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现状分析及完善策略论文

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现状分析及完善策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16

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现状分析及完善策略

  近些年,国内外图书馆界对于学科馆员制度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学科服务实践也不断深入,且不乏创新型的实践案例。与高校图书馆相比,党校系统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起步稍晚,理论著述少,但也有其特色和值得关注的地方。

  笔者在CNKI数据库中以“学科馆员+党校”为主题检索相关文献。截至2014年2月8日,共有相关论文46篇,其中发表在图书情报专业期刊上的有20篇。最早的研究成果是辽阳市委党校张余2006年5月在《图书馆学刊》发表的《实现由图书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跨越――党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与实施知识管理纵横谈》。从内容上看,大多数作者以自己所在图书馆为案例进行探讨,如杨永红的《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广东省委党校图书馆为例》、杨蔚琪的《党校图书馆构建学科馆员制度之我见――以浙江省委党校为例》[2]、罗永禄、肖洁的《青岛市委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重构及实现路径》[3’等。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缺乏从全国范围内对党校系统图书馆的整体调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问题分析和策略支持。本文调查与分析全国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从五个关键层面条分缕析,系统阐述相应的完善策略。

  1 全国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由两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2012年9―11月),笔者对全国45所省级党校图书馆发放调查问卷,获得原始数据。第二阶段(2013年12月),再次通过电话、邮件、访谈等方式更新完善数据,并增加了4所党校图书馆作为调研对象,以实现对全国所有副省级以上党校图书馆的调查。具体包括: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天津、上海、广东、重庆、安徽、吉林、四川、青海、宁夏、内蒙古、辽宁、海南、湖北、贵州、陕西、甘肃、黑龙江、浙江、广西、云南、山西、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新疆、河北、福建、湖南、西藏、杭州、厦门、武汉、南京、济南、长春、青岛、宁波、哈尔滨、西安、大连、广州、沈阳、成都、深圳、铁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49所党校。目前,在上述49所党校图书馆中,已经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有18所,占36.7%。

  1.2 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

  截至2013年底,18所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党校图书馆中,学科馆员总人数为173人,学历和职称结构如表1所示。在学历结构中,大专2人,占1.2%,本科103名,占59.5%,硕士66名,占38.1%,博士2名,占1.2%。在职称结构中,正高职称23名,占13.3%,副高职称66名,占38.2%,中级职称67名,占38.7%,初级职称12名,占6.9%,其他(回收问卷中未提及或无职称的人员)5名,占2.9%。

  1.3 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

  调查结果显示,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为:联系教研部门(100%);协助教研人员搜集资料(92%);征求教研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或建议(76%);参与馆藏资源建设(68%);建立学科导航(60%);提供国内学科发展最新动态(60%);参与课题研究并提供文献综述(56%);用户培训与教育(44%);提供国外学科发展最新动态(40%)。

  1.4 学科馆员的组织管理

  从调查结果看,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基本采用分散式管理。目前,尚无一所党校图书馆单独成立学科馆员部或类似的部门集中理学科馆员,其中挂靠在参考咨询部的占80%,隶属采编部的占5%。在学科馆员构成中,兼职占94.7%,专职仅占5.3%。

  1.5 学科馆员的制度建设

  目前,只有广东、浙江等少数党校图书馆制定了学科馆员管理制度,仅占总数的17.3%。在全国范围内,82.7%的党校图书馆尚未对学科馆员的选拔、任用、培训、交流、考核、晋升、激励、绩效评估等方面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

  2 全国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制度缺失

  调查发现,部分党校图书馆把原来的参考咨询馆员改名为“学科联络员”(占4%)、“学科联系人”(占44%)、“学科馆员”(占52%),工作职责并没有变化,而且大部分图书馆(82.7%)没有制定配套的学科馆员制度。在制度缺失的情况下,难以对学科馆员的选拔任用、培训交流、激励晋升、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2.2 专业人才匮乏

  学科馆员不但需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拥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范翠玲等选取了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和江南大学等10所高校的图书馆,绘制了学科馆员素质统计表,如表2所示。

  从表1和表2看,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学历结构与高校图书馆相比,差异并不明显,但在高校图书馆中,院系对口专业的人数达到70%,远高于党校图书馆的38%。学科专业人才匮乏是党校图书馆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开展学科服务面临的最大瓶颈。

  2.3 认同度不高

  调查中问到“开展学科服务的一大障碍是什么”,认为“对学科馆员的认同度不高”的图书馆占26%。在没有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图书馆中,选择“没有实质意义”的占50%;“教研人员对此项工作并不了解”的占83%。可见,学科馆员制度无论在党校图书馆领导层,还是在馆员和教学科研人员中,均未得到一致认同。这表明,认同度不高成为开展学科服务的一大障碍,制约了学科馆员制度在党校图书馆的推行。   2.4 服务效果欠佳

