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论文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作者:本站会员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3-04-23


二、网络空间中的交往
现实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使网络空间成为一种新的交往空间,网际交往是一种亟待深入研究的新的交往方式。从某种角度来讲,网络为人们的传统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通信工具,而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本身已由通信工具发展为交往工具,进而形成了网络亚文化群的网际交往形式。为了讨论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本节首先分析网际交往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由此形成的网际交往的若干逆悖性特征,然后,探讨网络空间中的情感和爱欲,及由网际交往衍生的网上与网下的群体行动,以此分析网际交往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影响。
1.网际交往的内在动力机制
美国网络社会学专家莱恩格尔德(Howard Rheingold)在谈及他长期的网际生活体验时指出:"在网络交往所形成的网络社群中,明显地受到了经济旨趣的影响,其中可能包括大量以信息作为商品的交易,然而,网络最终所能带来的社会变化并不只是建立一个信息市场,而在于形成长久的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39事实表明,人们正在使网络由通信工具发展为交往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空间中展开交往行动。那么人们为什么对网际交往有如此热情呢?依据相关研究,促成网际交往的动力机制包括四个方面:寻求注重内涵的交往、建构新的社会网络、确立网际社会地位和形成网络亚文化群体。 寻求注重内涵的交往
一般来讲,人们之所以愿意相互交往是由于他们能够取得信息、获得他人的物质与情感支持、与他人形成伙伴关系以及获得群体归属感。从理论上讲,一般人都可以在日常交往中实现这些愿望。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要受到性别、种族、资源、社会地位等身份因素和个人的相貌、体态、表达能力等交往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实现上述意愿。这其中的根源就涉及到了交往中的吸引力这一问题:人们总是愿意与那些自己感觉喜欢的人交往。而吸引力最初无疑来自外表和气质,然后是资源的占有和社会地位,最后才是知识、智慧、修养等更为深层面的内涵。正是这一排列秩序,使许多内涵不错但外表或社会资源欠缺的人在日常交往中处于劣势,在生活中难以挥洒自如。
网络所起的作用是改变交往中作为吸引力来源的诸要素的排列秩序,进而使一些由于外在因素欠缺而在交往中相形见绌的人重新获得交往的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Patricia Wallance在《互联网心理学》中谈到了一个典型案例40:
一个相貌平平的学生在网上找回了自信。他说过去因为自己相貌平平,在面对面的课堂讨论时总不爱回答问题。由于人们总是忽略他做的评论,他就干脆不再发表意见。但他发现互联网却是一个不以貌取人的地方。第一次参加网上讨论,就表现出深刻的思想且不乏幽默。一两天的时间内就有好几个人回信表示同意他的观点,在辩论中站在他一边。这是在教室里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互联网为他提供了一个使他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公平竞技场,使他拥有足够的自信心证明自己的资质,甚至改变了他对待实际生活的态度。
由于很多人在现实社会交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当他们看到网际交往不再首先强调一些外在因素时,就对其注重内涵的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人也许会指出,网际交往对言语表达能力的强调又会使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者感到自卑。但这种自卑比面对面的交往中的自卑容易克服:一方面,不善辞令者可以不伤体面地作为沉默的潜伏者;另一方面,可以寻求旨趣接近,语言表达水平和习惯相似的人进行交往。另一种担忧是,为了加强吸引力,网际言语表达会庸俗化而不再富有内涵。但由于所谓内涵并无单一的标准,过于追究也无必要。 建构新的社会网络
直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家们一直担心现代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们失去传统社群,成为大众社会中的孤立的个体。后来许多研究发现社群连接依然存在于都市邻里和亲友关系之中,而且随着汽车、飞机、电话等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出现,人们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而互相支持,这样一来,社群不再仅是固定的邻里关系,而且还实质性地存在于那些分散于各处的亲友和同事所构成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之中。而建构尽可能广泛的社会网络是现代社会交往的主要目标。无疑,网络交往和网络社群的建立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参与者希望借此建构一种新的跨越时空制约的社会网络。由此,网络社会学家Barry Wellman 和Milena Gulia指出,网际的电子邮件、BBS、MUDs、新闻组和聊天室(IRC)以各异的形式构筑了一系列计算机支持的社会网络(CSSN)41。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伙伴关系、社会支持、信息以及意义归属等社会化资源,吸引了许多人参与到网际交往之中。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网络空间 交往 身份认同 网络 空间
最新科技哲学论文
物体论原理
近代中华科学文化衰退的制约因素探析
浅析我国传统科学思想
科学划界——从本质主义到建构论
认知科学的动力学范式
关于信息概念的哲学定义和信息功能的历史演
网络技术与后现代哲学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比较研究
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
热门科技哲学论文
关于科技伦理作用再认识
科学与人文
技术·网络· 人
科学与人文价值
技术与人文
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
浅论现代技术对人的挤压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