重、妇科病、各种慢性病、传染病严重的落后卫生现状,大大提升边区民众的健康状况。

  (三)社会教育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结合起来

  延安时期开创了将教育内容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社教方式,通过戏剧、秧歌、道情、版画、黑板报等群众文艺形式移风易俗、改造二流子、普及科学常识,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传播了新观念、新知识。实践证明,以群众文艺的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是文化生活匮乏的边区民众最欢迎的形式,在提高群众卫生观念和科学素养、移风易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足迹遍及乡村的秧歌队,在推广互助组、变工等有效生产方式,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提振精气神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戏剧也“是社教的最好工具,不论抗战动员、改良社会风俗、提倡教育,它都是有力的宣传武器”[5]。可见,以群众文艺的形式开展社会教育,达到改善群众健康状况,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目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

  (四)社会教育与营造和谐民生环境结合起来

  在延安时期社会教育的丰富实践中,党和边区政府创造了一种以乡规民约开展社教的新方式,将社会教育与乡村社会变革、营造和谐民生环境结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乡规民约,如:“不吸烟,不赌钱,人人务正,没个懒汉。不吵嘴,不撕斗,邻里和睦,互相亲善。识字班,好好办,不误生产,又把书念。好公约,要实现,谁不遵守,大家惩办。”[6]告诉老百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形式,如,社火《放脚》《读书识字》以及《买卖婚姻》《小姑贤》《算卦》《回娘家》等秧歌剧、戏剧来宣传移风易俗,让群众在享受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接受深刻的社会教育,从而,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思想和各种陈规陋习,树立新观念,改变生活方式。此外,将社会教育与改造“二流子”等社会寄生群体结合起来,也是延安时期创造的社教经验。通过社会教育,督促和帮助二流子务正,迎合了群众对二流子深恶痛绝、渴望安宁社会环境的心理,因而广大群众纷纷加入其中。二流子改造成功,改变了他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形象,既为边区增加了劳动力,又净化了社会空气。也正是在劳动教育推动下,使得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热爱劳动、努力生产,成了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

  以社会教育的方式破解困扰人民生产、生活的一系列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举。延安时期创造的不拘一格、活泼多样的社会教育形式,完全打破了正规学制意义上的思想束缚,一切以民生需要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因而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民生效应,不仅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状况,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铲除了封建迷信、缠足等陈规陋习,改变边区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推动了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将党的执政理念和道德信仰传递给广大群众,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对革命战争、对边区建设的理解和认同感,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为延安时期人民生活改善奠定了良好人文基础,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考察延安时期的社会教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对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延安时期群众社会教育的实践特色和经验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延安 社会教育 启示 时期 群众 实践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