  在已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党校图书馆中,认为“服务效果明显”的仅占38.9%,61.1%的图书馆认为服务效果不明显或一般,50%的图书馆认为跟参考咨询服务差不多。服务效果欠佳,既有人的因素,也有制度的原因。重形式轻内容,使学科馆员制度形同虚设,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服务效果,这也是导致教学科研部门认同度不高,对图书馆开展此项服务持观望态度的原因之一。

  2.5 改革动力不足

  在回答“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时,认为比较难找到合适人选的图书馆占69%;认为教研部门态度不积极的占61.99%;认为学科馆员的绩效评估困难的占40.5%;认为馆内认同度不高的占26%。可见,推行学科馆员制度的阻力仍然存在,改革动力并不充足。

  综上,党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落后于高校图书馆,制囿于多方面因素,其中管理制度缺失是根本原因,专业人才匮乏是客观原因,认同度不高是直接原因。改革动力不足,囿于一隅、执于一端,制约了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推行。在新形势下,学科服务工作如何转型创新,是党校图书馆人必须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

  3 全国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完善策略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是一项由多因素驱动的系统工程,融合了制度规范设计、服务内涵建设、组织结构转型、团队素养提升、技术应用创新等多维度的作用力。对党校图书馆而言,应针对其特定情境及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索与创新,突破现有瓶颈和制约因素,优化和完善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3.1 制度层面:保障学科服务有效运作

  学科馆员制度,既是规范学科服务的有效机制,也是推动其深入开展,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有效举措。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成功经验表明,开展学科服务,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其有效运作。从党校图书馆的情况看,制度缺失是制约其推行学科服务的主要障碍,因此,应该结合党校的教学特点、科研需求、学科建设和图书馆自身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科学制定学科馆员发展规划。

  在现阶段,仅靠党校图书馆自身的力量推行学科馆员制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条件允许的图书馆,应该把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纳入学校管理制度,在学校层面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规划和指导学科馆员建设。这有利于协调、平衡和处理教学科研部门与图书馆的关系,保障学科服务深入推进和有效运作。但必须指出的是,学科馆员制度涉及学科建设、服务规范和学科馆员的选拔任用、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最终的落实与成败,关键在于图书馆。为此,党校图书馆应该结合馆情制定发展规划。初期,做好充分调研,针对党校科研用户群体的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学科服务方案,探索和积累经验。然后,方案细化,形成相对明晰的学科服务工作指南,制定学科服务规范,完成包括学科馆员职责、业务组织管理、学科服务流程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最后,逐步建立一套与党校教学布局、科研需求和学科建设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包括学科馆员的选拔、任用、培训、交流、待遇、晋升、评价、激励、考核等。

  3.2 组织层面:学科服务重组业务流程

  学科馆员团队的组织模式密切关联到学科服务的深入开展和高效运转。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组织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创新服务模式不时出现,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实行的多分馆集散式协同服务模式。实践表明,无论采取哪种组织模式组建学科馆员团队,不管是分散式或集中式、固定型或可调整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业务流程重组,都应依据科研机构的学科资源特征,采用适于各馆馆情的组织管理模式,以提升学科服务的整体能力。当前学科服务正成为图书馆的主流参考业务模式,图书馆需要在岗位设置与迁移、业务重心调整、业务流程重组方面加强规划与设计。学科服务通常采取知识化组织模式,它以用户为中心,面向服务领域及服务机构,组建一个个灵活的学科单元,将资源采集、加工、重组、开发、利用等工作流程融于每个学科单元之中,整合传统图书馆职能部门,使信息服务由粗放型管理转向学科化、集约化管理,以方便学科馆员提供更深入、更精细的服务。

  从党校学科设置的特点看,采用“学科馆员+学科顾问”的协同服务模式是解决党校图书馆学科专业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特别对于馆员人数较少、规模不大的图书馆,学科顾问可以帮助图书馆了解教研部门的学科建设状况、研究动态及科研信息需求,帮助学科馆员顺利开展服务工作。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如学科馆员过分依赖学科顾问,就很难深入教学和科研过程,且如果缺少激励机制,就很难调动“学科顾问”的工作积极性,削弱服务效果。此外,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党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采取分散式管理。这种组织模式把学科馆员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利于学科馆员互相沟通协作和发挥整体效率,也不利于学科馆员的绩效考核。因此,有条件的党校图书馆,可单独设置“学科馆员部”或“学科馆员小组”,配合相应的“学科馆员顾问委员会”,构建学科馆员服务团队。在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中,新部门设置和岗位的调整势必对传统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产生影响,但这种变化可以推动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进而促使学科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

