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政策效果论文

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政策效果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27

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货币政策包括: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等内容。中央银行通过对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再到最终目标的跟踪,可以及时有效地监测和控制其货币政策效果。

  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价格稳定和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特别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借贷风险增加、相对价格体系遭到破坏,价格信号作为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遭到破坏、经济秩序混乱,还导致货币的严重贬值,可能导致其货币体系的彻底崩溃。面对此种困境,央行该如何应对呢?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呢?

  一、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因。通货膨胀是由于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远远大于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实际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现阶段物价水平的快速上升是由于流动性过多造成的。

  二、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印钞策略营造了全球宽松的货币环境,通过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发达国家实际利率降低,利差优势国际游资涌入我国,增加通胀压力。

  三、自然灾害发生导致食品价格过快上涨。2010年中国农产品总体歉收,造成物价上涨较快。地震、干旱导致食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四、成本推动。劳动力成本增加。春节后,各地均出现“劳工荒”现象。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增加商品成本,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土地和房价价格的上涨也使成本增加,另外自然灾害造成的原材料短缺,农产品供不应求,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通货膨胀。

  面对此种困境,央行应采取综合手段来解决通胀困境:

  第一:拓宽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日趋增加,央行只有通过被动地增加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来对冲外汇占款,只有这样才能影响抑制通过膨胀。

  第二、减少固定资产的过度投资。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贷款利息,减少市场上的贷款的货币量,减少市场上投资资金的来源,严格控制股票债券的发行额度。

  第三、与财政政策“相辅相成”。通货膨胀时期,央行应该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收缩贷款等方式回笼部分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应从根本上去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从而消除人民大众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的,其运用可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201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6%,这也是央行首次正式披露2013年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市场关注的2013年信贷增量目标,央行仍未披露。

  央行现在是保持政策的“灵活性”,“边走边看”,也给自己未来变动留下空间。现期央行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要控制好货币总量。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以M2为代表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其次,要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及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要更加重视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再次,要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最后,要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高度重视和防范经济较快发展中存在的流动性宽松、信贷投放较大等可能积累的顺周期系统性风险隐患。针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央行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201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健的货币政策比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那么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呢?有以下几点: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灵活安排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变化情况,中国人民银行灵活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与期限结构,搭配央行票据发行和短期正回购操作,进一步提高流动性回收力度。第一季度累计发行央行票据3370亿元,开展短期正回购操作8150亿元。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预调和微调作用,有效熨平季节性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冲击。针对春节前后银行体系流动性波动较大的季节性特征,中国人民银行灵活安排正回购期限品种,通过不同期限正回购操作到期日与春节前现金投放峰值时点的匹配,有效熨平了季节性因素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适度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进一步加强对通胀预期的管理。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相配合,结合市场环境变化,中国人民银行适时增强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不仅有助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而且有利于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截至3月末,3个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的操作利率分别为2.7944%和3.1992%,分别较上年末上升77.88个和68.77个基点。适时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2011年第一季度共开展了二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期限均为3个月,操作量均为300亿元。

  2、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在国际收支总体上继续保持较大顺差的背景下,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当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深度冻结银行体系多余流动性的功能,分别于1月20日、2月24日、3月25日和4月21日4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累计上调2个百分点。

  3、二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为稳定通胀预期,抑制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2月9日和4月6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75%提高到3.25%,累计上调0.5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81%提高到6.31%,累计上调0.5个百分点。此措施显现出的货币政策效果。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国内经济整体上保持稳定。展望未来,一方面要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在满足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的同时,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同时着力优化结构,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虽然,我国目前广义货币增速趋近调控目标,但当前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大环境并未改变,货币政策调控成果仍需巩固和加强。如何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已经成当前货币政策的重大挑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非仅在于其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增长或抑制通货膨胀的效应,而主要在于其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

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政策效果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央银行 政策 货币政策 货币 效果 目标
最新银行管理论文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讨
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试论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探讨
银行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分析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试论远程开立单位银行账户业务管理思路研究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热门银行管理论文
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与防范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
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银行风险及金融监管
来州市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