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12-27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之所以未能受到科学心理学足够的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其解释人的行为时过份重视客观的生理基础,而忽略了行为背后的主观心理历程。以构成认知基础的知觉经验为例,知觉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的感觉转化而成的纯心理历程。神经生理传导的外在讯息虽是客观的,但经感觉转化为知觉反应时,却是主观的。原因是知觉乃是个体对外在讯息予以选择、组织与解释的历程;选择、组织与解释三者都是主观的;既属主观,知觉反应自将是因人而异。质是之故,还原论的理念只能用于解释以生理为基础的简单行为,无法藉以了解复杂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3 舍牛顿幻想重塑科学心理学新形象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心理学自百多年前脱离哲学之后,成长发展的路途相当难辛;既未将自身与哲学之间的脐带切断,更未达到成为独立科学的愿望。造成心理学发展困境的因素虽多,而自始即缺乏独立意识可能是阻碍其发展的主因。近代物理学的伟大成就,使心理学家由羡慕、嫉妒进而以自然科学家自居,不啻将心理学的大车开进了窄胡同。心理学史学家黎黑(Leahey,1997)指出,心理学家就在此种心态下,使心理学界由物理羡妒(physics  envy)而衍生了牛顿幻想(Newtonian  fantasy)[13];幻想心理学界终会有一天出现牛顿,将心理学带到与物理学同样风光的地步。其实,这是心理学界倒果为因的看法;牛顿的伟大是由于他提出的万有引力论使人类的世界观改变;心理学始终理论纷歧,自然难有牛顿出现。近年来心理学界开始对传统心理学取向检讨反省,思考如何舍弃牛顿幻想而重塑科学心理学新形象。惟反省方向尚未形成共识,以下所论是笔者对此问题思考的两点浅见。
    3.1 改方法前提取向为人性前提取向
  牛顿幻想表现在心理学研究上,就是科学方法前提取向,强调只有符合科学方法者才被视为心理学研究的题材;如爱情虽被视为人生大事,但科学心理学一直未曾将爱情当做研究主题之一,原因是爱情属主观感情的内在经验,不符合科学方法客观理性原则。科学方法前提取向窄化心理学研究范围的作法,导致其发展陷入困境。美国心理学家罗宾逊指出(Robinson,1985),现代心理学面临“科学”与“非科学”取向强迫选择的两难[2];选择科学取向,就必须放弃内在主观经验,选择包括内在主观经验,就必须承担心理学不是科学的缺点。在此两难困境下,就产生了现今流行的各类主题兼容与科学及非科学方法并蓄的折衷主义取向。基于此义,笔者建议今后的科学心理学宜改方法前提取向为人性前提取向,并将心理学的定义明订为“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适可与“自然科学是研究物性的科学”相对,以彰显心理学的特性。至于人性一词的意涵,笔者认为宜包括四方面概念:(1)人性所指为全人,心理学研究应包括人性表现的内在与外在一切活动,心理学研究虽以外显行为为起点,但研究目的则旨在了解内在的人性;(2)人性异于天性,人性包括天性与习性,是天性与教养的融合,先天遗传的特质与后天环境中受社会文化影响而获得的一切心理特质,均应视为心理学研究的题材;(3)人性异于物性,物性循自然法则变化,只须按客观合理方向解释即可,对人性变化的解释,除同时考虑客观与主观两面之外,又须兼顾合理与合情,合理合情是人性,然合情不合理也是人性(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甚至合理不合情也是人性(如赌性难戒);(4)人性的异质性大于同质性,人性个别差异之外又有团体差异,而人性的差异除少部分由先天决定外,大部分是后天环境中受社会文化影响养成的。基于对人性的全面认识,今后的科学心理学在研究方法选择上,自应调整以往偏重客观、量化及控制实验等狭隘的科学方法取向,而改采多元取向,配合人性的多层面去选择设计适当的方法。因篇幅所限,以下仅就社会文化影响人性的观点,浅述今后国内心理学发展的取向。
    3.2 改文化移植取向为本土文化取向
  心理学原为西方的产物,就综合前文所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看,西方心理学本身已觉醒到以往自然科学取向的不当,而开始思考调整未来的方向。基于此一认识,国内心理学今后的发展,势不能再如过去那般采全盘西方文化移植取向,而改采本土文化取向,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研究国人的人性特质。近年来国内少数心理学家提出本土心理学的构想,因“本土”一词与“本地”易生混淆,笔者以为用“本土文化”更为适宜。理由是人性表现在行为上的特质,除少部分决定于先天因素外,大部分是在后天社会文化环境中养成的。是故,影响人的行为特质者是“本土文化”因素,而非“本地”因素。“本土”带有“本地区”意涵,居于同一地区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行为表现上未必相近,而分居不同地区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者,在行为表现上却仍有其相似之处(如各地回教徒皆不食猪肉)。因此,心理学取样研究时,不宜采同地区为标准,宜以文化同质性为标准。至于文化一词的意涵,最简单的解释是,同一社会群体的人,经久在传统与学习环境下所形成的带有独特性的思维、信念与生活模式。文化具有范围性与多样性,其范围可大可小,在全国主流文化之下,可分为很多性质不同的次文化;诸如种族、宗教、家族、社团甚至一座工厂、一所学校、一个家庭等,均可视为次文化群体。
