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宗教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宗教观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24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理论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阐明了宗教的社会作用,它与以往一切的宗教观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其根本实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指出,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按照这一理论逻辑,宗教属于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曲折反映,归根到底,宗教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活过程,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正是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比以往任何一种宗教观都更科学地把握了宗教,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宗教观的根本变革。关于宗教的消亡,马克思指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面纱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是马克思早年对宗教在阶级社会中所起作用的深刻而恰当的比喻。马克思还指出:“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马克思认为宗教具有一种为“颠倒了的世界”提供总的理论上的辩护、感情上的慰藉和道德上的核准的作用,充当了是颠倒了的社会得到安慰和辩护的普遍依据,显然这是一种维护剥削和压迫制度的作用。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宗教的社会作用是消极的。恩格斯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从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上揭示了宗教的社会作用,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宗教大多充当了统治者利用的工具,宗教是麻痹人们的精神鸦片,但也不否认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被压迫人民利用宗教进行反抗的斗争。恩格斯认为,历史上人民群众也曾经利用宗教来反抗剥削阶级的压迫和统治,但这是由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在黑暗的中世纪,宗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此当时所有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必须采取神学的形式,革命阶级要组织群众进行斗争,也必须让群众的利益与需求披上宗教的外衣。但适值革命成功,宗教就摇身变为了资产阶级统治的护身符咒。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着眼于人的解放。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他通过宗教批判,揭示了对社会进行政治批判与经济批判的大幕,承继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核心理念,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成熟而逐渐消亡;宗教对于个人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解决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观上是对立的,信仰上相互对立,但经济上可以团结合作,不能让宗教思想影响、侵蚀工人阶级政党的肌体;宗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将是长期的,宗教的消亡甚至比国家消亡的期限还要久远,用行政命令乃至暴力手段禁止、消灭宗教的做法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但对工人阶级政党来说,就不是私人的事情;国家要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党要坚持对党员和群众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处理好宗教问题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总任务等。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价值和启示

  马克思的无神论思想对于批判当代迷信、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西方相比,中国没有比较规范的类似于以上帝为象征的基督教文化体系,没有显著的人格化的神和职业化的僧侣和众多虔诚的教徒。历史上也少有神权高于皇权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封建迷信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潜在的教会、无形的上帝、隐形的偶像。这些是深藏在日常生活中,并以伪善的形式表露在非日常生活中和沉积于伦理、法律、哲学艺术等意识形态中的神本主义。信仰主义、迷信习惯始终在消解人的主体性和本体地位。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观点,对彻底消灭一切以“地下的”“隐形的”神,“新偶像”、“个人崇拜”、“当代迷信”、“愚昧无知”等为表现的形形色色的有神论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建立在现代文化精神基础上的,以人的自由本性的实现为目的,具有特别强大的战斗力。这种无神论是把对宗教迷信的批判建立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人权精神基础上的。是和以培养人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意识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相伴随的。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对于正确把握当代宗教的发展态势具有指导意义。从总体上看,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在内的传统宗教不断衰落。宗教信仰由组织化、社会化向个体化和私人化转变,宗教受到科学的消解,政教合一等传统受到扬弃,宗教的世俗化、教会的无形化等成为一种基本的发展趋势。人的信仰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服从性信仰转变为理解性信仰,从表白性信仰转变为体验性信仰;从功效性信仰转变为负责性信仰。”上述事实是马克思所预见的宗教消亡的一种征兆。但也应看到,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与传统宗教的衰败形成对照的是新兴宗教的兴起。新兴宗教不断出现,“21世纪是新兴宗教的世纪。”同时,未来世界之间的政治经济冲突有可能让位于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的冲突。这说明,宗教不但不会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消失,而且还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和作用。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既不能回避,也不能无所作为,只能认真对待。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开放的理论体系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吸收各种理论成果,在无神论基础上注意到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道德约束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文化交往功能等正面作用。应认真研究我国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中出现的与宗教有关的新问题,在实践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宗教观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宗教观 视域 马克思主义 马克 宗教 哲学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