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哲学论文 >> 试论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论文

试论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21-08-23

试论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

  一、立德树人的提出与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一以贯之,为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立德树人对于大学发展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不可小觑,足以表明国家所制定的教育政策是建立在时代背景和相关理论基础之上的理性思考,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提出具体要求和明确方向,充分展示了政治哲学论视角下教育的社会属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既要立大德,要求新时代青年要有国家情怀、培养爱国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又要具备基本公德,成为新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崇尚者和践行者。因此,要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等;同时还要培养私德,私德更多指向的是个体。“‘严私德’就是行为主体在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应用到现实的道德情境中,进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做到学思并重、敏于笃行。”树人也体现在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从国家层面出发:树人就是要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时代新人;从社会层面来看:树人就是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的时代新人;从个人角度出发:要求培养能正确认识自我、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远大理想抱负的时代新人。因此,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时代新人,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是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这一根本宗旨直接指向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总体方向和内在精神相吻合。这一点恰恰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进一步明确,也是对如何树立大德和私德的进一步回答和两者关系的有机统一,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外部价值对于教育发展的影响。从立德树人的内涵可以看到,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力培养勇担时代重任的青年,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期待44。

  立德树人对于社会进步、高校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我国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是基于我国国情的科学之策。立德树人的提出体现了我国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工作,阐明了高校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从而为实现树人打下基础。其次,立德树人的提出有利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实现。这两者的根本目标相互契合,都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出发,目标方向一致。最后,立德树人的提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规定的具体要求最终都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对立德树人的具体展开和详细说明。由此,站在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视角下讨论立德树人,一方面我们要肯定立德树人是国家当前的一项伟大举措,另一方面它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不断探索、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首先,站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要主动转变教学理念,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对于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提高立德树人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育人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利用互联网开展征文比赛、网络知识竞赛等。高校教师可通过在线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高校应建立新媒体视域的高校立德树人话语体系。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大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伴随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治理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自然诉求。其次,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要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制,将德育纳入评价体系中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首要标准。高校要对思政工作开展给予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突出作用。高校治理、教师教学等都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德育作为主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做好本职工作,建立追求真理、厚德博学的校风学风。从青年学生的信念、学识、品行、心理和责任这五个方面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立德树人的落实最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增加反映新时代立德树人思想和内涵的相关内容、把控教材编写的政治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坚持在实践中立德树人,重视搭建平台,鼓励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开展暑假“三下乡”活动,采取不同的措施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立德树人。

  此外,高校还采用“互联网+”搭建立德树人平台,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和校园氛围。立足新媒体这一时代背景,以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诉求。不同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工作中不断探索各自的路径和模式。

  从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本身出发,一方面,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15-16汲取知识不仅仅为寻求真理,还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伴随学院和大学的兴起,大学职能不断丰富,大学与社会各个领域相互影响,这就要求教育必然要对社会变化做出反应、保持敏感性。正如克拉克·科尔在《大学之用》中提到,“多元化巨型大学”是把大学当作一个变化无穷的城市。他认为,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它有若干个目标,而不是一个;它标志着权利的冲突,标志着为多种市场服务和关心大众1-23。另一方面,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采用不同视角阐述教育的基本问题。首先,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个体通过接受教育,习得理论知识、陶冶道德情操。正如韦尔金斯所说的:“大学越来越经常地被喻为‘服务站’……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是摆脱不了服务职能的。”15-16充分肯定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这一观点直接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从大学的双重属性来看,大学具有内在学术性与外在社会性,这就使得大学在社会中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超然”和“介入”6。外在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伴随高等教育由边缘化走向中心化,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中的人起到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立德树人正是为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顺应了高等教育深度参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最后,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认为,以往高等教育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培养目标往往局限于社会精英。近年来,高等教育受教育人数增多,社会岗位分工细化,高等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由此,高等教育成为人们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教育公平和获得职业晋升的最佳途径,“以致无数的青年人觉得上大学是自身的一种责任”。立德树人的提出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兼顾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

