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财政税收论文 >> 财政研究论文 >> 文化事业的财政资助研究论文

文化事业的财政资助研究

作者:魏鹏举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12-17

  美国在文化资助方面其实是“分权”最为彻底的国家,政府对于文化艺术的资助一般不会超过文化组织所得的20%.美国州立法会议文化政策工作组报告《文化投资——州的政策创新》(2002年)提到,印地安那州就其资助艺术事业的方法进行了分权,这种做法变成了一种长期的、使地方当局寻求更多公共基金的策略。由于大部分的法定艺术拨款目前是通过12种区域合作关系分配至全州各县的,所以,州和地方的公共官员们都更多地考虑艺术投资问题。在调节那些使他们所代表的选民直接受益的各种州基金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变成了利益相关人(stakeholders)。结果,尽管分权政策的目的并不是提供更多的基金,但在随后的四年中,法定的艺术投资却增加了大约28%.

  该报告也指出:分权也是宾夕法尼亚州艺术委员会的一个目标。然而,这种情况下,最好把这种政策理解成一种“权力区域化(Regionalization)”。当宾西法尼亚艺术委员会与地方合作者共同使艺术基金可以利用,通过合作者和受益方面的互动,该委员会也使人们对公共基金分配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欣赏,这也导致了人们对该过程的更大的支持。

  欧洲国家日益显著的“分权”政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美国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轻中央财政的负担,同时也可以充分激活地方以及基层文化艺术组织的活力。

  在强调“分权”的同时,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与密切合作原则,始终被看作是有效实现文化政策目标的基本保障。法国文化部部长Catherine Tasca(2000年3月至2002年5月)称她个人目标是:为了在法国培养和确保有创造性的文化,需要文化部建立与地方权利机构的文化合作;通过文化教育使得文化遗产可以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从而达到丰富个人生活体验的目的;由于巴黎和地方的文化发展都是缺一不可的,因此这两方面的主要研究机构都应该得到支持。在英国,为实现政策目标,根据中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年度报告,政府鼓励中央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与欧洲联盟和其他国际组织之间的文化合作。最突出的例子是英格兰艺术委员会与地方艺术管理委员会的合作以及地方艺术管理委员会和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2.保持“一臂之距”

  所谓保持“一臂之距”(Arm‘s length),在文化政策上的主要含义是指国家对文化拨款的间接管理模式,这是目前已经被欧洲以及其他发达国家普遍接受的对于文化事业的公共财政资助模式之一。2000年成立的“国际艺术理事会和文化机构联盟”(IFACCA)在2002年5月公布的文件中指出:“成立于1945年的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是全球第一个体现保持一臂之距原则的中介组织。”

  英国保持“一臂之距”原则的具体表现是:中央政府部门在其与接受拨款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机构之间,设置了一级作为中介的非政府的公共机构(non-department public bodies),亦称为“官歌”(Quango,准政府组织),负责向政府提供政策咨询,负责文化拨款的具体分配、评估,协助政府制定并具体实施政策等。这类组织往往由艺术方面和文化事业方面的中立专家组成,它虽然接受政府委托,但却独立履行其职能,从而尽可能使文化发展保持自身连续性,避免过多受到政府行政干预,受到各种党派纷争对于拨款政策的不良影响,保证文化经费由那些最有资格的人进行客观公正的分配。[6]

  这种保持“一臂之距”的文化资助与管理原则得到了发达国家的广泛接受。“国际艺术理事会和文化机构联盟”的文件指出:“目前在世界各地,无论穷国还是富国,也不论英语国家还是非英语国家,都普遍建立了对文化艺术进行资助的准政府国家机构。”这项制度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相关的国际会议进行了多次,相关国际组织也发展起来。在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中,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奥地利、比利时、芬兰、瑞典、瑞士等国明确声称采用这一文化管理原则。[7]

  发达国家在文化资助上的通过中立的准政府管理机构来执行的模式,从整体上来看,其实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最近20年以来日益兴盛的公共管理的一个有机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非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实体在公共开支和公务员比重方面已经超过了政府部门。[8]

  3.重点突出兼顾多元化

  纵览当今发达国家的文化资助政策,给人印象很深的是这些富裕国家对于文化事业资助的斤斤计较,决不大包大揽,严格审查程序,注重每一笔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估。但是在某些关系到公民整体的文化福利以及国家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项目上却显得非常慷慨。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和特殊需要保护的文化事业,如重要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这些国家往往都能给予相对足够的经费保证;对于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文艺演出等行业,则区别情况通过相应的财政补助予以扶持;对于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重视市场的力量,国家主要采取的是政策性质的扶持和引导,通过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吸引多种资助手段和资金,比如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与措施。

  出于发挥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的最大使用价值的考虑,重点扶持具有示范性、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艺术水准的民族艺术或高雅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在加强对艺术精品创作和生产的扶持的同时,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于多元化的文化共存与参与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欧洲委员会的四大文化原则——增进认同与多元,支持文化创造与文化参与——体现的不仅仅是欧洲国家的主张,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主张相呼应。

