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从“标清”到“高清”电视新闻全流程的三个突破论文

从“标清”到“高清”电视新闻全流程的三个突破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25

从“标清”到“高清”电视新闻全流程的三个突破

  近几年,电视节目的制作在技术的推动下逐步向高清化迈进,这一变化呈现给观众的是画面感的整体升级。而对于新闻节目的高清化而言,还涉及到采、编、播等多个流程的转变,其中,相对比“标清”新闻有三点是具有突破性的,简单地说包括“快”、“宽”、“透”,笔者在此将浅谈这三点大不同。

  一、快,速度给力!

  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把新闻事件的内容和画面以最快的速度播出在银屏,无疑是他们迫切追求的。传播新闻的速度体现了媒体的实力和水平,这不但对从业者提出了要求,也对拍摄设备是一个考验。高清机器的使用,无疑为记者争取到了时间。

  1、“无缝”拍摄

  与标清机器不同的是,存储画面的磁带被一种新的素材存储卡所替代,这就是P2卡。它是一块轻薄、大容量的存储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一台高清摄像机可以装载6块P2卡拍摄,当第一块P2卡拍满后,第二块P2卡会紧接跟上拍摄,以此类推,当第六块P2卡也拍满了,不要紧,前面的P2卡可以再换一轮新的。也就是说,在摄像机有电的情况下,你可以连续拍摄,实现了无缝记录,同时,这也让它适合于无人控制的监看。

  2、边拍摄边编辑

  如果在新闻现场,你记录了大量的素材,想要回放和编辑,确实可以实现了。与磁带不同,P2卡不需要倒带,它的使用降低了时间成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高清摄像机本身就像是一台简便的“编辑机”。我们拍摄的画面,能通过摄像机上的液晶取景器和录播选编键来进行基本的初编,删除我们感觉拍得不佳的画面,这可以大大节约空间和后期编辑的时间,使整体的拍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3、P2卡就像一块“U盘”

  如果在新闻现场你没有粗编和筛选画面也没有关系,回到工作室,你照样可以做这些事情。结束拍摄后,记者拿到P2卡可以直接插入电脑的卡槽,在新闻现场拍摄的画面被记录成一个个片段(文件)形式,并自动生成一个缩略图和相关文件信息。预览画面时,只要在缩略图列表中选择需要的片段。记者可以预览,把自己需要的内容粗编在电脑中,然后进行画面的上载。值得一提的是,上载模式不再是1:1的画面传输,而是“复制”画面模式,就如同将U盘中的内容拷到电脑中一样方便快捷,上载时间能节省至少1/3。由于上载的画面已经是粗编版本,记者在编片时更具有针对性的编辑画面,提高了效率,整个工作进程得到了提速。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感受P2卡如何提速新闻报道,满足对时效性的要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华社采用高清拍摄、编辑设备,并在人民大会堂设置了编辑站点。现场拍摄的P2卡素材,直接插入现场非编,在卡上进行编辑,没有素材上载过程,再传输到播出机构,整个新闻现场制作流程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新华社除了需要高清的两会新闻素材,同时需要在新华网进行网络新闻报道,每台高清摄像机还配备了低码流卡,这样记录的素材可实时上载到新华网。高清设备的使用,改变了新闻拍摄、制作乃至播出的流程,为“提速”助力。

  二、宽,眼界更广!

  对于观众来说,“高清”和“标清”的划分首先来自于所能看到的视频效果。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提到“屏幕宽高比”的概念,它的意思是显示屏的单位宽度与单位高度之比。拿标清4:3格式来说,4表示屏幕图像的宽度,3表示高度。标清4:3的显示屏产生的图像更加方正,而高清16:9是一个矩形,屏幕产生的图像视野更加宽阔。

  1、从4:3进化到16:9

  自50年代起,4:3作为标准电视格式已经沿用至今,为什么要出现16:9,这个进化的原因和人的视觉习惯密不可分。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人的视觉习惯,更喜欢宽广的画面,人眼的视野范围并不是方的,而是一个长宽比例为16:9的矩形,也就是说这个“黄金比例”的尺寸更加接近人眼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图像。因此高清晰显示器的标准制定为,屏幕宽高比是16:9,这种宽画面能给人们带来真实的视觉感受,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16:9是在原有4:3的基础上将画面的宽度增加,我们的眼睛能看到更广的画面,得到的画面信息增多了。