  前述本土文化取向,意在说明今后国内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大原则,在实际进行研究时,未必一定要以全国主流文化为对象,也可采群体的次文化或采群体中的个体为对象。惟对研究结果进一步解释时,就必须考虑到个体的生活经验及文化背景,否则对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就无法了解。目前国内大学研究生的论文,多数未能做到这一层:无论实验研究或相关研究,都是对受试行为反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解释数据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对行为背后的人性特质做进一步探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与古德曼在多年前即研究发现(Bruner  &  Goodman,1947),在相等距离条件下,儿童们所绘的一元银币图形,其面积大小不同[14]。经分析儿童文化背景发现,扩大银币面积的儿童系来自贫寒家庭;这现象显示贫寒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金钱有不同的价值观。另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同样一幅“鸭头兔首”暧昧图形,生长在英语文化的人,第一眼所见多为兔首,而生长在中东闪族文化的人,第一眼所见则多为鸭头(Glassman,2000)[5]。原因是两种文化的文字结构不同,闪族文字与英文相反,是由右而左横行书写的。台湾原住民阿美族的儿童,入学后无法学习加减法进位与借位的演算,原因是在他们的文化中没有十位数以上的序数概念。由此可见,本土文化是影响行为表现的重要因素。
  本土文化取向并非文化本位主义,在态度上并不排斥西方心理学思想。只是强调放弃以往全盘西化的作法,改而选择性地吸收西方心理学的精义,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属于自己的心理学。这像农业现代化一样,西方现代农学的理论与技术均应吸收,吸收来配合国内各地气候土壤载培国人需要的农作物,如此方可达到国内农业现代化的目的。至于国内心理学家实际从事心理学研究时,笔者认为宜有两大取向:第一大取向为理论心理学本土文化取向,在此取向下宜采三种方式进行:(1)对西方现代心理学中基础性的知识与方法仍可直接采用,因其与文化因素关系较少;诸如生理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验编制及心理实验设计等方法均属之。(2)在本土文化环境中验证西方重要心理学理论,从而建构新理论,用以推论解释国内同质文化下人的行为。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例,该理论虽具权威性,但因在基础上偏于生物学取向,未考虑社会文化因素,而被批评为美中不足。中国心理学家可采用皮亚杰创用的临床法,在国内以同质性文化环境中的儿童为样本,验证皮亚杰的理论,并在研究结果分析时纳入社会文化因素。在此情形下建构的认知发展理论,才能用以推论解释同质文化环境下样本以外儿童的认知行为。(3)根据同质性文化环境内国人行为的某种特质,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建构原创性理论,从而彰显中国心理学的特色。第二大取向是应用心理学本土文化取向,在此取向下宜采两种方式进行:(1)原则上参照西方心理学在这方面所发展出来的理论与方法,经过研究了解汇集经验而发展出适用于国人的应用心理学。(2)在实际研究时宜采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在积极方面,研究并发扬国人的传统优良心理特质,从而提升人口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在消极方面,针对国内因社会急遽变迁所产生的一些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事以及人与己等关系适应的困难问题,研究解决与预防之道,藉以灭少社会问题。因篇幅所限,以下试从应用心理学领域内教育心理学今后在国内的研究取向,就多年来所历、所思、所感的一得之愚,提供同界学者先进参考指数。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门学科。无如在20世纪初因受行为主义根据动物实验所建构的学习理论影响,致使教育心理学有很多年在学校教学上缺乏实质的贡献。直到60年代认知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兴起后才有所改善。笔者在1996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即系兼采西方心理学思想精义及本土文化中教育需要的一种尝试。最近笔者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孟庆茂教授合作推行的四会能力教学计划,就是在应用心理学本土文化取向下所从事的一项教育改革构想。四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能以知、情、行、意四种心理特质为基础,教会学生四类能力:(1)学会主动求知能力,能教得学生被动受教外亦能主动追求知识;(2)学会身体力行能力,能教得学生手脑并用,能知复能行;(3)学会好学乐群能力,能培养学生好学精神,并乐于参加群体活动,分享团体努力的成就;(4)学会自我发展能力,能教得学生由了解自我与认识环境从而建立自己的志愿与理想。在理论上,四会能力教学是综合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精义所形成的本土文化取向教学改革计划。前者所根据的是孔子的“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的说法,并兼采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的观念。后者采现代西方心理学中认知主义重知、行为主义重行、人本主义重情与意的主张。综合古今中外心理学思想可知,知、行、情、意四者是人性的重要特质;了解并发扬此等人性特质,同样是古今中外教育的理想。四会能力教学即旨在以知、行、情、意为心理基础改革中小学的教学,以期突破以往教师本位教学且偏重教学结果的缺点,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且重视学习过程的新观念。因此,在理论上四会能力教学计划是既合于中华文化传统,也合于现代心理学思潮的教育计划。希望此一小型教育改革计划能引起国内心理学界批评讨论,设计出更好的方法研究改进学校教学,从而促进本土文化取向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Koch,S.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psychological  knowlodey:Lessons  of  century  qua"science".In  S.Koch  &  D.E.Leary  (eds.),A  century  of  psychology  as  science.New  York:McGraw-Hill,1985
