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不同时期新闻图片真实性的评判体系论文

不同时期新闻图片真实性的评判体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24

不同时期新闻图片真实性的评判体系

  伴随着新闻摄影在新闻传播领域地位的不断提升,社会及受众对新闻摄影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形象大于文字,形象大于意义……人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有60%和70%是图像方式……

  然而,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也产生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虚假新闻图片泛滥,一提起虚假新闻图片,公众就深恶痛绝,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但是,纵观整个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不一样的时期对虚假新闻图片的界定和所产生的意义都有着不一样的评判标准和评价体系。

  一、虚假新闻图片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现状

  虚假新闻图片一直是传媒界挥之不去的话题, 以前讨论最多的是摆拍, 现在担心的则是数字摄影技术的过度应用。事实上, 在传统的胶片摄影时代, 新闻图片制假也屡见不鲜, 如用挖补、 涂改等方法来改变图片的内容。在数字摄影时代,因为图像处理的便利, 使图片制假更加容易。此外,利用镜头语言或图片说明,同样可以把摄影者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客观事务之上。所以从根本来说,图片造假并不在于使用何种技术手段,而在于作者能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和阐述自己的摄影作品。

  除了怀有政治目的和别有用心的误导外, 刻意追求画面完美可能是诱惑一些新闻摄影工作者制假的一个重要原因。新闻摄影是艰苦的, 完美瞬间的抓取很难, 所以新闻摄影人始终面临着更典型、更完美画面的诱惑,而不断更新的数字技术似乎为创造这种完美画面提供了空前的便利条件。在很多已知的涉假新闻图片案例中,大部分创作者的初衷都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使作品更完美进而得到更多的关注,这本身并可厚非。但随着近几年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革,特别是随着一些政府机构或团体对新闻舆论控制力度的加大和明显,涉假新闻图片也愈来愈呈现出政治化的不健康倾向。

  二、不同时期虚假新闻图片的特征与影响

  1.19世纪初叶至20世纪初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第一阶段。1842年5月德国汉堡发生大火灾,德国人比欧乌和史特尔兹纳用达盖尔银版法拍摄了火灾遗迹,此被称为新闻摄影之始。从此,新闻摄影慢慢发展。历史上公认的上第一幅造假照片也是此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造假照片诞生在1860年:时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身着礼服、手扶桌子的肖像照片实际上是在参议员约翰?卡尔霍恩的身体上安了林肯的头。根据相关资料披露,之所以采用这样“移花接木”的手段,摄影师只是想让林肯的形象更具有“总统的感觉”。同一时期,著名摄影家马修?布莱蒂于1865年拍摄的《歇曼将军和他的同僚们》,照片中最右面的富兰西斯?布莱尔将军是后来加上去的。此阶段的虚假新闻图片大部分只是摄影师对完美画面的诱惑使然,也满足了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存在恶作剧或是错误导向的问题。同时,受当时摄影器材及后期暗房技术的限制,通过在底片上挖补、拼接然后成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一些重要历史史料记录的完整性,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2.20世纪初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第二阶段。20世纪初,由于传真术、照相制版术、纸张的改进,特别是小型相机的问世,新闻摄影有了长足的发展。1928年“抓拍鼻祖”、德国摄影家埃里奇?萨洛蒙用小型相机、室内光和不干涉对象的方法,抓拍新闻镜头,为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摄影奠定了美学与技法的基础,被称为“新闻摄影之父”。在此阶段发生了人类发展史上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同时,也诞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新闻图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胜利之吻》:在纽约时报广场上,欢乐的人群中一个年轻的水兵,兴奋地拉过一位女护士拥吻――这个瞬间被《生活》杂志记者拍摄下来,作为庆祝“二战”胜利的经典形象流传至今。然而,据照片主人公披露,照片的实际拍摄时间在1945年5月,距离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日还有3个月。然而,知道了真相的大众并没有因此指责杂志社或是摄影师,因为这张著名的新闻图片把一场世界大战所给人类带来的情感狂澜揭示得如此贴切和透彻:和平的喜悦在两个彼此陌生的异性的嘴唇之间交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浓缩在激情的嘴唇之上,虽然只是一个吻而已,两性间的亲昵表达演化成了一种人类的喜悦宣泄。它虽然是短暂的瞬间,却表达了人们欢庆正义战胜邪恶的真实情感,具有超越时空的历史意义。从此以后,每年8月14日都有数百对男女在时代广场重现“胜利日之吻”,以纪念二战结束。同时期的著名新闻图片《硫磺岛升起星条旗》和《攻克柏林》也均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并成为一代经典,虽然这两张图片也先后被证实为后期摆拍作品,但丝毫不影响其在新闻摄影史上的地位:因为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的爆发,摄影作为政治集团宣传战中的一件武器,其干预现实的功能更多地呈现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面;同时,一定的权力机构和政治集团对摄影尤其是新闻、纪实类摄影作品创作的操控愈加鲜明,大都通过模拟场景摆拍的形式完成新闻摄影创作,而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味和舆论引导倾向。摄影术本身就是从油画创作中衍生出来的新技术,它就是满足人们对美好事物记录的需求而产生、发展的。新闻摄影更是如此,但更承载了传播真、善、美的责任和揭露假、恶、丑的义务,虽然以上所列涉假新闻图片严格意义上或许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在创作上不是那么严谨,在发行上不很负责,但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所起到的积极的作用和由此产生反抗法西斯主义的效果是正面的、有意义的,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及由此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一张新闻图片本身所应具备的责任和义务,这也就是大众和新闻从业者对这一时期涉假新闻图片包容的重要原因。   3.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为第三阶段。我们通常称此阶段为“冷战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80 年代末的40多年,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立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从形成、发展走向终结,多极化的趋势有所发展。因此,“虚假”新闻图片在东西方两个阵营出现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模式:

