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现代合格公民培养思考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现代合格公民培养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现代合格公民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7-0342-02

  目前,中国处在转型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曲折而漫长。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制国家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架构固然十分重要,但社会的成功转型,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公民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的养成乃是现代化国家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合格的现代公民培养提供了准则,深刻的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价值追求,和现代的公民培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个人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我国的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决定了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总体特征和基本方向,在引领公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三个倡导”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既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又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追求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标准、提供了遵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分别提出了每个公民对国家、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应持的态度和应尽的责任,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为促进广大人民群众道德修养达到更高境界提供了最核心的价值导向。

  公民作为国家发展中最基本的单位,公民个人的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公民个人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反映。马克思在研究和讨论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重视个人价值的表达和实现。也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公民才组成了社会,也正是这些公民在各自行业中的劳动辛苦劳动,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存和生活资料,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公民在和他人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应当的社会关系,公民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要遵守相关的道德,因此公民的个人价值观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个人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与国家、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十八大社会主义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地反映出了国家、个人之间的价值表达,明确了个人和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应当秉持和坚守的社会准则和价值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是现代合格公民应当具有的根本价值诉求和基本道德准则。

  二、现代合格公民的培养内涵

  公民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公民的概念涵义由公民意识、公民文化、公民素质、公民精神等方面组成。公民意识指公民要自觉的意识到自己是公民的思想状态,如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法律意识等。公民素质指公民经过公民意识的培养而提升成为合格或者优秀公民的内在道德精神及文化元素。公民精神是指公民通过公民意识和素质等的培育铸造逐步升华的较高级的权利规则义务的不由自主的元素。而合格公民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培养合格公民,是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培养目标。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和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正在成为超越不同阶层、民族、宗教信仰,具有最大公约数意义的培养目标。通过开展公民教育,有助于超越城乡、地域、民族等较低层面的身份认同,形成统一的社会共同体意识,也就是现代国家的认同。

  社会主义现代合格公民应当满足以下条件:具有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能够自觉的拥护和热爱国家,自觉的遵守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珍惜自己的权利并且自觉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在社会主义道德层面上,应当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例如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勤俭自强等。

  作为一国的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应当积极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在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中首先要热爱国家和人民,每个公民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应当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承担自己的达到责任,每个公民都应当把国家利益、国家命运看作自己的道德义务。诚实守信也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中的个体不仅在工作的过程中诚实守信,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应当诚实守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与人友善是人的社会性的基本要求,是个体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友善的氛围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念与要求和公民的道德准则是相互统一的,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相关要求也是培养现代公民的基本目标。

  三、现代合格公民的培养措施及途径

  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要求为培养合格公民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基础,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要求为培养合格公民提供了引导,个人价值观要求是实现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合格公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引导,是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 通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树立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方法,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能够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积极的促进力量。在社会中塑造直面人物,能够使社会大众受到直面的鼓舞,从而使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刻意的模仿,对于个人的价值观塑造和合格公民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因此应当充分的发挥和借鉴现代媒介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上的作用,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所要求的合格公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要注意分层教育,发挥主导阶层引领示范作用。主导阶层是社会的风向标,对社会风气有着引导和示范作用。目前,把党员干部、教师、青年学生等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因为特殊群体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也就抓住了合格的现代公民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通过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从内心深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从而转化为人们内心的行为。价值观的标准是一种不以个人意志转移的客观要求,是法、情、理的统一,具体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中。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价值情感,它反映了不同个体在教育过程中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价值关系,表现了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态度。正确的价值情感能够使人们正确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2. 加强法制建设,为合格公民的培养提供法律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的是依靠社会中的一个个个体的自我约束来实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层面的要求,没有足够的强制力,具有软约束的弱点。而法律具有强制约束性,通过依靠法律,可以使社会价值取向规范化、明晰化、权威化。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新的法规,充分发挥法律刚性约束力的作用,培植人们对外在惩戒力量的敬畏之心,使人们在制度的规范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内在品性。正如邓小平所说: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有助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3.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是培养和实现合格公民的内在动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下,每个公民都应当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其中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的自我引导和约束的过程,也是公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例如在我国古代的慎独思想中,就强调了个体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每个个体都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加强自己的价值认同感,通过是具体的社会活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的提供个体的公民素质。

  总之,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公民,不断的提高公民的个体素养,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中的个体要正确的认识到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应用,通过加强个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培养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现代合格公民培养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阈 价值观 公民 社会主义 核心 主义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