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新媒体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改进方略论文

新媒体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改进方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16

新媒体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改进方略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7-009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人是关键力量。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面对以新媒体文化为代表的新环境,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努力提升人的整体素质。

  一、新媒体文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必然带来文化生产方式的转型和跃升。20世纪中后期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进步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把人们的生活方式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时代现实。国际互联网以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压缩,把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打破,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和冲突当中。在此情况下,文化生产、传播、接受、反馈的载体、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

  新媒体文化就是依托国际互联网技术、卫星传播技术和相关高科技传播手段,借助电脑网络、移动电话、电子书籍等技术载体,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实践、观念、经验、感受,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诸如QQ、博客、微博、网络视频、手机信息等都是它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受众的总量显示了文化本身的力量。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人,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当下无所不在,正在形成新的文化生态。新媒体以其快捷、互动、自主等显著特征,促使文化生产的内在要素和发展逻辑发生了重要转变。社会大众的直接参与是新媒体文化生产、创造的根本条件,人的文化主动性是新媒体文化的重要特征。现代教育的提高、市场经济机制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大众的文化素质和自主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大众不仅能够自主地选择和接受文化,而且也直接参与了文化创造活动,他们不再仅仅是纯粹被动的文化受动者,在接受某种文化产品之时,显示出高度的自觉自主性,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力对文化产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文化产品进行文本或意义的再创造,围绕着文化产品而展开的文化生产和接受的双向互动真正实现。文化在历史上被少部分人垄断的格局开始打破,单向度地从创造性的文化精英到受动性的文化大众之间的文化生产―接受模式开始破解,昔日作为文化霸主和看护人的文化精英的优越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化自主、信息共享,成为新媒体文化所代表的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新的文化生态的内在特征。

  文化生态的变革对社会管理、公共领域等产生了强烈影响,社会管理日益透明,公共领域日益受到关注。在新媒体文化当中,文化信息的生产者的范围极大地扩大,信息发布、反馈和政治意志表达的渠道更加通达,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社会变成“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发表见解,信息渠道多源性、意志表达复杂性、利益诉求对抗性无法回避。与此同时,社会管理、社会监督也更加透明,权力遮蔽意见的情况越来越成为不可能。一些重大事件、热点事件的信息公开透明、真相大白于世,很多都是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首先发布的。诸如“甬温线动车事故”、中科院“准院士”、“开房局长”、“郭美美”等热点事件也都是借助于新媒体被人们所熟知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文化在思政工作的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不容忽视的是,新媒体本身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新媒体文化的草根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复杂性与意识形态的一元性思想指导不相符合,由于对其信息传播的管理、监控难度很大,出现了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破坏性力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杂乱,良莠不齐。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随意性和一定程度的匿名性,无论是手机信息还是网络信息的内容都十分庞杂,这其中既有先进的思想、积极向上的信息,也有消极的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比如在德国就有煽动种族主义的“电子纳粹”。在我国,法轮功组织也利用因特网发布信息、传达指令,大肆传播其歪理邪说。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利用其先进的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极力宣扬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竭力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凌驾于世界之上。

  二是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文化在某些方面形成了民众发泄不满的渠道,一些不稳定、不成型的价值态度、文化品位、审美趣味及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段子,借助新媒体流传十分广泛,嘲弄历史英雄、楷模榜样和理想信念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从而在文化内容和话语体系上构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解力量;一些新媒体文化对意识形态文化产品进行吞噬和改造,减缩了主流文化作品的数量和范围,改变了主流文化作品的意义,误导了大众对主流文化作品的理解。新媒体文化中盛行的实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倾向,日益侵蚀、消解社会大众的政治追求、理想信念,冲淡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减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新媒体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正视它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创新发展的机遇。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满足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合理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大为扩展。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常受到时间、地域的局限,如开会,必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同时在场;广播电视必须准时到点收看等,时间上的同步性、人员上的个体性和集中性使受教育者感到行动受到限制,进而还会在心理上产生抵触。但信息技术却可以使受教育者随时随处能了解接收到教育的信息,思想教育得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

  二是教育手段更加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教育手段,诸如开报告会、读报纸、看电影电视、听广播、开会、谈心、家访等,都各有所长,对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良好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直播、同步交流、信息检索、现实虚拟等新的传播方式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更加丰富的手段,在网络上,有电子信箱、QQ、在线视频等许多交流方式;在智能手机上,有彩信、微信、手机APP等多种信息传递方式,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为丰富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三是思想沟通更为畅通深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职务、地位、性格等的差异,有时即使是面对面地开展工作也会存在一定的隔阂。还有的人害怕穿鞋子、戴帽子、打棍子,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但在新媒体文化中,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可参与性、图文声音并茂,人们可以主动地畅所欲言地多样式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相交流,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借助信息技术,不再会为了一件事“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工作效率也得到极大提高。