  四、国外公共财政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启示

  在最近的半个多世纪中,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国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的政事不分所造成的分配不公、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公共事业领域的公共利益与团体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事业性与产业化等各种矛盾被进一步凸显了出来。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国公共财政的建设和发展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当前,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正在紧锣密鼓而又严谨有序地进行着,这个进程与中国在经济领域中的其他改革是一致的,同样是一个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不断与市场化、国际化接轨的过程。中国公共事业领域的改革,一方面要坚持中国文化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同时必须走与以社会化、市场化为导向的公共财政建设接轨的道路。中国公共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这一历史性进程中令世人关注的一个重大领域。国际上发达国家公共财政在资助和扶持文化事业方面长期形成的经验,对于我国这一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价值。

  1.全球视野,在地行动

  “全球视野,在地行动(Global Vision,Local Action)”表达的是一种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如何互动的理念,原本是在推动旨在全球环境保护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国《二十一世纪议程(Agenda21)》时提出的。这一理念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是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因为文化亦为人类生存的一种重要的生态要素,尤其在文化的冲突与多样性共存成为一个全球议题的时候,对于文化事业的全球化思考和本土化行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国家,中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凝聚力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维护自身的文化认同、保护文化安全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问题了。在今天,我们在考虑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有全球视野,一定不可忘记文化之于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有此全球视野,还须将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落实在具体的本土国情,依托于中华之传统,发扬和而不同的博大精神,铸造中华多元文化琴瑟和鸣的自信与大气。

  2.结合社会化、市场化的手段提供文化公共品

  一个民族只有在文化上是自信的,才会形成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的竞争力;一个自信而有竞争力的民族,才会有海纳百川的从容和尊重差异的胸怀。一个民族文化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培养和保护好一种欣欣向荣、有内生力和自我优化机制、多样性的本土文化生态。发展文化事业,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当然也不能单单交与市场,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力量的共同参与。

  要想实现多元化合力发展文化事业的目标,就必须树立公共财政的理念。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制度环境的差异,如果说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公共财政的主要作用在于克服市场失灵的话,在我国,公共财政在现阶段的重要使命是克服政府越位和政府失灵的问题。

  按照公共经济学,政府应该是公共品的提供者,但不一定是公共品的生产者和管理者。生产可以通过市场更有效地解决,管理也可以通过诸如“一臂之距”的受托机构来社会化地行使。这样既可以发挥公共财政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文化产品的职能,保证政府不失位,又可以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吸纳社会的力量,实现文化事业公正、合法、有效、健康的发展。

  3.培育文化市场,建立合理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机制

  由于长期以来的意识形态导向和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在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单一模式,政府投资,政府控制。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这种单一化的模式日渐显示出其严重的缺陷。由于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民众基础,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有衰竭之危;由于投资主体单一,意识形态管制严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国内文化产品的单调贫乏和国外文化产品入侵的汹汹之势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一方面是国家财政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负担日感沉重,另一方面则是优秀的、能够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的短缺和平庸。

  解决文化事业发展中的这一系列矛盾,需要在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必要的文化公共品的前提下,发挥公共财政的经济导向作用,建立合理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机制。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中国现阶段的公共财政不仅要弥补市场的不足,还负有发育和完善市场,培育市场体系的任务。这就需要政府从过泛的文化事业领域适当收缩支出范围,使财政资金主要投入文化公共品和公共服务领域;放松管制,放下包袱,培育多渠道、多主体的投融资模式,为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形成提供制度创新的契机。

  4.改革现有的文化事业体制,实现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转轨

  中国现阶段公共财政,不仅有弥补市场失灵、培育市场体系的使命和任务,同时还负有承担由体制创新所带来的改革成本。这是一种历史性和发展性的现象,虽然并非公共财政的常态,但在特定的转轨时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公共财政不仅有配置资源、调节市场的职能,还有稳定社会的职能。

  我国传统的文化事业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表现出了巨大的体制性惰性,与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繁荣构成了深层的冲突。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说明了政府改革文化事业体制的决心,但是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改革的阻力和难度。改革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对于社会稳定具有相当的影响。而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稳定有序的社会文化环境,公共财政对于改革成本的承担意义重大。从公共经济学的意义上来看,社会稳定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品,需要公共财政予以提供;从中国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公共财政的有效介入和对于改革成本的负担,可以为文化事业体制的改革保驾护航,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并最终实现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转轨。

  公共财政在我国的建设起步不久,任重道远,对于它的认识和探讨还需要一个过程。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也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关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稳定与发展,公共财政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经验,吸取其教训,是发展我国公共财政与文化事业的基本路径。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与加强。

  [参考文献]

  [1] 美国州立法会议文化政策工作组报告,文化投资——州的政策创新[R].2002.

  [2] [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欧洲文化政策网站中的英国文化政策文件。

  [4] [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 参见欧洲文化政策网站中的法国文化政策文件。

  [6] 范中汇。英国文化[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94-97.

  [7] 李河。发达国家当代文化政策一瞥[A].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8-269.

  [8] OECD.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R].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文化事业 财政资助
最新财政研究论文
浅谈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浅析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对策探讨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代管资金会计核算的探
职业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与企业创新绩效
江苏省大学生回乡创业的财政支持政策探析
浅析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
剖析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相关问题思
财政补贴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机制
热门财政研究论文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税收流失问题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分析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关于扩大内需的讨论综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论市场经济下的依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