  总之,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考虑教育的价值影响、肯定教育的实际作用、在学术和现实之间主动建构联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该教育哲学观的价值取向与立德树人思想的内涵与本质都不谋而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由此,站在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视角探究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是很独特且合适的理论视角。

  三、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

  站在政治哲学论的视角下审视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社会性,高校越来越成为解决社会难题、参与社会发展的智慧之源,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办好大学、育好人才,履行新时代国家赋予大学的职责。习近平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高校要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进而实现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总之,从政治哲学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精神出发,针对高校的现实状况,从价值取向、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改革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提供宝贵建议。

  (一)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思想理念的革新。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77,要求新时代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要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等多个主体入手,形成全方位、多主体的立德树人氛围。一方面,高校要强化领导的思想意识,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主动践行立德树人的具体工作,重视自身德行的培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全校师生做出示范。另一方面,教师要强化育人意识,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同时,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与自我教育的意识,将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到社会发展的步伐上来。

  (二)注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在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因此,从教师层面坚持立德树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高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教师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为己任,师德对于学生成长和高校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要严格把控教师选拔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完善教师的奖惩制度,鼓励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其次,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认为,学校教育可以实现对个体的加工改造,使个体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因此要最大限度发挥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完善辅导员考核制度,明确辅导员的职权范围,既要对学生做好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工作,又要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肩负起培养时代新青年的重任。最后,将立德树人理念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遵循政治论哲学观下关于高等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一方面,要将立德树人纳入教师的职业培训中,培养教师的理论意识、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另一方面,了解立德树人内涵。教师作为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应该时刻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主动学习了解有关立德树人的具体内容,深刻体会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及其主要特征,把握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洞察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三)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每所高校自身特色最直接的载体。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要充分发挥高校内各种活动主体的直接作用,还要发挥校园文化的间接作用。首先,要重视学校的社团建设。从政治论的教育哲学观出发来审视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入学人数逐渐增多、学生群体不断扩大,高校对学生管理的难度也随之上升,尤其学生团体是作为非正式群体,具有灵活、自发等特点,对于激励学生学习、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社团管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题,社团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习得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和本质特征。其次,利用高校的历史传统打造文化内核。了解高校的建校史、发展史,深度挖掘高校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时代的校园文化,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历史的发展与创新。形成独具一格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积极建构校园文化,将隐性的校园文化变为显性的宣传手册、校史画册等。每位同学都应深入了解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同时做好校园文化的宣传者、推广者和讲述人。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腐蚀,使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开花结果。

  (四)改革立德树人的评价体系

  高校要切实遵循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主动引入评价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道:“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要不断在立德树人的实践工作中调整不合理的部分,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首先,针对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由此,高校和教师要不断完善学生评价指标,品德的高尚与否不能和期末成绩、论文数量直接画等号。其次,要将学生品德纳入评价的主要方面,不断探索品德评价的新模式、新方法,细化评价的具体内容、评判标准、模块划分等。同时,还要增加品德评价的主体,单方面、少数人对一个的认识不代表全部,可以选取教师、同学、家长等不同主体从不同领域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进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以便给出正确、合理的评价结果。最后,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始终秉持的价值取向。由于立德树人工作成果具有延时性的特点,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出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并予以指导,使学生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同时坚持继续改正的信心,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逐步达到立德树人对于高校人才的标准。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既是对国家教育方向的明确,又是对高校培养目标的规定;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当下时代的要求;既是对教师本质使命的诠释,又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希望。当今世界,教育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立德树人的提出为国家、社会和高校指明了前行的道路,弘扬了民族的精神,迸发了时代的活力。

试论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

论文搜索
关键字:政治哲学 高校 立德树人
最新政治哲学论文
浅谈政治理性的公共内涵
试论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
邓小平理论自觉的哲学思维与实践路径
试论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浅析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研究邓小平理论 务实可持续发展
试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论邓小平理论精髓及其意义
热门政治哲学论文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略论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三个趋向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与当代确认
中国--经济增长与政治改革
中国国家安全哲学
论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
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研究
论古典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精神
为什么要建立平等性质的社会规范?
“自由主义”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