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恒先》思想探微论文

《恒先》思想探微

作者:陶 磊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4-11



最后,简单讨论一下《恒先》篇的学派性质。首先,《恒先》无疑是道家作品,强调天下之事自
作为,并以因循为用,都是道家思想特征。此外,学者还注意到其中的刑名思想与名辨学色彩, 
这大致也是可信的。此外,笔者以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恒先》对天道的强调。

《恒先》只出现一个“道”字,即“天道既载”,而从其反复论述天下之事、之作、之为、之名
等等来看,它对天是特别重视的。《恒先》“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作为天道之复,是从天
行中悟出来的。前面提到的《恒先》重视先后序列,也是由对天行的认识而来的。《庄子·天
道》:“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从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
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这里着重阐述人
道的先后,但其先后关系显然是从天地之行“取象”而来的。《恒先》讲先后,笔者以为也是
“取象”天行而来的。《恒先》对“因”的强调,与其重视天道也是紧密相连的。《荀子·解
蔽》“由天谓之道,尽因也”,意思是说,将天的运行视为道,最终的结果就是强调因循之用。
《恒先》似乎正是荀子所说的“由天谓之道”者。

道家中本有一派重视天甚于重视道德的, 《庄子·天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
德次之,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又说:“夫帝王之
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本,以无为为常。”《庄子·天地》:“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
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在宥》:“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
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这里天在道德之先,可见其对天的重
视,或者说其学说是建立在天之运行即天行的基础上的。

笔者以为,《恒先》与上引《庄子·天道》诸篇,同属一个学派,对天的重视超过对作为本源的
道德的重视,事实上正如刘笑敢先生所论,这里的“道不再是独立于天地之外的绝对,而是贯通
于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 准此,学术界认为的恒先为道的认识就须重新审视,恒与道之间不能
划等号。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解释,即《恒先》对天十分重视,为什么其宇宙论从恒开始?笔者以为,这
与其天道中的“一”有关系,而天道中所以要有“一”,又与其形名思想有关。

《恒先》关于形名的思想,与《庄子·天道》的形名有本的思想是一致的。《天道》“古之语大
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
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文中“五变”就是上引文
的“天——道德——仁义——分守——形名”。这里庄子后学主要是针对其时思想界“骤而语形
名”的辩士而发的,他认为这是不知形名之本。《恒先》的“言名”当是指形名,观前图式,从
域到言,也经历了五变。另外,上引《鶡冠子·环流》名形也是经历了五变,即“一”——
“气”——“意”——“图”——“名形”。三种文献关于形名有本的思想当是一致的。虽然
《恒先》将形名之本追溯到有之先的域,但其强调形名有本的思想则无不同,我们也可以将起其
视为针对不知形名之本的辩士的作品。

《恒先》从恒开始的宇宙生成图式,与其关于言名有本的思想有关。《恒先》为了强调形名有
本,为了强调天下之名虚树的性质,首先必须承认物质本无名的状态,现实的名是经过若干演变
而产生的。物质无名的状态,就是物质自在地存在着的状态,此时物质与它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完
全同一,所谓存在就是物质自身的同一性,就是恒,就是一。经过五变而生的名,已不能全面反
映物质的性质,所以辩士为形名而形名的辩论行为,是不知形名有本,不知万物恒一与无名的本
质。《恒先》把恒作为宇宙的本始,将言、名的产生追溯到域,都是为强调万物本无名而形名有
本的思想。域,恒焉,域也是永恒的存在,以其作为言名之始,有万物先天本无名之意,有名是
从无名演变而来的,这与其以天为道的思想并不冲突。

事实上,天道的一与复本是无与有两个层面的特征,而均统属于天道,可见从恒开始的宇宙生
成,本没有超出天道的范围。所以,笔者认为,《恒先》与《庄子》中重视天的《天道》诸篇同
属于一个学派。刘笑敢先生曾指出,《庄子》外篇中的《天道》《天运》《天地》《天下》《刻
意》《缮性》《在宥》诸篇是黄老学派的著作, 笔者以为可信。据此,《恒先》也可以看作是黄
老学的作品。




综上所述,《恒先》是一篇道家文献,不过它对天道的重视甚于抽象的道德,属于黄老学派的著
作。《恒先》还有明显的形名有本的思想,这是针对思想界为形名而形名的现象而发的,有反名
辩的色彩,《恒先》在形名问题上的主张当是因名。

1、  详拙文《〈太一生水〉的再认识》,待刊。
2、  本文引用《恒先》字句,未作特别说明的,依据的都是李零的释文,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
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而文字从简。
3、  例如李零,见其考释。
4、  例如庞朴《〈恒先〉试读》,庞文见简帛研究网。
5、  李学勤《楚简〈恒先〉首章释义》,李文见简帛研究网。
6、  董珊《楚简〈恒先〉初探》已将《恒先》与《鶡冠子·环流》作比较,董文见简帛研究网。
7、  详拙文《〈太一生水〉的再认识》,待刊。
8、  例如李零,见其考释。
9、  例如王志平《〈恒先〉管窥》,王文见简帛研究网。
10、  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3年。
11、  此断句从王志平《〈恒先〉管窥》,王文见“简帛研究网”。
12、  “不”字系笔者拟加。
13、  引文中的“下”字系从庞朴先生《〈恒先〉试读》加。
14、  王志平《〈恒先〉管窥》,见“简帛研究网”。
15、  庞朴《〈恒先〉试读》第9简下接第5简,读作“恒气之生,因复其所欲”,
16、  如郭齐勇《〈恒先〉——道法家刑名思想的佚篇》、董珊《楚简〈恒先〉初探》等,均见
“简帛研究网”。
17、  关锋《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中华书局1961年)已注意到《庄子·天道》中天高于道,
但将其作为宋尹学派的资料;、刘笑敢《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也注意到《庄子·天道》诸篇中
天高于道的情况,他将其视为黄老学。
18、  刘笑敢《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又见氏著《庄子哲学及其演
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9、  刘笑敢《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又见氏著《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恒先 思想探微
最新国学论文
法治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的现实与出路
美国学校营养服务的历史沿革
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交际中的回避现象研究
汉语学习初级阶段泰国学生声母发音偏误分析
从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地圆说的态度看中西方
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
“新国学”三论
外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
浅论幼儿园国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韩国学生常见的动词使用偏误分析
热门国学论文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道家伦理与后现代精神
孔孟之间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再论孔子与《春秋》
关于传统的诠释
王维“以佛入诗”辨
被忘却了的农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