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学习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理念论文

学习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理念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4-03

学习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理念

  1、前言

  和谐的社会主义人文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的新的建党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闸明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主张,这种主张是广义而不是狭义的,它涵盖于政党、民族、群体之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创新思想和行动指南。

  2、人与自然的和谐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有赖于社会的和谐,反之,社会的和谐也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之间相辅相成。近些年来,人类对自然资源毫无制约的掠夺,造成了资源的缺乏,给子孙后代代来了巨大的缺失,与此同时,由于灾难性的掠夺,使气候失常,全球变暖,大量的森林采伐,使水土流失、河流干涸、洪水泛滥、土壤沙漠化、空气雾霾、水和海洋污染、大量捕杀造成大量动物、鱼类死亡,最终导致人类的灾难也即将到来,自食恶果,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法制性的治理环境,这必将给人类生存、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甚至灾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因此,人与自然、科学地整治、管理是保证人类社会进步、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3、人与社会的和谐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理念,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也是我们党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们主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加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密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4、人与人的和谐

  所谓人的和谐,就是要真正发挥人的个体作用,给人以一个健康的人生,一个合乎人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关注民生。当前,最大的民生就是公平、公正、古人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充分说明了“人和”是事业成败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胡锦涛同志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和谐社会建设,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利益格局变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抓紧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等为着力点,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5、总结

  “和谐社会”的思想和人文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奋斗九十多年来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千百年来的高度概括。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涵盖于政治、经济、文化,政党、民族、团体乃至家庭,“和谐社会”的思想和人文理念,它不仅传承了中国的传统哲学“天时、地利、人和”的精神,而且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发展的人文理念。

学习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理念

论文搜索
关键字: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 马克 人文 理念 学习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