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以学为中心,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教学论文

以学为中心,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教学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22

以学为中心,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教学

  一、专题教学,培养学生整合能力

  1、现行初中历史社会教材的编排的优势与弊端。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教材,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脉络式的知识掌握还是不够的。历史事件,社会情况纷繁复杂,以时间为脉络可以进行理顺事件,但是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学生也就很难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更深刻的历史真相。这样的编排在方便学生进行历史事件和社会面貌发展历程的掌握的同时也会削弱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弥补教材编排不足。素质教育是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在按照常规的以课本编排为顺序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教师还应该从发展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出发,让学生在纷乱繁杂的社会历史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分析,在把握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确立正确的方向。

  专题教育学习是很好的素质教育方式,让学生在一定的主题之下,学会对历史和社会各种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奠定好能力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专题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某课的的主题下,进行综合分析,例如从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把上下两千多年历史中各朝各代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方式,进行系统化的专题学习,让学生从众多的信息中,收集到最核心的信息,并写成短文阐述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专题教学,学生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上会得到锻炼,在信息整合能力上会有所提升,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特别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二、讨论教学,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该注意要以学生的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组织课堂教学模式,努力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提供最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而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人的主体性不论在历史过程中还是在历史学习中都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此,历史是最开放的课堂,是最具有讨论空间和探讨意义的课堂。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历史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历史的知识,把握脉络,深入思考,都是很有帮助的。这无疑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最有效方式。这一方式较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更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在讨论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更多,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也更密切,对学生养成辩证性的看待问题的良好习惯,也有积极的帮助。提供课堂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历史和社会的认知深度。

  三、史实教学,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真实性,是历史的本质。学习历史,也必须要从真实性出发,从“史实”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与社会的真实本质。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上必须要始终围绕真实性进行教学,把历史真实的一面还原出来。而学生要想在纷杂的历史资料面前把握史实,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需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把握历史教育的内涵,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的历史素养,也才能提高学生对事物判断的准确率。比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教师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抛开个人的情感偏好,让学生也正确的、理性的看待历史人物。如评价李鸿章,不能一味从“奸臣”的角度去评价,应该对其正面贡献,进行适当的评价。其创造的“宋体”就沿用至今,对我国汉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有辩证看待人物,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真实把握人物,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历史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品质,而也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问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强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且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换角色,逐渐从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内容的编定者和绩效的评判者转变为课堂教学互动者、促进者、引导者,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1、转交权力,把“问”的旗帜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以往传统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提问为主体,教师才是问题的制定者,整个课堂的节奏都随着教师的问题而走,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师要转换角色!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可以自由提问,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学生提问要以发生在他们身边、存在于他们思想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提问。新课改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提问时要以生活为基础,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抓住实际的习惯,提出问题要源于生活,分析问题要抓住实际,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创新意识,逐渐学会掌握从实际入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打下适应社会的基础。

  3、创设具体历史情境,让学生会问。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教师首先设计具有一定启发性思维的问题,挖掘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创设情境,用疑问作为诱饵激发学生思维,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敢于提问。创设要以兴趣调动为出发点,将思考作为核心,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情境设置的好坏,决定了对学生发问的启发效果的优劣,让学生不断地领悟问题和探究问题,通过此过程的摩擦,点燃思维的火花,才会有问题意识的出现,才能真正融入问题情境,才能去思考,有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提问的能力。

  五、结论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是初中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确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发展和变迁,也有着重要的帮助。历史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能力的出发点,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制定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获取历史和社会知识的同时,其他综合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以学为中心,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教学

论文搜索
关键字:初中 有效 教学 社会 历史 中心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