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媒介融合下高校立体化教材的转型升级论文

媒介融合下高校立体化教材的转型升级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20

媒介融合下高校立体化教材的转型升级

  立体化教材的看法不太统一,有人称之为一体化教材或多元化教材,有人认为是一种教材系统,有人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案。而从高校教材出版的角度来看,立体化教材指的是以纸质主教材为主体,配套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平台,一体化设计并集合各类数字资源进行教学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立体化教材和其所处的信息技术环境密切相关,其内容与技术的同步及融合已成为其发展的趋势。当前,数字资源的作用和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且纸质教材与配套数字资源的一体化也显得脱节。因此,立体化教材必须从媒介联合升级到媒介融合,在进行一体化再设计的基础上转型升级,以适应数字教学环境的发展与需求。

  一、最初形态――媒介联合

  伴随着教育技术信息化的进程,教材也随之开始“立体化”――各种类型的配套数字化资源,包括教师用PPT、教学课件、资源库、作业系统、测试系统、网络课程等。这些资源由不同的媒介介质呈现,有的是基于PC的单机版光盘,可单独销售或直接附在书后;有的是基于PC互联网网络版形式,即在书后附带学习卡或学习账号,学生获取密码后可以登录专门的网站进行学习。这是立体化教材的最初形态,其在与纸质教材的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过去的一体化设计只是宏观层面的整体性配套,更多的是强调配套资源的数量和完备性,基本上是一旦配套了辅教辅学的数字资源,就认为是立体化了。数字资源的建设也基本沿袭了“先有书,后补资源,再捆绑”这种从无到有的模式,欠缺整体设计,纸质教材内容和数字资源实质上难以真正一体化。其次,过去的一体化技术主要基于PC进行设计,使用易受限制。比如,有的资源以光盘形式存储,需要使用电脑,导致携带和读取均不便;有的是配备学习卡,不仅需用电脑,而且还要能够上网。因为使用上存在诸多不便,这些数字资源与纸质教材配合使用的频次较低。

  这种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两张皮、表面一体化的情况,反映的是印刷媒介与配套资源所属的各个媒介间的一种形式上的合作和联盟,这种立体化表现为“纸质教材+数字资源”的形式,并不能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类技术优势,使高校学生的数字学习和移动学习受到限制,也不能实现泛在学习――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

  二、升级版――媒介融合

  从媒介融合的角度看,教材建设必须摆脱过去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两张皮的状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技术手段使媒介之间的联合升级为媒介融合。其中,二维码、APP等技术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1.二维码技术的应用

  二维码已在各类平面媒体广告上广泛应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现在,不少出版社已经开始探索在纸质教材上应用二维码技术。读者只需要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扫描一下纸质教材上印刷的二维码,就可以迅速看到其关联在网络上的各类数字资源。二维码将纸质教材媒介和数字资源媒介紧密地结合了起来,顺利实现了教材内容和数字资源的融合。这样,各种数字资源在纸质教材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并且使得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呈现出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特征。

  例如,2013年8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机械原理》配有近300个仿真动画,通过扫描纸质教材上对应的二维码,就可以上网观看;2014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及网页开发技术》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自建的易课程网站平台建设了数字课程,集成了诸多的数字资源。学生只需要用手机扫描纸质教材上的二维码图标,即可立即链接并看到微视频、动画等媒体素材。

  目前,二维码技术在教材内容的组织方面处于探索阶段,单纯的二维码应用在当前还容易受到网络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首先是网站平台的限制。根据目前的情况,利用二维码访问数字资源时,有的是访问学校的网站,有的是访问出版社的网站,有的是访问门户级的公共网站,其带宽条件和技术水平不一样,在并发条件下下载速率可能会显著降低;其次是上网条件的限制。因为流量需要支付费用,现在约80%的重流量应用下载依赖于Wifi,而一旦Wifi覆盖不到,数字化应用会受限。此外,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重流量应用的下载,在学校网速慢的情况下,耗时长,难以即时响应,原有的阅读和学习容易被中断或被转移注意力。因此,立体化教材还需要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克服上述限制。

