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审美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审美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25

审美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

  (一)思想政治教育“真”的维度

  “真”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真”的维度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应当合真理性、合规律性,这是一门学科能否立足并且得到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普遍社会现象,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概念不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经过20多年的学科建设,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与实践的检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着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升学科水平的建设任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善”的维度

  “善是道德上或功利上的正面价值。”①思想政治教育“善”的维度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当关注人的合理利益需求,契合受教育者普遍的情感接受心理,这是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内在要求。“从动态的视角而言,教育善的实现过程,就是具有合理性的教育道德规范体系为广大教育者自觉信守的过程。”②人的利益需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须得到满足,从这一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门幸福之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满足受教育者的正当利益,得到被教育者价值上的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受教育者趋于幸福;另一方面,良好的价值规范得到社会成员的自觉信守,人际关系融洽,社会趋向和谐稳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美”的维度

  “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③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建立在“真”和“善”的基础上,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真理观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也是科学因素与艺术因素彼此交织、相互结合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艺术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美”以“真”和“善”为基础,离开了“真”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超越了一定的度将最终导致形式主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和“善”通过美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和实现,将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感召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美学审视的依据

  就理论依据而言,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美学审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育中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德尼.狄德罗指出:“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就显得美。”美育是培养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增强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品德以及美的素养等,其价值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趋向一致性。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更是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他认为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通过“以美育代宗教”的方式,使国人的感情因受艺术的熏陶而保持纯正,从而满足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二是美育引导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得到不断升华,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好的实现。历来重视德育的人也同样强调美育的作用。儒家创始人孔子将道德思想渗透到音乐审美之中,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养成需要三个方面:“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这里,“乐”作为艺术的范畴与“诗”、“礼”一起,意指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的美学艺术之中,以潜移默化的艺术形式辅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寓善于美、美融于善,达到善美合一的境界。

  就实践依据而言,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美学审视既是新时代、新形势下适应社会转型、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当从源头上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求真、向善、审美的学科,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这一新载体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审美视阈下对于走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天地具有重要意义。

  三、审美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黑格尔指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在人们观念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的形势下,必须采取容易接受的、有时代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形式,以满足群众求知、求新、求美、求乐的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特性及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有赖于提升执政党的形象。一个政党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以及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是执政党政治意识和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与反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给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不畏艰难、奋勇杀敌、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分层固化现象严重,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使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不足。此外,中国共产党内少数党员、干部存在违法乱纪、贪污腐败、作风涣散等不良现象久治不愈,也对党的形象大打折扣。因此维护党的形象,确立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巩固和夯实党的群众基础显得至关重要。   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有赖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建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是党的建设理论的一项重大成果。但是也应看到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还有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和论证。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为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增长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供应已经远远超出所需,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象,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好的发展。因此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不仅应加快推进学科建设,也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外在形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身魅力。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语言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的艺术之一,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注重运用语言文字的艺术性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美感。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短、实、新。当前社会信息量的迅速增长,人们的阅读和视听习惯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应紧跟时代节奏,提倡短、实、新。说短话,力求做到言简意赅、意尽言止;说实话,不玩文字游戏,不搞形式主义,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文章;说新话,不要照本宣科、老生常谈。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有新思路、新视角、新语言,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应鲜活生动,贴近群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对现实的真实形象反映也是美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善于运用鲜活的语言表达观点、说明事理,善于将晦涩的学术概念和会议文件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善于捕捉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话语,避免冗长呆板、大而空的口号标语,给思想政治教育注有富有生命力的新鲜血液。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④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感召力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美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鉴于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和人们多样化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该包容性更高,覆盖面更广,吸引力和渗透力更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书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来实现。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一篇小说甚至一幅漫画,这些看似平常的艺术形式都会对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养成产生深刻影响。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广泛利用各种传播载体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利用传单、报纸、刊物等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更是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电影、戏曲、歌谣、话剧、说书等文学艺术形式,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作用。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新兴传播媒介日新月异,这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顺应时代潮流,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广泛利用传统载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美,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这一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传播媒介作用,如歌曲、微博、公益广告等,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感召力。

  (四)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美,营造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⑤,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从宏观的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样。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日趋复杂多样。这些变化往往使得人们产生精神与情感的双重失落感,进而导致个体常常处于一种难以解脱的浮躁和不安的心理环境中,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从微观的角度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较之前相比也都也都发生了诸多变化,网络舆论环境逐渐走向多元开放,这些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空间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促进人的心灵趋向善,进而有利于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在健康向上的环境中公民的道德素质才能够得到广泛提高,自觉抵制假恶丑,坚持真善美,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美,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形成合力,营造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

审美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阈 思想政治 审美 思想 政治 教育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