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论文

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4-01

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

  1998年,美国音乐剧前辈史蒂芬·桑坦对百老汇音乐剧发展颓势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现在百老汇有两种演出——旧剧重推和像《狮子王》这样的大制作。后者观众可以不惜代价一年只看一次,但这种剧目不过是电影的舞台版。好像现在音乐剧已经无事可做了……”桑坦清醒地意识到,随着世纪末影视产业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狂飙突进,国际演艺市场的格局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转变。电子游戏、网络电影和多媒体剧院等高科技娱乐手段正在迅速取代传统的演艺方式。人们对观看剧院演出的热情逐渐降低,不再将其视为娱乐文化发展的主流代表。于是,音乐剧同其他传统舞台戏剧一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对于中国音乐剧来说,从国内目前的演出市场、编演条件和大众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一下冷思考,我想也是很有必要的。仅从大众需求的角度考察,中国观众对现场观看商业演出的兴趣到底有多大?从国内持续低迷的电影票房和音乐会收入上就能看清一二。电视、电脑、VCD、DVD的普及使普通居民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欣赏各种演出,如此经济的收视手段,使得那些费尽心机的商演营销策略相形见绌。另一方面,音乐剧作为欧美娱乐文化的产物在中国传播,必然与本土文化发生矛盾和冲突。部分文化差异虽然可以在上演某些“超文化”剧目时得到弥合,但从音乐剧长远发展要求来看,文化差异带来的思维隔阂,会在很长时间里左右观众对这种歌舞演出形式的态度,甚至挫伤他们观看的信心。

  中国要创造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音乐剧,势必要在文化移植和转化上下苦工夫。然而,目前中国上演的原创音乐剧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大多流于形式,部分作品甚至给人留下模仿、抄袭的不良印象。在市场竞争力减弱、大众需求降低的双重压力下,音乐剧已经被压缩到异常狭小的发展空间里,更难以步入高雅艺术的行列。

  音乐剧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作为一个戏剧艺术领域内的舶来品,已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中国要发展音乐剧,这一目标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仅仅根据音乐剧商演的表面繁华就认定这门艺术在中国大有作为,未免过于乐观。

  两年前在上海大剧院决定引进《剧院魅影》时,就开始思考中国音乐剧的发展道路到底应该如何去走,当时结合了中国的音乐剧发展状况曾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引进经典剧目、培育音乐剧市场

  要发展音乐剧事业,最重要的即是必须化大力气培育完善的“音乐剧市场”,而引进国外经典的音乐剧,就是为了让人们认识音乐剧,喜欢上音乐剧,进而形成一个不断有人愿意掏钱买票观看音乐剧的巨大市场。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音乐剧是什么?许多人会把音乐剧同歌剧混在一起,不了解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极大的区别,对我们来说,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把当今最经典的音乐剧带到,让大家接近音乐剧。《悲惨世界》是最好的选择,这不仅是因为这个剧目的卓越的艺术品质,而且从内容、风格和体裁上,这是最合适第一部引进的大戏。尽管如此,21场的演出虽然在国外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大剧院的历史上却是破了记录的,有些悲观的人甚至说,上海大剧院要演《悲惨世界》,那可真要“悲惨”了。而结果众所周知,《悲惨世界》场场售空,最后一场谢幕演出一票难求,连剧院台阶上也坐满了观众。

  第二步:制作“中文版”、培养音乐剧队伍

  制作“中文版”的西方经典音乐剧,或称经典音乐剧“本土化”,是我们从两年前就开始的思考。因为我们清楚,未来的音乐剧产业,不是仅仅依靠剧目引进就可以成功的。剧目引进毕竟不同于剧目制作,在艺术表演和剧团运营这两个核心内容上,还不是由我们自己把握。换句话说,剧目引进能提升音乐剧的市场影响力,但却难以直接驾驭音乐剧的艺术制作和剧团运营,在这两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欠缺。毫无疑问,自己创作、制作、演出和运营剧目,最终走上“原创”的成功道路,是所有人的企盼。而“本土化”则是由本国人来制作、表演和运营国外的经典剧目,虽还不能算创作,但通过这一过程,就能够培养起我们自己的音乐剧队伍,为“原创”打下坚实的运作基础。这也是一个在许多国家曾经操作过并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日本四季剧团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

  日本四季剧团的创始人浅利庆太说过一句话:“是否要“本土化”,事实上是对自己“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博弈。”当年由浅利庆太领导的这个戏剧团体,正是依靠“本土化”道路走上了成功的康庄大道。虽然如今四季也制作一些自己的音乐剧与话剧,但令其长年发展的核心业务,依然是经典音乐剧的“本土化”。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经典西方音乐剧都用日文搬上了四季的舞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这不能不归功于四季剧团“借他山之石”的经营方式.

  第三步:创作本土剧目,打造音乐剧产业链

  创作,始终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最大弱项,这些年来,伴随外来经典名剧的引进,我们自己创作的剧目也多了起来。随便列举,便有《我为歌狂》、《日出》、《五姑娘》、《天使不夜城》、《冰山上的来客》、《赤道雨》等等。在两三年时间冒出这么多本土的原创音乐剧,是以前所不可比拟的。然而,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原创剧目大多雷声大,雨点小,能收回成本的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则是做得越多,亏得越多。我们认为某种程度上,这既是创作力量薄弱的体现,也多少反映了音乐剧市场与环境的不成熟。

  事实上,既便是在美国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这样音乐剧产业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地方,原创剧目成功的比例依然很低,大约五部中只有一部能够盈利,艺术创作的特性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但是,尽管有着如此大的不确定性,世界上仍有那么多的艺术家在孜孜不倦、百折不挠地创制各种风格和内容的音乐剧,这一方面故然说明音乐剧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就更说明,创作成功的原创音乐剧始终是大家最终的目标和愿望。

  音乐剧的三步走,虽有先后的分别,却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引进经典名剧、制作“中文版”音乐剧、创作原创音乐剧,将会成为并行不悖的三大组成部分,共同促进音乐剧这一现代的戏剧艺术样式在全国的发展。

  我个人认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存在两种可以预见的结果。第一,原创音乐剧在创作编排上吸取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经验和文化滋养,逐渐发展成一种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的综合演剧形式;第二,中国音乐剧打破欧美经典剧目的表演模式,以先锋实验的演出观念引领未来的发展潮流。尽管如此,音乐剧在中国也很难如部分人士预言的那样被发扬光大。它只会成为众多演艺类别中的一个分支,在有限的发展空间里延续生命。其实,中国音乐剧发展的真正障碍来自市场。目前的演艺市场如果得不到有效改革,再好的艺术品种也会被扼杀其中。种种事实表明,音乐剧在中国呈现的繁华景象并不完全真实,当我们放眼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只希望大家面对的不是一片虚空。

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

论文搜索
关键字:音乐剧 中国 发展 音乐
最新音乐论文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路径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研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二胡在广东汉剧唱腔音乐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试论创设情境在小学五禽戏中的教学运用
“证伪”视域下分析五行音乐疗法的探讨
热门音乐论文
音乐欣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巴赫的音乐神学
探究中国器乐即兴之美
浅谈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成长之路
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
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基督教与西方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