  2.APP技术的应用

  要弥补二维码技术的不足,就要考虑采用集平台、资源、社交等为一体,已成为移动智能终端应用主要表现方式的移动应用程序技术。

  APP技术可以把所有的数字资源内容封装在一个应用里,在Wifi状态下下载到手机里。在学生阅读纸质教材时,如果需要查看相应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数字资源,就可利用APP里自带的二维码“扫一扫”功能,直接访问手机里已经下载的数字资源,而不再是通过移动网络来访问数字资源。这样,链接的速度很快,不会因为网络速度的原因而停顿和中断,学生能够保持较好的阅读体验。

  此外,二维码呈现的是单向的、线性的信息传递,对学生更高级别的开放式、互动式、协作式乃至社交式的学习需求不能提供支持。而APP平台可以集成作业系统、测试系统、交流板块等更多拓展性的资源与功能,并以此开发更多的辅助教学/学习栏目和模块,诸如搭建学习互动社区、拓展资源链接、测试等,其便捷的交流和分享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打下基础。对于这种轻流量的应用,学生依靠手机自带的2G/3G/4G数据流量即可较为轻松地应对,可以保证互动交流的即时响应。

  目前,已有很多出版社推出了APP,有些是单本图书的应用,有些则是以多本书打包或平台的方式呈现。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上线的“大学计算机学习指导”APP,除了常规的学习栏目,还特意设置了在线答疑、分享等互动式栏目。   3.其他技术的应用

  与二维码类似的还有基于图像识别的技术,读者通过手机客户端拍摄图像而不是二维码,即可查看图像所链接的数字资源。应用基于图像识别的技术不必单独生成并在纸质教材版面上编排二维码。

  此外,还有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AR技术能融合现实与虚拟世界从而产生新的可视化环境。在新环境中,真实对象和虚拟数字对象共存,并可进行人机交互,实时互动。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通过在手机中安装APP,再用手机扫描纸质书上的平面人体图片,就可以在手机界面上产生一个新的人体立体模型,并可以用手触摸进行旋转、放大等操作。其在人体模型周围设置了相关的按钮,点击相关的按钮,可以播放离线的视频、声音、动画等;比如点击人体模型中的心脏,心脏会跳动并发出声音;点击动脉部分,则显示动脉的流动;其也可以链接到测试系统进行测试,也可以在其中添加笔记内容,或根据需要链接到在线的网络资源等;此外,其还设有社交按钮,学生可以进行社交学习或其他社会活动。

  在媒介融合的作用下,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之间会反复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互动,印刷媒介与配套资源所属的各个媒介之间实现了纸媒介和数字媒介的融合、线上和线下资源的融合、内容和技术的融合,呈现出了多功能一体化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这种立体化即表现为“纸质教材×数字资源”的形式。

  三、一体化再设计

  媒介融合使纸质内容与其相关数字资源一一对应并从整体上建立起了有机联系。但是,科学合理地安排纸质内容与数字资源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还需要在资源完备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再设计,实现纸质内容与数字资源之间“1+1>2”的协同效应。

  一般来说,教材的编写是一项严谨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对一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体系构建,其既要深入地研究如何科学地取舍教学内容,又要为使用者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而在设计教材的纸质内容与数字资源的关联时,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考虑如何编排科学的内容体系,其中,结合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按照教材中的知识/技能点或者知识/技能要点科学合理地配置数字资源是一条比较合理且可行的道路。这就要求在一体化再设计之初对教材从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解构――科学准确地提炼出教材的知识/技能(要)点。个别学科的教材按照知识/技能(要)点来解构不一定合适,但也应细化分解,其原理类似。这也将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并科学、清晰地表达出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

  通过一体化再设计,数字资源的配置、安排更加科学合理,使得学生在阅读纸质教材时,能恰到好处地去阅读数字资源。数字资源相比纸质媒体的某些突出优势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四、最终形态――电子课本