  (1)以苏联大清洗时期“假照片幽灵”为代表的政治目的极强的虚假新闻图片对新闻真实性基本要求的践踏。一张反映1920年5月列宁当众讲话的原始照片中,托洛茨基和加米涅夫站在讲台后面的楼梯上,但因为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在后来的出版物上却只见楼梯不见人,到了最后在二位政治家消失的位置上赫然出现了俩记者的身影。同样的情形在斯大林时期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同的政治人物随着各自政治生命的变化,在同样一张史料级新闻图片上频繁被篡改、调换,或被增加或被删除,原本承载着见证历史责任的新闻图片被当权者为了不同的政治目的而随意践踏,完全丧失了其“见证历史”的功能,这一时期以“假照片幽灵”为代表的虚假新闻图片在新闻摄影发展史上留下了噩梦一样的印迹。

  (2)以美国“嬉皮士”文化为代表的、反传统的并逐渐回归新闻本质的虚假新闻图片。二战后,美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能力迅速崛起,同时随着《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国家地理》等一系列高质量画刊类杂志影响力的扩大,新闻图片正承载着越来越多的责任与使命,比如一系列真实反映越战残酷场景的新闻图片被持续不断的公布,刺激着大众的神经,最终促使以“嬉皮士”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国民众不断走上街头向当局施压,最终加速了越战的早日终结。但这一阶段也出现了一部分虚假新闻图片,如1983年2月号的《国家地理》的封面故事是埃及,为了突出金字塔,设计师通过电脑技术将两个金字塔之间的距离挪近了。此事引起读者极大愤慨,虽然后来该杂志及时采取了措施,并加大了图片审核、使用的标准,但虚假照片所造成的影响却一直成为该杂志挥之不去的阴霾。但虚假新闻图片仍不时地出现,影响较大的比如1994年《时代周刊》封面采用辛普森涉嫌谋杀后的照片,杂志被指故意将辛普森弄得“黑暗”、“邪恶”。1997年,58名旅游者在埃及一所寺庙中被杀,瑞士一家报纸将一摊水迹篡改成红色的血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一时期,大部分西方的新闻摄影的创作已逐渐回归到其真实性的本质,虽然其中也有一些虚假的新闻图片出现,但基本上都为吸引读者眼球或是创作完美图片的情结使然,没有太多的政治倾向。即便是部分涉及社会主义阵营即所谓“敌对国家”的新闻图片,也大都以实际出发,没有过多的强调或是放大其中所谓“差异化”的细节,基本能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这是西方新闻摄影健康、理性的一个时期。

