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路径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路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22-12-17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路径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新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各行业的蓬勃发展,科技改变了学习和生活。因此,作为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在适应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环境以及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等方面亟需进行改革,尤其是对人才培养机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随着教育部积极推进的新型文科工程建设,需要继续促进文科专业领域相互深入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相互交叉融合发展,加入现代信息元素,并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高校应以新文科建设和新文科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人岗匹配,实践育人”的原则,从新文科建设方向、新文科育人方向、新文科背景下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机制四个维度对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路径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新文科的本质和内涵

  (一)新文科的本质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学技术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市共同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行动计划2.0,将全方位推进新工科、新医药、新农科、新文科的发展,以期切实提升高校服务经济发展实力。同时,将2019年作为新文科的创建起步年份,“新文科”创建由此也成了当下中国教育发展中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文科建设涵盖了人文主义和社科,其中人文科学的文学社会历史文化、思想哲理、艺术,社科的法律、财经、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等共八个学科门类,我国通常概之为哲学社会科学。新兴文科对中国传统文科建设中的桎梏与问题提供了建设方向与变革的方向,与新工科、新医学、新农科等四驱并进、同时发力,共同促进了我国教育建设与革新。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立工作组主持的全国新文科建立工作研讨会在山东省举行。会上探讨了新形势下国内高等文科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措施,发表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全国新文科工作进行了整体布局。新文科教学目标是培养创造力、荣誉感、主动性,形成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建立全国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现代化主战场重要阵地与重要渠道。高等学校兴国强国的“战略重器”,服务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发展,从根本上需要在高等学校中率先进行创新性发展。文科教学占据了专业产品类别的近三分之二,占据了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的半壁江山。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高度、思维能力、精神品质和文明素养,关乎着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和谐。新时期要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全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大繁荣,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新文科建设责无旁贷。

  新一代技术与产业革命潮流奔腾而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日趋综合性复杂化,适应新变化、解决复杂难题需要跨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融合,深度融合发展作为大学新文科建设的必要选项。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文科专业之间的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深度融通,并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赋能文科教学,为完成学校自身的革故鼎新,创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

  (二)新文科的内涵

  新文科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具有三大特征——中国特色、学科融合、问题导向。

  1.中国特色。中国现代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科学知识系统,是在二十世纪初伴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而从西方植入的,不论是学科系统,或是知识话语,均源于西学。因为研究自然科学的对象是一致的,所以研究这样的西学植入具备了它的普遍性与有效性;而对文科来说,因为观察与探究的对象是在人类历史中演化而成的各具特殊性的人类社群,因此产生的知识话语与体系便自然具备了相对性[1]。在创造知识方面,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人们还未很好地从学术上讲好中国故事,尚未很好地从中国市场经济管理的实践中发展出对经济理学科具有突出影响的学术成就。正因如此,新文科建设责任重大。新文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应该围绕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认识来发展①。在关于人类知识的增量产出方面,不管是人口、地域、经济总量,或是社会制度、文明、历史,它所创造的远远不是对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认识意义,几乎是对一种文明形态的重新认识。这些认识一旦建立,也不只是具有中国性质的地方性知识,而是与源自西方的知识相映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管理类专业培养就是利用中国数据、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的接班人。

  2.学科融合。人文科学是探索人类精神文化的科学,主要研究对人们精神文化行为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以及人们对于生存意义的感知和反思。社会科学是探索人类社会现象的科学,通过对人类社会结构、更新以及行为学的研究,认知和探索人类社会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目前,我国的专业学科类别为:哲学、财经学、法学、高等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经济管理学、文化艺术学、交叉学科[3]。随着人们步入经济发展中的信息化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不同领域学科结合,更重视学科深度融合、科际融合,乃至现在的趋势并非“统一”“合并”“整合”的问题,而是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具有交叉特性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命化学等。