  2、画面有效信息增多

  以《天津新闻》为例,在2011年2月播出的《多种工艺交叉施工 加速京沪高铁工程进度》这篇高清新闻报道中,介绍了京沪高铁天津西站枢纽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南仓特大桥的工艺和施工进度,整篇报道画面语言突出,记者运用高清镜头的宽画幅特点,突出现场,让镜头发挥出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画面和解说词相得益彰。笔者将以此报道为例,介绍高清新闻相对于标清来说,有哪些丰富的画面语言和特别表现之处。

  (1)报道的第一个镜头是从一辆运行的京津高铁拉出到正在加紧施工的南仓特大桥,这个画面让观众看出了南仓特大桥作为京沪高铁的配套项目,与京津高铁的重要位置关系。由于使用高清设备拍摄,记者站在同一位置拍摄到的画面视角更宽,所以镜头从拉出到最后固定,运行的京津高铁始终在画面中,这样的一个画面交待出整篇报道的线索。

  (2)接下来,新闻中介绍“该桥弯道较多,使得擅长在直线型桥梁上的铺轨机不便使用,部分桥段需要人工施工。”表现这个段落的画面,宽画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固定镜头还是推拉摇移,对大桥弯道施工的表现都比较突出,记者在桥上这样一个固定的位置可以用画面语言描述人工弯道作业的状况,更加真切的还原出施用现场的特殊情况。

  (3)报道中介绍“南仓特大桥全长4.39公里,跨越了津山、京沪等多组既有铁路线,最大跨度达到了125米。”这于这段解说记者没有用图表文字来表现,而是选择在一个关键位置拍摄来体现,这个位置位于南仓特大桥的一个弯道处,桥下是铁路线,桥的旁侧是高架铁路,上下左右相互交叉的铁路, 在高清画面中被作用在一个画面里,观众直观明了的感受到南仓特大桥的空间位置以及和周围铁路线的关系,画面言语的作用得到了极大表现。   三、透,画面清晰!

  从“标清”到“高清”新闻的突破,除了速度、宽画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画面清晰度的好坏。电视的清晰度是指画面再现物体细部的能力,即对不同色调物体的极小的相邻面积,极其细节部分的分辨能力。清晰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视的画面质量,进而影响到观众收看到的视觉信息。

  1、高清和标清的全解读

  关于高清的标准,国际上公认的有两条:视频垂直分辨率超过720p或1080i;视频宽纵比为16:9。也就是说除了宽画面,还要高清晰度,这样才能算是高清!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高清电视主要包括1080i和720p这两种格式,两者图像的长宽比都是16:9。(作为隔行扫描的1080i的分辨率则是1920×1080,720p是逐行扫描,分辨率为1280×720。)所谓标清,是物理分辨率在720p以下的一种视频格式。

  2、画面清晰 层次细腻

  如果说“看得见,看不清”是目前标清存在的问题,那么高清画面就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了。数据表明,高清的图像分辨率将传统模拟电视的清晰度提高了5倍,画质精细、色彩还原细腻真实、能够表现的细节更加丰富,观众收视感受近似于观看真实景物。这点在新闻中非常重要,因为画面的传递有时候胜于解说词,看见了、看清了,看明白了,这才是画面信息的独特之处。

  在2010年东方卫视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中,高清设备的使用让我们领略到了强大的画面报道力。不可否认,高清画面把观众带到了真实的场景,从画面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差不多”“还可以”而是“很逼真”“很清晰”,这样的新闻画面让观众也意想不到。在此次上海世博会上,“种子圣殿”英国馆是最吸引眼球的场馆之一,它最大的亮点是由六万余根蕴含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型“种子圣殿”,这些触须状的“种子”顶端都带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所有的触须能随风轻微摇动,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如此亦幻亦真的英国馆用镜头来表现,能展现出它的真实风采吗。在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像“大毛球”一样的建筑,被镜头一一表现:透明的亚克力杆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在镜头下的都能被“看穿”;这些触须状的亚克力杆果真能随风轻微摇动吗?在镜头里,观众确实感受到了,并且理解为什么用触须来形容它;在画面中,即使是一个高点的大全景,观众仍能看到毛茸茸状的英国馆,难怪说它是蒲公英……这些信息在镜头里没有被忽略,而是完整的表现出来,这就是清晰度起到的至关作用。

  不可否认,高清电视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引领着整个视听产业的发展步伐。而高清化也正在全方位的改变、影响着新闻采访、制作和播出,让新闻现场更快呈现、让观众更加真切的感知,新闻中的细节被放大,这些改变都是从“标清”到“高清”的新闻进化。

从“标清”到“高清”电视新闻全流程的三个突破

论文搜索
关键字:高清 流程 三个 突破 电视 新闻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