  4.21世纪初至今为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国际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同时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现在的“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对大众和对舆论的吸引与引导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大众对新闻图片的要求逐渐回归理性、回归到新闻真实性的本质要求,对虚假新闻图片越来越排斥,他们不能容忍假新闻照片对自己的欺骗。然而,新闻图片的生产渠道复杂,数码相机的运用和图片的数字化处理、传播,使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图片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

  (1)国外政治类新闻图片造假严重。2003年,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洛杉矶时报》记者布莱恩?瓦尔斯基发表的英国士兵帮助伊拉克平民隐蔽的照片引起轰动,但后经披露发现这张照片是由两张不同照片拼接而成。2004年,《每日邮报》和《星期日邮报》刊登了一张对美国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颇具“杀伤力”的照片,在这一张照片上,克里与“反战斗士”方达十分“亲密”,后经证实,此照片是竞选对手阵营合成的假照片。除此之外,出于对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仇视,西方主流媒体恶意制造假新闻照片,发布严重失实的报道:2004年7月美联社刊登了有意夸大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特别是2008年西藏“3?14”事件及2009新疆“7?5”事件,英国BBC、美国FOX电视台、德国卢森堡广播电视台等配假图,无耻截图,颠倒黑白:有预谋、有组织地暴乱被说成是抗议、和平示威,暴力犯罪被说成斗殴冲突,救人被诬指为镇压;2010年年底,美国“商业内幕”网站公布了若干幅郑东新区的卫星图片,并从图片上判断该区“一片空屋的堆积”,把已经入住率达到90%、常住人口已达30多万的郑东新区形容成中国最大的“鬼城”。

  (2)国内主流媒体、摄影大赛虚假新闻图片逐年增多。近年来,我国新闻摄影界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从周正龙的“纸老虎”到“华赛”金奖《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以及“影响图片年度评选”获铜奖的照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等等,这些照片的造假手段都与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软件有关,利用数字技术和软件在照片上移花接木,东拼西凑做手术的比比皆是。

  三、坚持真实性原则,突出新闻图片社会效用

  近几年,新闻界造假之作除了布莱恩?沃尔斯基的假图片事件外,还有《纽约时报》的假新闻风波。前者处理结果是拍摄此图片的记者被炒,报社向读者郑重道歉,后者则连带引发了两位执行主编一同引咎辞职。日本《朝日新闻》1991年因一位摄影记者造假新闻图片被揭露,报社领导和摄影部门的相关人员全部受到处分,记者被开除,主要领导也主动辞职。看来,国外新闻界对造假者的处理也是极其严格的。

  在我国,媒体和大众都对维护新闻真实作出了诸多努力,许林、盛希贵、齐洁爽“打假三人组”发出《中国新闻摄影2007打假行动联名倡议书》发起网上新闻摄影打假行动2007年8月,在许林等人的推动下,国内五大图片社(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人民图片网、中国新闻图片网、五洲传播图片库及东方IC图片中心)联名发布“抵制虚假图片”公告,反对对新闻图片滥用数字技术,对原始图像信息进行随意修改,严重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行为,规定一旦发现摄影师有情节严重的造假行为,将联合一致取消其签约摄影师的资格,并在各图片网站(图片库)公布其造假行为。2008年9月14日《大庆晚报》公开道歉,并作出三项决定:全面整顿新闻队伍,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操守教育;刘为强退回在中央电视台获得的奖杯和证书;对摄影部副主任刘为强给予解聘处理,并取消所获荣誉称号。各家网站不但删除了《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这张照片,还删除了所有刘为强的照片,取消其签约摄影师的资格,并永不使用其照片。

  虚假新闻图片是作为新闻的副产品而存在的,因此新闻摄影打假将是一项艰苦卓绝的长期工作,除了需要在口头和规章上防范,更需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不给假新闻图片以可乘之机和生存的土壤,这样才能保障新闻摄影的真实、客观、公正,才能切实维护媒体的公信力,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不同时期新闻图片真实性的评判体系

论文搜索
关键字:真实性 时期 体系 不同 真实 图片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