  3.问题导向。社会学科存在的最终根据是为了解决问题。譬如说乡村社会的转型,或是探索一个美丽村庄的变迁问题,这是市场经济学的现象?还是政治经济学的难题?又或者是社会法学的难题、人类社会学的难题、历史学的难题?或者这些都不是。反过来说就是,它什么都是:既是市场经济学难题,政治学难题,也是法学难题,人类学难题,历史学难题,农学难题,气象学难题等,因此每一个重要难题的研究都要求多领域学科的协作。研究现代化问题、城镇化问题等,对应的又是哪些领域学科?因此,“重问题轻学科”,可能将是新文科的核心追求。

  三、新文科建设方向

  (一)“四新”对比分析

  高等教育的未来蓬勃发展大势,可以从中国高等教育内部与外部的两个层面来把握。从中国高等教育外部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二个百年”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交会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我国“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都对高等教育未来蓬勃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的需求。从中国高等教育内部来看,普通高等教育正在掀起一次“质量革命”,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即“四新”)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四梁八柱、重点内涵和基本载体。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2019年就已经写入了中央文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建立涵盖所有专业学科类别的具有中国特色、全球水准的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专业集群。

  在新文科建设方面,主要是适应时代背景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特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改革的交叉融合。培育有新时期中国特色、现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众多优秀的社会科学家。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新文科的建立,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学派。

  “四新”中,新文科地位特殊的原因是其思维培养与其他“三新”有显著不同之处。文科特别强调“发散性思维”,而其他三新主要强调“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教育原创性的重要源泉,新文科教育也应该保留传统文科的发散性思维特色,更不能由于注重学科交叉发展而改变了传统文科教育的本质。

  (二)新文科育人方向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新文科教育中不但需要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沉淀,还需要有新时期的开拓创新。新文科就是要形成我国高等文科教学新格局、新模式、新理念、新目标、新定位、新体系,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1.在新格局方面,要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学术界的内外格局,现在都已出现了深远和重要的变化,不管是否有自觉和自愿,还是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都在努力重建与现实当下的联系,与政治的联系,与思想意识和认知的联系。文科学生常常表现出思维活跃和追求自由,思想可自由,行为守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新文科只能培养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在新理念方面,要坚持以“文”会“理”。如何分析和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显然无法依靠单个学科,需要多学科领域合作。因此,在多学科交叉边缘上突显了新兴的文科研究领域与科学研究方法。新文科的提出,正是寄希望于文科的内部融通、文理交叉来研究、认识和解决学科本身、人和社会中的复杂问题。新文科建设并不是一味地趋新,新文科建设既不是理科化的人文科,也不是哲学化的文学和文学化的哲理。在文理融通的过程中,不能遮蔽“文”的本质,文理交汇后,须更加重视和凸显“文”的特质。

  3.在新定位方面,将出思想视为大学新文科建设的最高要求。文科必须具有其特殊性,它铸就一个高校的灵魂,始终如一守护着高校的文化、思想、精神与价值。要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就离不开打造国际领先的文科,广大文科学者共同肩负使命和责任。出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出了怎样的思想。应该是要能够流传于后世的思想,要影响或改变人们思维模式的思想观念。要有这样的思想观念,不要短视,不能功利,必须至少要有百年的气度和耐性;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今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心态和理念。

  4.在新体系方面,要坚持一校一策。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传统上缺少固化的标准教育方式,课程体系中,前后学科的逻辑关系、层级递进的关系也没有理工科那样清晰。即使同一所高校,不同教师上同一门课,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可能很不相同。标准化的培养方法是文科的大忌,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新型教学方法、新型教学模式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的文科人才培养,更需要大量案例研究。而未来的文科培养,新文科人才培养,关键还在于需要一所学校多学科老师的协同作战,让理工的学生有人文素养,让文科的学生有现代科学技术素养。

  5.在新模式方面,要走出“弱专业、强认知和能力”的新路子。专业教育,今后将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而基本素养教育将作为管理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点。目前社会上对人文、社科人员的能力素质的需求,和二三百年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不同。即使是文科,如果缺乏大数据思维,或者科研思考的初步水平,也不能适应当下学科发展的新形势。比如,财经科学研究,就关系到了金融学,法律,电脑科学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从社会上演变至今,文科学生的去向,不仅仅在公务员系统和高校的教育机构,信息传媒、金融媒体、大数据应用研究等新领域,也吸纳着大批的文科学生。这就对人才来说,有了很大的需求。二三十年后,我们对文科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的要求或者会有较大的差别,这就表明了现有对文科学生的培养方法,应有较大的改变。