  三、适应新媒体文化特性,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

  新媒体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被赋予了教育意义,需要实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弘扬、深化和再造。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须深刻理解网络文化的特性,在实践中紧跟时代和社会变化,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技术,不断优化制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重视新媒体文化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网络是一个信息开放而繁杂的环境,各种现象、各种声音裹挟着不同的价值观,冲击着每一个网络参与者的思想。党员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免受其影响。每一代人都有其特有的思想特征和思维方式。60、70年代的人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0、90年代的人身处改革开放的初期,信仰知识改变命运,坚信集体的力量;而新世纪后的人,更注重自我内心的感受和个性的释放,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社会价值伦理体系的多元使很多人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面临的是多元文化环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海量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这些信息集知识性、政治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一定冲击。在外围文化和自身文化的碰撞中,人的内心很容易产生冲突,迷失自我,失去对追求的正确导向。

  在当前的新媒体文化环境下,居高临下式的单边性的信息传输已经不易令被教育者接收,要让思政教育起到切实的作用,教育者应当学会通过网络聆听并与被教育者深入对话。现在被教育者文化水平比较高,但在成长中也会遭遇很多困惑,如果这些困惑不能及时地向外倾诉,往往容易使自己在对待问题时产生偏激、错误的心态;我们应当认识到,被教育者一定会有各种利益诉求,需要教育者及时准确的回应。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和非面谈性,被教育者通常都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观点,分享真实观点。因此,教育者应当借助网络,建立多种有效的沟通渠道,如博客、论坛、贴吧、QQ群、SNS社区等,由专门的工作团队负责管理,定期查看在这些渠道中表达出的对国内外事件的看法,关注被教育者心理变化,解答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惑,此类渠道最好能以所在党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为带头人,以基层党组织为单位。这种良好的网络沟通机制一旦形成,教育者就能及时地、深入地了解被教育者真实的心理状态,然后通过策略性的沟通为其传道授业解惑,使其疑惑和诉求获得较为满意的反馈。一旦被教育者的内心需求获得了满足,网络聚合力就会不断增加,网络正能量就能得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主体认同也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强化新媒体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服务性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理解为人对人的说教就比较狭隘了。新媒体文化的出现,帮助我们超越了这一点。因为在新媒体文化语境中,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教育工具,它也有帮助被教育者满足需求的强大功能。一旦被教育者离不开这样的服务,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其中,就可以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这一目标实现的成功与否,关键之一是能否满足被教育者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对于高品质文化的需求,能否提供相应的学习生活服务和信息文化服务。不同群体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譬如高校师生,教师往往是贴近于科研学术、行政管理、家庭生活、个人职涯发展等方面;而学生的需求更多偏重于交流学习经验、提升综合素质、展示自我青春风采,参加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心理辅导、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因此我们应当分类施教,坚持服务理念,基于新媒体,努力为被教育者提供文化活动的网络平台。比如,数字图书馆、期刊数据库、读书类网站、学术类网站由于载入并集合了大量的科研动态、古今典籍、前沿观点等文化成果,为受教育者知识需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门户网站、综合信息网站、新闻网站、电子期刊满足了受教育者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视频网站、网络电视台、社区网站、交互式网站、FTP等,成为学习、生活交流、思想互动的网上家园;对于党员,可以建立红色网站,把党的宗旨、性质以及一系列重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及建设成就、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输入网络,让党员阅览了解,以足够的主流网络信息满足被教育者的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反击腐朽思想的侵蚀,对人们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在网上设立形势教育栏目,定期和不定期地在网上进行在线交流,及时解答有关形势政策等。比如人民网开设的“强国论坛”,对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及网民关注的民生社情问题,都请来有关政府官员与相关专家及当事人做嘉宾访谈。在与网友的讨论中整合、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在互动中引导舆论、指引人们的思想方向,满足受教育者政治成长的需要。此外,受教育者对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也可以用现代传媒。包括领导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与群众平等交流,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解决群众的思想难题。可以把意见箱“挂”在网上,通过网络及时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分析处理、解决问题;也可以设置留言簿、问卷调查表,获得快捷的数据,了解真实的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解决。   三是在新媒体文化构建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每个人既是新媒体文化的营造者,又是新媒体文化的受益者。从新媒体文化的理念上讲,以人为本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以受教育者为本,尊重他们的个性,重视他们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发展。这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是耦合的,也就是说,新媒体文化建设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路径。

  新媒体文化的构建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受教育者,首先是“育人”。育人应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其综合素质。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其道德品质往往会成为其认知、接受并促进自身多方面素质提升的基础和导向,新媒体文化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着个体独立性、个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进行,应以个体的能力培养为主旨,而不是完全按照教育者的意志组织实施。其次,教育者在尊重个性的同时,要加强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启蒙和培养,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自觉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认识到不良的主体意识会妨碍公众、阻碍成长顺利。不容忽视的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的信任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受教育者自身主体意识地位的确立。最后,让受教育者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在新媒体文化走向正确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弱化教育者的管理干预。国家、社会和各个单位应尽力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确保新媒体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创造新媒体文化的空间和融入新媒体文化的条件。可以这样认为,在构建新媒体文化的过程中,以服务功能满足主体参与者的文化需求,再通过上文中所述的主体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结合教育者自身的智慧,将不难引导受教育者发挥正能量,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新媒体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改进方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域 方略 思想政治 及其 思想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