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文化强国战略下的衡水学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论文

文化强国战略下的衡水学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7-21

文化强国战略下的衡水学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和职责。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自信地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智慧”。随着外来文化和思潮的传播途径和影响更加广泛,各种因素交织造成一些大学生中华历史文化底蕴较薄弱,缺乏文化自信。“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教育教育也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来支撑”。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是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的实践者、创新者,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使之深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内核,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文化强国战略为指导,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探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策略。

  一、以文化自觉指引文化自信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来自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而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自我创建。”文化自觉意味自我思考,反思“传统”的重要性,并在现代化语境中认识传统文化,打通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当代学者多从中国文化发展能力的角度界定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对象,或思考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路径。陈先达教授提出:“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载体中内在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的总体性理解基础上的。它体现在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培養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培养其文化认同感。要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就要理清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内涵精髓和发展方向,帮助大学生增加文化知识储备,明晰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客观、辩证的文化理解力和文化判断力。

  二、推进文化自信的多维度教育

  通过对衡水学院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共性特点: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文化实践参与度较高,但文化知识储备极少,认知程度不高;二是虽然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学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比较理性,70%参与调查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西方思想对自身思想行为产生了影响;三是大学生获取中西方文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虽然对现有的中国文化类课程和活动较为满意,但对高校文化自信培育方式提出较高的期许。

  目前高校都形成了较完善的通识课体系,课程内容集科学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于一体,有助于大学生增加文化知识的储备,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但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上,应当考虑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特点,结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自主意识强、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的思想特点,注重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价值及时代内涵进行梳理,既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确把握文化的发展脉络,增强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力;结合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探讨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表述方式,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现象的结合,教学内容的易吸收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辩论赛、演讲比赛或“时事大讲堂”等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提高其文化理解力和思辨能力,使其能够客观且深入地分析社会文化现象,正确评判文化价值,自觉增强文化认同感。

  注重增强专业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将专业教育的知识性与人文性相融合,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认知,注意了解学生的文化需求,排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文化焦虑,提高其文化理解力和思辨能力。结合专业课程的建设,挖掘专业知识内容中的文化因素,促进文化研究成果向课程资源的转化,如建立董子文化教学基地;设立具有区域特色文化专栏或网络资源板块,邀请校内外学者进行学术成果的大众化表达。同时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用优秀文化滋养大学生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文化引导意识,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情感,又要自觉地将中国优秀文化融入创业创新理念,启迪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表达出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数字文化资源的开发、传统服饰文化地艺术创作等。

  三、培育地域认同感下的文化自信

  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将地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易直观地获得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高校所在地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高校的认同感,自觉体悟优秀文化,培养自身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地域特点和应用需求,进行生本地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将地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对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开设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体验课、中华才艺课和思想文化专题研究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同步增加与地域文化有关的内容,并拓展到学生的第二课堂;采取多元联合教学模式,既“请进来”,又“走出去”。“请进来”,邀请地域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或文化传承人进课堂,以更加专业的视角、直观的手法展示传统地域文化的魅力;“走出去”,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民间创业故事和史料的整理,建立革命文化教学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加强和深化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重参观重体验,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度,“润物细无声”般地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将地域文化的体验与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将校企合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协同引导,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建立地域文化特色研究基地和产业创新基地,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地域文化的创意表达,将大学生外在的文化体验内化为思想和实际行动引导相关的专业和学生开展地域文化体验与教育产品创制类课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多层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地域文化自信,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文化体悟的基础上形成高度自觉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简单,进入微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等获取大量的多元化信息,学生文化认知更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削弱自身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创新了文化的传播途径,当代大学生更乐于接受“文化+数字”语境下的表达方式。

  在文化自信的培育中,既要注重传播方式和途径的新颖性,又要注意中华优秀传統文化在形式上的整合和创新。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成果,建立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平台,利用新媒体或自媒体进行微文化数字资源的开发,制作适合互联网或手机客户端的传统文化微视频、微课程、微图书馆;利用社交媒体的聚众效应和互动性,建立具有高校地域特色的文化公众号,拓宽学生获取文化的渠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多层次、鲜活立体的传播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设立大学生文化传播工作坊,打造导师制下的学生创新团队,基于学生的视角进行优质文化数字资源开发和建设,如传统文化微动画的制作等。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促使高校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远程教育的发展,调动了深受网络影响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开展网络公开课和慕课教学,充分利用优秀的师资力量扩大受众范围,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即时、互动、直观性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排斥心理。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的实践者、创新者。“高等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关键在于培育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和高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必须考虑大学生的主体性特点,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帮助大学生明晰三大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提升情感体验,增强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感,形成高度自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战略下的衡水学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衡水 文化 强国 战略 大学生 学院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