  四、新文科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施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教师主导式。教师先介绍案例的内容,较详细地提出要求和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做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讨论,由教师最后作总结。采用这种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此方式适合于低年级或刚开始做案例分析的学生。

  二是讨论式。教师提供案例材料后,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分析报告,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以书面形式表述出来,然后在讨论会上向全班讲述,相互提问甚至争论,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它适合于高年级或对案例教学较为熟悉的学生。

  三是研讨式。由教师提出一个课题,提供一些背景情况,指定有关参考文献,让学生自己去实地调研等,然后写出书面报告,在讨论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供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式除了具有讨论式的特点外,还能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和公关能力,并带有课题研究的性质,它适用于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和MBA学生。总之,无论是教师主导式、还是讨论式或研讨式,运用案例教学的主要过程都是围绕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案例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找”或“剥”知识点的过程。

  (二)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主要构成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教学过程可以按照以下六个步骤进行:1.情景设置;2.操作示范;3.独立探索;4.确定项目;5.协作学习;6.学习评价。项目式教学主要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并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五、培养机制

  (一)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激励机制,探寻课程教学工作量包干、按时计酬等方式,承认教师课前“微课”、MOOC制作和案例编写以及课后“能力”培养工作量;第二,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微课”和案例不断“扩容”和动态更新;第三,建立有效评价机制,革除目前学生成绩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和教学效果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的弊端;第四,建立反馈机制,借助技术手段,让学生能动态了解自己在认知和能力上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积累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第五,建立协同机制,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做到各取所需与协同发展。

  (二)评价机制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形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如何客观正确地开展科学性教学评价工作,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保证[4]。

  结合调研,当前关于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注重学生评分,轻视老师自评。在教学评估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评分一直被推崇。虽然学生是整个课堂过程的主体,是大学课堂评价活动中最具话语权的个体,但因为学生对大学课堂质量的了解水平有限,如果单纯地依据学生能力评分,结果必然是不全面、不合理的。因此学校评教仅仅是课堂评分的主要模式,无法完全代表大学课堂评分。

  2.评价指标重结果性评价、轻技术性过程性评估。目前的课堂教学考核都是最简单的一次考核,属于终结式考评,而此类评估大多是以奖励性为目的,将课堂考核的成绩当做奖励老师的重要根据。以学校最常见的教育评优课程为例,老师往往只是按照考核要求精雕细刻一节课后再参加,有的老师甚至“一课走红”,成了“教学名师”,因此老师们总体的课堂教学水平不会在考核的进程中有所提升。

  3.聚力于“教”的评估,轻忽“学”的评估。国内高校目前使用的授课评估依旧偏向于教师的教学表现,忽视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指标也多“以教师为中心”而设定,与学生成长才是教师的真正价值核心的体现不符。评价要素过分偏向于老师的课堂行为,而忽略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活动;从评估内涵方面,评价要素过分偏向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获取性,而忽略了实际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创造力以及价值观的养成性;在评估方式上,评价要素过分强调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操作性。

  根据各门科目课堂教学实际中的做法和问题,笔者主张课程评估必须要精细化,并将是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核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质量评价绝不能基于短期效果而进行。

  因此,作者提出以下改革思路:一是取消学评教,以学生的实质进步代替目前的教学评价;二是深化教考分离,任课老师不出考题,由课程组聘请专业老师根据知识点出考题;三是用教学督导组评价代替教评教;四是提高素能提升比重;五是用学生成绩作为老师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六、结语

  总之,高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应以新文科建设和新文科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围绕新文科建设方向和新文科育人方向,从新文科教学方法和培养机制两方面认真实施。同时,还应从深化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四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路径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文科 建设 管理 应用 本科 人才培养 人才 培养 机制 路径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浅析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