  2 Robinson,D.N.Science,psychology,and  explanation:Synonyms  or  antonyms?In  S.Koch  &  D.E.Leary(eds.),A  century  of  psychology  as  science.New  York:McGraw-Hill,1985
  3 Henley,T.B.Meehl  revisited:A  look  at  paradigms  in  psychology.Theoretical  and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1989;9:30~36.
  4 Robins,R.W.,Gosling,S.D.,&  Craik,K.H.Psychological  scienceat  the  crossroads.American  Scientist,1998;86:310~313.
  5 Glassman,W.E.Approaches  to  psychology(3rd.ed.).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
  6 Kuhn,T.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c  revolutio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7 Leahey,T.H.History  of  psychology:Main  currents  in  psychological  thought.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  Hall,1997
  8 Weber,S.J.,&  Cook,T.D.Subject  effects  in  laboratory  research:An  examination  of  subject  roles,demand  characteristics  and  valid  inference.Psychological  Bulletion,1972;77:273-295
  9 Tedeschi,J.T.,Lindshold,S.,&  Rosenfeld,P.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West,1985
  10 Graham,S.Most  of  the  subjects  were  white  and  middle  class:Trends  in  published  rearch  on  African  Americans  in  selected  APA  journals,1970~1989.American  Psychologist,1992;47(5):627-639
  11 Smith,P.B,&  Bond,M.H.Social  psychology  across  cultures:Analysis  and  perspectives.Hemel  Heman,Herts:Harvester  Wheatsheal,1993
  12 Wilson,L.M.Consilience.New  York:Alfred  Knopf,1998
  13 Orne,M.T.On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experiment: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mplica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1962;17:776-783
  14 Bruner,J.S.,&  Goodman,C.C.Value  and  need  as  organiging  factors  in  perception.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47;42:33-34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心理学 困境 出路
最新医学论文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护场理论研究进展
浅谈寒包火理论探源及其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糖尿病管理模式
运用通降理论诊治慢性胃炎的探讨
保健食品相关的原料范围界定和注册管理探析
疫情下突发传染性疾病相关临床研究
复工复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风险评估
流感及流感疫苗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针灸临床带教中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热门医学论文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Caspase ,BCL-2蛋白家族与细胞凋亡调控机制
高血压与X综合症
中医哲学和中医学及中国生命科学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体育锻炼
吸烟与眼部疾病
儿童溃疡病诱发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军团菌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