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以通识教育为契机 深化高职人文课程的改革论文

以通识教育为契机 深化高职人文课程的改革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21

以通识教育为契机 深化高职人文课程的改革

  现实告诉我们,实行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不能创新就不会发展;一个民族不能创新,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更需要培养勇于创新的品质和才干,树立创新的学习理念,不断激发创新意识。实行通识教育也是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变动日趋频繁,岗位技术要求不断提升,人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从目前人才市场情况来看,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专业方面的技术要求,而且相当重视人才是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与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交流合作和公关能力等,这必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尽可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规格的新要求,积极推行通识教育。

  一、人文课程改革在高职院校中面临的问题

  缺乏理论基础:高职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一般较为薄弱,甚至有的学生此前对人文的概念和原理是完全陌生的,一些接触过人文课程的学生也多是为应试教育而死记硬背,对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知识结构普遍失衡。

  缺乏学习动力:高职教育注重应用的方针常导致学生重视专业技术课,而忽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由于不了解人文素质的培养对自身就业及生活的相关性和重要意义,学生的兴趣淡薄,对人文教育明显缺乏动机和热情。

  缺乏思维方法:人文学科尤其哲学的理解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但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强调操作能力,而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差,缺乏整体、系统和矛盾、辩证的思维方法。在面对实际社会现象时,很难自觉地运用怀疑、批判及反思的探究精神独立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导致其对社会产生误解甚至扭曲,对其今后的发展道路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缺乏人文实践:理论的薄弱、思辨能力的缺乏反映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常常体现为认识和信仰上的偏颇。在运用人文知识原理指导实践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没有表现出当代青年应具备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一些学生奉行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

  二、通识教育与人文教学

  通识教育是一种与专业教育相对的、以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人格的公民为教育目标的、广泛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方式。通识教育首先是要加强人文渗透、理想渗透和文理渗透,其次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开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的能力;再次,是要超越功利,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其主要思想是在通识与专业、人文与科学、理念与功用以及人格与知识之间取得全面的和谐统一。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针对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和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倾向,高职院校也应当通过逐步开设一批人文素质教育课,来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生活情趣,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通识教育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的教育,兼具实用性和理论性,既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也能在学生形成自身科学定位的同时,帮助他们对实际问题做出重要的抉择,这种教学从内容和方式上,都将对高职教育产生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三、以通识教育为契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通识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必须是包括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环境体系在内的一个综合系统。每个系统都要精心设计,发挥功能,由此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知识、素养的培育和精神的养成。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实际,可以从如下方面开展通识教育:

  1、完善必修课程

  课程教学是进行通识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的必修课程框架基本上是由基础课程、职业课程和拓展课程三大板块构成,通识教育类课程一般在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中体现。但是,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不断压缩通识类课程,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很少,不能满足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需求,也没有构建很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在实施通识教育方面的经验,在必修课程中单独设置通识课程模块,将目前的一些课程归属到通识课程体系中,并且增设与学生知识和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艺术类、社会知识类、经济管理类的相关课程,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系统规划和设计选修课程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受专业课时所限,能够设置的通识教育必修课时数量有限,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开展通识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

  首先,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的需求,开设一定量的选修课程,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更为充实、完整。发动教师集思广益,根据专业需求和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程,并且要求学生根据专业方向,进行选择,提出一定的学时和学分要求。

  其次,规范学生对校内公共选修课程的选择。全校范围内的选修课程更多地是为扩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积累文化常识、养成职业素养而开设的,并且兼顾文理,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虽然高职院校开设了很多公共选修课程,并且对学生的选修课程进行了学时(学分)规定,但是并没有考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学生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选择也是杂乱无章的。很多学生选择的课程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选择上也仅凭兴趣和一时的喜好,没有从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的角度出发。因此,要对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程进行引导和规范,尽量与专业教育相契合,这样才能建构更为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3、推行读书计划

  仅仅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成通识教育的任务。读书,读好书,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积累文化底蕴、培养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通识教育活动体系和环境体系的基本路径。

  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

  (1)赫钦斯的“名著阅读计划”。20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赫钦斯曾在芝加哥大学推行著名的“芝加哥计划”,即“名著阅读计划”。其计划的核心即在于防止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过分功利化,用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整合大学课程。赫钦斯强调,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那些“永恒学科”,即充满智慧力量的经典著作。经典著作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赫钦斯对芝加哥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于1932年在芝加哥大学推行“名著计划”。名著课程共列出了自古至今85名作家的近140本著作,并附上了一份“十年阅读计划”,详细指导学生如何随着学习经验的增长而选读名著的章节。赫钦斯的改革计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芝加哥大学享誉世界,他也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有影响的大学校长之一。当然,作为中国的高职院校,我们的办学宗旨与职能与芝加哥大学相去甚远。但是其倡导通识教育、名著阅读对推行通识教育仍有很多借鉴之处。

  (2)高职学生的阅读现状。根据笔者对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目前学生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有40%的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不超过2小时,并且阅读内容基本以时尚杂志为主;56%的学生阅读时间在2~4小时,虽然有较为固定的阅读兴趣,但基本也是以流行期刊络流行小说为主。仅有4%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在4小时以上,并且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对其课外阅读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3)读书计划的基本方案。

  首先,在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阅读。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在学生的阅读上加以引导。结合课程实际,为学生列出经典书目,教师在课堂上给予阅读指导,并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并将阅读作为教学考核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树立通识教育的观念,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为之付出努力。

  其次,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做一个三年的读书计划,并提出相关要求。根据年级、学生基础情况制订学期、年度的读书目标,列出参考书目,定期开展课外阅读辅导,进行检查和监督。

  再次,引导学生成立读书社团,通过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读书的内容、形式和途径。从系、专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成立阅读、辩论等社团,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配备辅导教师进行专门引导。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读书交流、读书竞赛、人文知识竞赛、举办读书节等等都是实现“读书计划”、进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应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在高职院校广泛开展通识教育,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增强岗位适应性和迁移性,为职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以通识教育为契机 深化高职人文课程的改革

论文搜索
关键字:高职 契机 人文 改革 课程 教育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