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道家超越智慧再发现论文

道家超越智慧再发现

作者:李 明 珠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4-11

二、对“物役”、“物累”的超越
现实生活中,对“功名”的追求、是人们普遍的追求,人们并把功名的实现,视为人生价值的实
现。道家则在这种普遍的追求和价值观念中,发现了“人为物役”、 人为物累”的人的异化现
象,道家正是在对人的异化现象的批判中,提出了对现实功名价值的超越。对人的异化的批判,
最为有力的是道家先哲庄子。庄子深刻揭示了“物役”“物累”乃至“殉物”的种种异化现象,
主要有:人在对功名的追求中,丧失了人最可宝贵的人格、尊严、真性、健康、快乐和自由,人
们在物欲满足的同时,人自身的价值失落了,变成了“神亏”(精神腐败)的“几死之散人”。
(《庄子·人间世》)“功名”欲望成为一种桎梏,一种枷锁,束缚着人们的心灵,制约着人的
主体精神,压抑着人的创造能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针对这种“物役”、“物累”的异化现
象,庄子提出了“无功”“无名”。“无功”“无名”乃惊世骇俗之论,必须超越常规思维去理
解。过去对它的一些理解,往往背离了庄子思想的精神,如认为它有“出世”“虚无”的倾向
等。这实际上都是对“无功”“无名”的精神实质未能把握而产生的误解。庄子“无功”“无
名”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深刻,究其实质就是超越。这种超越,是消解功名的异化作用,把人从
“功名”物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变现实中的“物役”“物累”为“物物而不物于物”,(《庄
子·山木》)即让人主宰“物”,而不让“物”支配人。“无功”“无名”的“无”是一种大智
慧,大超越。它要改变“物役”“物累”所造成的人的心灵的闭塞、僵化和腐败:它要打破人们
对“物”的崇拜;它要使人自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无功”“无名”不是否定
功名,而是否定功名价值的异化,否定追求功名的负面作用。“无功”“无名”不是把人导向虚
无,而是超越功名的束缚,以“无”达到“有”。庄子通过“无”达到“有”的思想,最能体现
道家的超越智慧。这里的“无”是一种超越功名的束缚、杂念、压力的干扰后所带来的宁静、空
灵、放达、自由的心灵状态。在这种心灵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去
大有为,创造出人生的大功名,大辉煌。“无功”“无名”也不是“出世”的思想,而是建立一
种新的价值观,即功名的获得并不完全等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以丧失人的主体精神,独立自
由、健康快乐为代价去获取功名,则功名的获得就成为无价值无意义。这种价值观是基于对人自
身价值的高度重视,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真正关怀,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无功”
“无名”超越了现实中的功名价值观,它通过“无”所开辟的是一种生命健全、心灵无蔽、富有
生机、人生自由的大境界。

道家超越“物役”、“物累”的思想智慧,对于涵养人的精神,塑造理想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
导向,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力,培养我们民族魂中的浩然正气,引导人们去追求大鹏似
的“扶摇而上九万里”的自由高远境界,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道家对“物役”、“物累”的超
越,是对现实中“物欲横流”的现象的批判和遏制,它使人们在对物质的追求中而不致灵魂无所
归依。在这些方面,都不能说道家的超越与现实无关,而仅仅是精神超越。

三、对“有为”政治的超越

    如果说对“物役”、“物累”的超越主要落实在人生的层面,对“有为”政治的超越则落实
在社会的层面。就社会而言,最根本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即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道家文化产生
的先秦时期,统治者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一般是“以物为事”,“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庄子·逍遥游》)执着于现实性的事功,以“有为”治天下。道家通过对这种“有为”政治
的审视和反思,深刻洞察了其中之弊端,提出了超越于“有为”的“无为”。“无为”表面上看
与儒家的“修齐治平”相左,实际上它是“平天下”的另一种政治智慧。“无为”不是“不
为”,而是超越“有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在《逍遥游》中塑造了一个藐姑射山神人的形
象,通过寓言的方式,表达了这一思想。神人“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之
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神人的德行隐喻着道家“无功名
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内涵,是道家超越理想的形象表述。道家的以“无为”超越
“有为”,是建立在对统治者的“有为”的弊端和异化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之上的。道家首先揭露
了当时统治者的“有为”中包含着逞其私欲、满足贪欲和权力欲的因素和目的。老子指出“民之
饥,以其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七十章》)就
是说横征暴敛的“食税之多”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的膨胀。庄子借“许由让天下”的寓言,说
明如果没有私欲、贪欲,则“无所用天下为”。(《庄子·逍遥游》)正因为统治者要实现和满
足自己的贪心权欲私利,所以要“用天下”“为天下”。道家的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当时统治者
的“有为”,表面上是为邦为民,内里面却藏着谋私的意图。那麽统治者的“有为”,则必然会
以个人的主观好恶、成见,采取种种人为措施,对人民强作干预。这种“有为”就不能顺应万物
之理、百姓之性、自然之道。“有为”既违背和脱离了自然之道,那就成了胡作妄为。这样越是
“有为”,越会给社会带来动乱和危机。对此,老子提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
子·二章》)庄子则在专论如何治天下的《应帝王》中要求统治者“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
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焉”。淡泊无为,顺物自然,消除私欲,都是对现实政治中的以私欲
而为的批判与超越。

