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道教符咒法术与易学关系的哲理探要论文

道教符咒法术与易学关系的哲理探要

作者:詹石窗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4-11

三、符咒法术与易学融通的文化哲学考原



从哲学基础方面看,道教符咒法术之所以蕴含着深厚的易学内容,是因为道门中人长期以来就对易学特别关心,尤其是以图书为基本解读方式的易学象数符号学说更为道门中人所重。这方面,
我们从道教文献中也能够找到确实的根据。《道藏》中收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与《上方大
洞真元妙经图》两书。在前一书的最后,作者勾勒出一幅符图,说是“消灾解厄玉符”,表明了
其崇尚符咒法术的道教特质,但就全书而论,却主要是以易学象数符号方法来解释宇宙演化以及
社会人生问题。这两书是相辅相成的。相比之下,《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更具有易学符号哲学
的底蕴。该书首列《虚无自然之图》,继之以《道妙恍惚之图》、《太极先天之图》、《三仪实
有之图》、《气运之图》等。这些图实际上是从各个侧面来展示宇宙演化与社会人生流程。如
《太极先天之图》的说明:



奥有太易之神,太始之气,太初之精,太素之形,太极之道,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也。故《易》
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言万物皆有太极、两
仪、四象之象。四象八卦具而未动谓之太极。太极也者,天地之大本耶。天地分太极,万物分天
地。人资天地,真元一气之中,以生成长养,观乎人则天地之体见矣。是故师言,气极则变,既
变则通,通犹道耶。况反者道之动。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母者道耶。至矣哉,道之大也。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作者以《易传》的宇宙化生模式为基础,同时采撷了老子、列子、庄子等人的言论来阐发自己的宇宙观与生命哲学。他所用的“太易”、“太始”、“太初”、“太
素”、“太极”表明了在天地分化之前的状态。尽管有不同的状态,但却没有时间的显示,因此
称之“无古无今”或者“无始无终”。自太极之后,才开始分化,这个分化的程序便是易学所说
的“太极”化生流程。太极就是天地的本体,天地分得了太极的信息,所以天地也包含了太极的
本根。再看天地与万物及人的关系,那就是万物都禀赋天地灵性,而人则资用了天地的真元之
气,所以人与天地同体。从人的身上就可以明了天地的形体。《妙经图》的作者接着转述他的老
师的话说,由天地的运化可知气的流行,而气的流行具备了阴阳变化,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
以气到了极尽的时候必定发生变化,既然变化就会畅通,而畅通也就类似于“道”了。况且老子
说“反者道之动”――即对立面的转化就是“道”的运动。这个“道”本来是混沌一体的,它先
于天地而生,寂静安祥,它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这就是天下的母亲。这个
“母亲”在《妙经图》作者看来是多么伟大啊!作者对“道”的赞美溢于言表,而他那种援用易
学哲理以叙说宇宙缘起及运动演化的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从这部《妙经图》中,我们既看
到了道门中人建构思想学说的一条重要思路,也发现了符咒法术为什么频频融摄易学象数符号的
哲理根基。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道教 符咒法术 易学关系 哲理
最新国学论文
法治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的现实与出路
美国学校营养服务的历史沿革
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交际中的回避现象研究
汉语学习初级阶段泰国学生声母发音偏误分析
从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地圆说的态度看中西方
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
“新国学”三论
外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
浅论幼儿园国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韩国学生常见的动词使用偏误分析
热门国学论文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道家伦理与后现代精神
孔孟之间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再论孔子与《春秋》
关于传统的诠释
王维“以佛入诗”辨
被忘却了的农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