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论文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

作者:刘福森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2


      三、回到本文:历史唯物主义
  我在199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出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 “离开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必然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这 篇文章中,我提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两种含义,即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历 史唯物主义。第一,作为历史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这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就是揭示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察 社会历史的哲学理论原则。第二,作为世界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称为历 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解决人的感性活动、 人的本质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哲学问题提供一种哲学理论原则,它是一种不同于旧唯 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当然,这不是说现实地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 而是说马克思的同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和意义。”(注:《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社会历史性原则》,《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 第3期。)在以后的一些论文中我又进一步重申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也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仅仅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找一个实践基础是 不够的。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就没有马克思的新认识论。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历史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注:《从实践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探讨》2001年第6 期;《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和新世界观》,《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1期;《真理的人性 基础》,《长白论丛》1996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 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这里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从辩证法与唯 物主义统一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叫做“辩证唯物主义”。但这里 讲的“辩证唯物主义”不是教科书讲的那种“辩证唯物主义”,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实际 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我们也可以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叫做“实践唯物主义”,但这 里讲的“实践唯物主义”不是那种(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看作历史观)高居于历史唯物主 义之上的“实践唯物主义”,这种实践唯物主义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解释原则纳入 其中、并以此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这种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教科书把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我国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中 的主流观点则把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在我看来正好相反: 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实质上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因为所谓辩证唯 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都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成立。
  那么,作为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何以能够成为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作为 世界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成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 界观的基本理论原则。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是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 他的新世界观的基本理论原则的。一般认为,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即 关于费尔巴哈的一章)仅仅是在论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在我看来,马克思在这里不仅 论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且也同时论述了他的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费尔巴哈 》一章的副标题——“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观的标 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观的标题。在本书中,马克思把旧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转换成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这表明,马克思已经把思维(意识)与存在的 抽象关系转换成为现实的具体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旧哲学讲的抽象的思维和意识其 实都是社会的、历史的思维和意识,它最终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根源于人的社会历史 的现实。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 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第30、31、48、 50、49页。)“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1972年,第30、31、48、50、49页。)马克思在这里已经不再像旧唯物主义那样 用物质解释意识,而是用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解释意识。旧唯物主义把意识归结为 物质,用物质解释意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则是用现实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去解释意 识,而人的现实的生活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对存在、物质和自然界的理解也超越了旧哲学。旧哲学讲的存在 是与人无关的抽象的存在。而新唯物主义讲的存在则是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联系的存在, 即进入由人的社会历史而形成并进入历史视野的存在。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 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 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 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1972年,第30、31、48、50、49页。)。“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 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 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第30、31、48、50、49页。)新唯物主义对于思维 与存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立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加以理解的:“在工业中向来 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 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第30、31、48 、50、49页。)。在这里,马克思不是在本体论上否定那种未进入人的视野的自在的自然 存在的真实性,而是说,那种自然界对于人的生活没有意义,因而对于人来说是没有现 实性的存在。“现实性”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关注的思维是现实 的思维,关注的存在是现实的存在,关注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现实的关系,而这一切 都归结为对“现实的人”的理解。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理解的人都是抽象的人。马克思实 现哲学变革的历史任务,归根到底是实现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恩格斯认为, 在对人、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理解上,“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 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他仅仅抓住自然界和人;但在他那里, 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说出任何确 定的东西。”恩格斯认为,要实现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就必须把这些人当 作在历史行动中的人去研究”。“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新宗教的核心,必须 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 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4卷,1972年,第236-237页。)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任务,不是在十七、十 八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抽象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是在费尔巴哈之后, 解决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的哲学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正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 创立完成的。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 “新唯物主义” 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