道家还深刻揭示了“有为”本身存在的弊端。道家指出“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
之,执着失之”。(《老子·二十九章》)“有为”在对现实性的执着中,容易发生僵化和偏
执,产生遮蔽和局限,带来有形和无形的干扰和阻滞。“无为”就是消解“有为”的这种弊端,
从劳劳碌碌、纷纷扰扰中透脱出来。“无为”的实质是“道法自然”,以自然之道治天下。犹如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政”也应该“无为”。“无为”就是顺万物
之理,百姓之性;顺应自然,就能与大道相通,就能达到治天下的大境界。“无为”的智慧根本
在于它提出了治国之本是把握“道”,“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三十九章》)
“一”就是“道”。只有以“道”为本,由“道”观物,才能“抱一驭万”,从容自若,以静制
动,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我无为而民自化”。由此可知,“无为”是一种“燕处超然”“优游
逍遥”的政治大智慧。过去认为道家有避世的倾向,对政治抱有一种厌恶感和疏离感。实际上道
家是对统治者以私利贪心权力欲治天下所造成的政治黑暗的厌恶和疏离。道家提出的“无为”,
实际上是为“人君”帝王提供“南面之术”,也是“外王”之道。“无为”的超越,是以一副热
心肠,关注社会关注政治,这决不是仅仅用精神超越就能涵盖的。从道家对“有为”政治的超越
观来看,其现实超越的意义更为突出。           

四、结题

道家的超越智慧是多方面的,上述几点、只涉及到其主要方面。纵观道家的超越思想,如上文所
言,归根到底是对“有”的僵化和异化的超越。道家的超越智慧主要体现在以“无”超越
“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十九章》)“有不能以有为有,
必出乎无有”。(《庄子·庚桑楚》)“无”是万物之本,它恒常不易,超乎现象。“无”是一
种自然、本真、虚静、淡泊、空灵、新鲜、生动的状态;它如初生之婴儿,没有芥蒂、固执、成
见、因袭;它无挂无碍,无穷无限。因而“无“最富有生机,最具原创性,是“生生”之源。
“无”就是“道”。道家的超越是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再从“有”到
“无”的不断超越。这种不断更新,不断创造,不断进步,就能永远保持人生、社会的新鲜活
力。道家“无”的超越智慧是道家文化最具独特价值的贡献。道家超越智慧的深刻性在于它的批
判性和前瞻性。一切真正有智慧的哲学和思想,不是对现实世界的迎合和歌颂,而是对现实的批
判和扬弃。通过批判,指向合理未来,指出光明道路。道家的超越正是这种真正的大智慧。道家
的超越智慧给人们建构了与“道”相通的理想境界,它象一盏智慧明灯一直引导着人们去追求自
然、真朴、自主、自由的人生。道家的超越智慧是常青的,在今天和明天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
意义。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道家 超越智慧
最新国学论文
法治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的现实与出路
美国学校营养服务的历史沿革
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交际中的回避现象研究
汉语学习初级阶段泰国学生声母发音偏误分析
从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地圆说的态度看中西方
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
“新国学”三论
外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
浅论幼儿园国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韩国学生常见的动词使用偏误分析
热门国学论文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道家伦理与后现代精神
孔孟之间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再论孔子与《春秋》
关于传统的诠释
王维“以佛入诗”辨
被忘却了的农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