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初探论文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27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两个基本词汇构成,这就是主体间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肇始于胡塞尔的现象哲学,以哈贝马斯“交往性行为理论”最为典型,于20世纪成为哲学中凸现出的用以建构交往理论范式的核心范畴。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来看,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对主体间性的定义进行阐述,但却在其交往理论中指出,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内在的规定性,“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双向互动、双重融合的关系,是不同主体间在实践中形成的发展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关系表现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1]。我国哲学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主体间性转向,到目前为止虽对主体间性的概念尚未统一,但是综合各位专家、学者对主体间性概念的研究,达成这样一个共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是处于交往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共同作用于客体而构建的主体间的关系属性,它作为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以个人主体性作为基础的,人不成为主体,不具有主体性,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主体间性。

  教育界在2002年把主体间性在教育中的运用作为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的潮流,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具体来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是共同存在的,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教育者作为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者的主导性、前瞻性、创造性、传递性、规范性等方面。“主导性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起到主导和支配作用;前瞻性是指教育者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放眼未来;创造性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用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传递性是指教育者按照个人理解和诠释传递、传播、分享主流社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范性是指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绝对不能超越主导价值体系,要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 [2]而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一方面,受教育者积极发挥其主体性,能动、自主、创造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各种活动对教育者产生反作用。

  第二,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以相互了解、共同提高为前提。在交往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平等的对话,相互之间的理解,来达到某种情感上的共识,从而实现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也就是说,在交往过程中,主体间的人格是平等的。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原则

  1.双向互动原则。双向互动(interaction)原则,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进行对话,既要倾诉又要倾听,最后通过交流达成共识。[3]首先,主体间的双向互动,就是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在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既要相互包容,又要相互欣赏。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包容受教育者因知识的局限而犯的错误,又要善于欣赏和发掘受教育者的闪光点。同时,受教育者要学会包容教育者某些教育内容跟不上潮流,也要对教育者的辛勤工作进行赞赏。其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来有往,相互作用。教育者不仅要自己讲,也要听受教育者讲。二者可以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彼此推动。他们之间彼此尊重,相互理解,进行着真诚的互动。这种主体间的互动,仅可以使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摸索出更适合于教学的方法,还能间接帮助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2.互利互惠原则。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似乎“参与――合作”式,换言之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古人有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也就是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教学相长、共同学习的。马克思曾经说:“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教育者要向受教育者学习,利用受教育者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来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不断进步。作为受教育者来说,更应该视教育者为良师益友。教育者在人生阅历和学科知识方面,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的引路人。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他们之间遵循互利互惠、共同提高的原则,构建“共同”、“共容”、“共生”的世界,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1.重视交往实践活动。重视交往实践活动,构建一个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须做到“两真”:第一,交往实践活动必须是真诚的。主体间的交往,不仅要有频度和广度,更要有深度。教育者要发自内心地走近受教育者,而不是让受教育者被动地进行交往。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中,要想做到真诚交往,“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4]第二,交往实践活动必须是真实的。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有时候因为角色的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者可能会做出言行不一的举动,而这些交往都是无效的交往。交往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必须剔除这些虚假的成分,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建立在真实、真诚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基础上。

  2.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与生活融为一体,以生活为本源,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假、大、空的现象,从而引导人过美好的生活、善的生活。作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教育者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的色彩,密切关注日常生活,真正把日常生活作为思想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不断从现实的生活中挖掘、筛选出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容,从根本上加强生活基础性和生活境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建基于生活世界之上。

  3.加强沟通,与学生平等对话。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建立在平等对话上的双向互动,所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沟通的艺术性,也就是说,不仅要有语言沟通,更要重视心灵沟通。教育者应该通过沟通,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走近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正确引导他们在思想道德上健康发展。受教育者也应通过沟通,改变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看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营造“沟通、对话、平等、探讨”的双向平等互动的关系。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师生的桥梁,真正达到沟通、理解、信任之风。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主体 思想 政治 教育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