  3.3 资源层面:人力与馆藏双维度优化

  人才资源是知识服务的第一战略资源,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学科馆员制度推行的坚实保障。当前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都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包括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和能力素质等方面。美国大学图书馆把具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作为学科馆员聘用的先决条件。在英国,学科馆员相当于高级馆员,或叫学者馆员,主要从事研究,学科高等学位是基本条件。在德国,早先只有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能成为学科馆员。鉴于目前党校图书馆学科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应该加大引进力度,必要时给予优厚的待遇和政策倾斜,吸引具有高学历、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此外,建立学科馆员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学科馆员脱颖而出。目前,国内外尚无对学科馆员工作绩效实施科学评价的统一标准,而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宜遵循可操作性和客观性等原则,采用层级清晰、条目精少、标度准确、易于量化的指标,建立一套客观的由用户主导、第三方参与、侧重于效果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对学科馆员的绩效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学科馆员除了承担优化馆藏资源等职责之外,还应深入到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组织、筛选、拓展、整合和挖掘中,以提供多层次、多形态、多模式的学科信息资源保障服务。当前大多数党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建设还停留在传统单一的职能层面,应由浅层次的馆藏提供上升到深层次的资源开发,由学科信息建设到学科知识构建,譬如,构建学科信息门户、知识门户,梳理整合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学科服务网页和编写学科资源指南等,发挥学科馆员在学科知识导航中的作用。此外,在数字科研环境下,学科资源及科研数据的管理对于学科馆员至关重要。在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提供方面,国外很多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已经面向不同学科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工作。例如,美国密西根大学构建政治社会研究校际联盟的主要目标是为多元化并不断扩展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数据访问,以及开展数字管理和分析方法方面的培训。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提供社会科学数据、地理GIS数据以及生命科学数据的机构数据保存和咨询服务。近些年,全国党校的学科资源建设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由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牵头、组织全国各级党校联合建设的“三大文库”(“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库”、“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库”、“中国国情与地方志文库”),充分利用党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通过共建活动,提供学科知识与传递服务,促进党校数字科研环境中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

  3.4 技术层面:创新与深化学科信息服务

  党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参加培训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教学科研人员,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对文献的需求呈现出专业性、动态性强,学科覆盖面广的特点。教学科研人员大都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还要为当地党委政府、领导提供决策服务,亟需最新的科研成果,期望获取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以及研究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点,这就使其在学术资源的无缝获取、即时性和质量上要求较高,对提升科研能力的辅助工具需求较大。因此,针对用户特点,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可在科研辅助方面发挥效力,为缺乏相应技术使用经验的教研人员提供培训。如利用WOK平台资源助力科研,利用TDA等文本挖掘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还有用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为学科科研提供服务。

  学科服务的根本是用户信息环境的构建和优化设计,因此学科馆员要从文献服务走向信息环境的构建服务。这就需要学科馆员梳理“泛在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嵌入党校用户的教学科研过程,挖掘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提供个性化泛在化的学科知识服务,为党校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环境。如创新运用移动网络和web2.O等各种技术,延伸党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范围。党校图书馆大都规模小且资源有限,为最大限度发挥其在支持科研方面的作用,应该成立党校学科馆员合作联盟,以构建学科资源协作与共享机制。为此,全国党校图书馆可联合引进saas服务平台――LibGuides系统,搭建学科服务共享系统,从整合资源和深化服务的角度,构建党校学科知识的协同共享服务体系。

  4.5 理论层面:引领和促行学科知识服务

  在学科馆员领域的研究方面,党校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无论是研究力量还是理论成果,都显得非常薄弱。当前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亟待探索之处,如学科馆员制度的理论探讨、规范指南设计、学科服务团队的组建模式研究,尤其是结合党校学科资源特征和用户科研需求特点的学科服务模式研究,以及糅合当前数字科研、数字学习环境下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及技术的学科服务路径分析等。因此,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对策研究,切实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探索和完善有党校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为学科馆员践行学科化知识化服务提供深层次、高水平的理论支撑。

  5 结语

  当前,党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不完善,学科服务模式单一,专业人才匮乏,实行严格意义上的学科馆员制度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在党校学科设置和用户需求专指化的情势下,学科馆员制度亟需广泛推行,并在任务、职责、角色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切实提升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将信息服务嵌入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为教研人员提供深层次的学科知识服务,是党校图书馆人理应担当的使命和努力的目标。

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现状分析及完善策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馆员 图书馆学 制度建设 党校 现状 策略
最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探讨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试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讨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热门图书馆管理论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特点·价值·机制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