  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的媒介融合也只是立体化教材转型升级中的一个过渡阶段,更为高级的立体化教材形式是电子课本。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电子课本是一类特殊的电子书,具有教学和阅读属性,可有交互性、关联性、富媒体性、开放性等四个特性,是一个集中了在学校中的教学和学习领域里的数字模拟的媒介(有在线和离线媒体的优势),将教学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数据库、测验系统等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综合教学资源包(也有人称之为电子书包)。

  教材作为组成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之一,既要与其使用者――教师和学生相适应,也需要适应其所处的教学条件。随着教师和学生数字化应用习惯的养成、技术的进步和硬件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子课本将会是立体化教材的最终形式。根据教学条件的有关特征,高校教材的发展路径呈转型升级之势(图1)。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天闻数媒公司的“未来教室”。“未来教室”已经完全没有纸质教材,取而代之的是电子书包――学生用PAD和教师用PAD,其具有纸质教材无法比拟的突出优势。教师可以从资源云中获取丰富的数字资源进行备课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临时遮蔽学生PAD上的某些画面,或者在每个学生PAD界面上弹出问答题来安排抢答或者要求每个学生都在PAD上直接回答,并实时统计分析出学生抢答情况、答题进度、答题对错率等,教师则可以据此判断是进行讲解还是发起讨论;而学生PAD除了课本,还有教材教辅、作业和练习以及相关数字资源等;家长则可以通过“家教通道”看到学生的作业、考试、练习数据并可以和老师进行实时沟通。整个数字教学解决方案包括课前、课中、课外三部分,围绕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四方面,共同创造一个学习型社区。“未来教室”已在多省市中小学试点,高校出现“未来教室”可能已不遥远。

  有专家认为,立体化教材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门精品课程。而2003年至2010年间,我国高校建设了约37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000多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约两万门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以来,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中,有2900余门原国家级精品课程成功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并陆续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开放课程网站)上线。此外,目前国内外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风生水起,国内的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公开课、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好大学在线、优课联盟等国内MOOC或公开课平台不断上线新课程。上述这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的课程建设已经积累起了非常丰富的数字资源,而其在诸如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的应用,则逐步培养了教师和学生数字化的使用习惯,这为高校立体化教材大规模的转型升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例如,2014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金融学》(第2版)就是在纸质教材中植入了100多个二维码,借助并关联了爱课程网上的“金融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数字资源,大大增加了教材阅读的引导性、开放性和启发性,成功实现了立体化的转型升级。整个升级过程过渡自然且迅速,成本低而成效快。新版教材出版后,销量增长明显,也可见这一形式的教材受到了高校学习和使用者的欢迎。

  随着条件的成熟,高校教材纸书终将式微甚至被彻底淘汰,这将重创甚至终结出版社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盈利模式,这当然是出版社不愿看到的结局。这其实也是出版社长期以来对技术难度并不高的纸质主教材数字化(即电子书)积极性不高、没有大的突破的原因。而高校立体化教材的转型升级,将会延长纸质教材的生命周期,也会在一定时期内保住当前出版社通过售卖纸书而获利的盈利模式。同时,通过立体化教材的转型升级,尤其书后可以附上具有时效性的或者不能复用的账号供学生下载或登录APP,将有助于正版纸质教材的销售并保护各方的权益,并能有效防止高校教材的大面积盗版现象和学校附近复印店复印教材现象的泛滥。

  此外,立体化教材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出版门槛,以前某些高校教师“剪刀+浆糊”的复制与编书模式不再奏效。特别是数字资源的建设与运营,没有一定实力的出版社难以承受,粗制滥造的低水平教材将不复再有产生的土壤和生存的市场。这将加速出版高校教材业务之间的淘汰、整合和升级。

  随着媒介融合条件越来越成熟,加上立体化教材带来的红利引导,一旦量变到质变,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当前高校立体化教材即可实现转型升级。

  (段博原,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

媒介融合下高校立体化教材的转型升级

论文搜索
关键字:媒介 融合 立体 教材 高校 升级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