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运动论文

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运动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2


  其次,资本主义既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转移内部矛盾,延缓生存期,那么如何理  解全球化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历史根据”的结论?如何推导出全球化  “发展趋势在根本上与社会主义的趋势完全一致”(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的论点?显然这一推论  过于简单牵强。
  第三,仅仅用社会主义自身的“历史逻辑的力量”这一抽象的概念,得出社会主义“  最终取得全球的胜利”的结论,尚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  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社会主义自身的“历史逻辑的力量”是什么?必须加以明确的阐述。国内有的学者,引  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它是世界性的  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的论点,以证明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  和社会主义胜利的结论,其实并不恰当。因为这两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与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而这段论述的基本论点,却是恩格斯晚年郑重声明放  弃的过时论点。
  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在回答单个国家能否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时,说  :“不能”,“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  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  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大大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  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有同样含义的话:机器大工业与世界市场会扩大交  往,“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  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  的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篇文章都是马恩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写的。当时  他们设想,机器大工业与世界市场已将所有“文明国家”的经济联成一体,同时造就了  相同的社会阶级状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世界市场已把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  联合起来,并消灭了他们的地域性特征,一旦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就可能使所  有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同时行动起来,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爆发世界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世界共产主义革命的目标。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曾与此论点  相关。但是,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后的事实却与马恩的这一判断并不一样。1895  年恩格斯临终前,根据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情况,在《<法兰西阶级斗争>  一书导言》中郑重宣布,放弃半个世纪前的“所有‘文明国家’同时爆发革命”的论点  。他认为,“历史清楚的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大工业”在1848年还是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因  此“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22年后,俄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用事实证明了1848年前马恩关于发达工业国无产阶级“同时革命”  的判断有误,恩格斯晚年的纠正是明智的。
  今天,当人们在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时,如果不能全面  理解该理论的内涵,仅仅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某些论据,甚至是被马恩晚年纠正的论  点,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有失偏颇,并且可能有违马恩相关论述的基本立场。
      三、全面客观地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
  对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人们已达成共识。它既使全球经济的要素配置更合  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使南北差距日益扩大。应该承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这是历史造成的客观现实。但是,  无法回避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否仅眷顾发达国家,给它们带去的都是机遇,却将挑战都  留给了发展中国家?国内有些学者对此似乎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  中占据优势的发达国家能借助经济全球化“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注:宋士昌、李荣  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而处  于劣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安全不但遭到“一定的威胁”,而且“如果听任  经济自由化的摆布,就会深受其害”。(注:夏兆龙《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载于2002年1月24日《社会科学报》。)事实究竟如何?如果我们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  球化的双重效应,那么就应承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机遇和挑战并  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遭到削弱,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安全也遭到跨国公司、资  本和劳动力全球流通的“一定的威胁”。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处置不当,发展中国家会  遭灾,发达国家也“会深受其害”。就具体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全球化的“双刃剑”  效应,应理解为对任何参与者在带来挑战的同时给以机会,在给以机会的同时伴随风险  。能否趋利避害,驾驭这种双重效应,取决于各国政府的应对政策。
  其实,当全球南北差距扩大时,发达国家内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  000年的统计数据,基尼系数从1995—1996年的0.33,扩大到1996—1997年的0.34,再  到1998—1999年的0.35,贫富差距在拉大。
  当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时,发达国家也面临巨大压力。90年代以来日本  经济连续十余年疲软,国内失业情况加剧。欧盟同样面临两位数的失业率。美国普林斯  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亨利·费伯预测,未来三年内,美国有近25%的失业者难以找到工作  ,近75%的人在找到新工作前被迫忍受没有任何收入的生活。其实,正是发达国家面临  的巨大压力,使其成为世界反全球化活动的策源地与中心,折射出发达国家在应对经济  全球化时遇到的挑战与困惑。90年代以来的世界反全球化活动,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  家。发达国家反全球化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那些受全球化冲击较大的产业部门和弱势群  体组织,如工会与农会。美国的劳联和产联是大闹1999年西雅图世贸组织部长会议的主  角;法国的“农民联盟”则是2001年11月巴黎反全球化示威游行的主要参加者。此外,  还有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掌控的新国家主义者、极左和极右势力分子、无政府主义者和  环境保护主义者等。这些反全球化的组织和活动,主要并不是为了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  益,而是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墨西哥前总统塞迪略在200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  发言时曾指出,“最近形成了一个奇特的联盟。极左派、极右派、环境保护组织、发达  国家的工会和自封的文明社会代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这个目标就是不让  发展中国家人民获得发展。”(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尽管不少第三世界领导人也批评全球化,但是他们并不是全盘抵制全球化,而是要求  公平有序的全球化,参加者都能公平分享全球化的果实,参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定与  修改,避免发达国家独占全球化“红利”,而自己被边缘化。
  东亚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正是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  中国家才可能趁势发展起来,成为新兴国家。中国社会主义的巨大发展与改革开放20多  年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更证明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虽有风险,但也是机遇。亚  非一些日趋落后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也说明,如果发展中国家因为怕冒风险而游离  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之外,如果不能积极应对与参与,也就意味着丧失与放弃发展机会,  就有被边缘化和淘汰出局的危险。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排斥经济全球化,也可能重蹈苏联  崩溃的覆辙。
  对待经济自由化的态度与对待经济全球化一样,排斥经济自由化必然抵制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经济自由化与市场经济机制。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只有积极参与  经济全球化进程,并适应经济自由化与市场经济机制,只有接受挑战,抓住机遇,才能  求得发展。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对经济全球化双重  作用的评价必须客观,避免情绪化而有失偏颇。
      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是全球化问题研究中的另  一个大课题。
  国内有些学者在肯定全球化“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历史根据”,“其  发展趋势在根本上与社会主义的趋势完全一致”,“并包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同时  ,也不无忧虑地认为,“全球化为资本主义势力颠覆、瓦解、演变社会主义提供了某些  有利条件”,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遏制以至和平颠覆的目的与主张,将在全球  化进程中得到强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
  毫无疑问,在一个半世纪多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形  态占绝对优势,并主导这一进程;社会主义形态作为只有不到一百年历史的新生事物,  仍处在相对的劣势地位。必须指出,由于历史文化与政治理念的差异,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至今仍有一批死抱冷战思维不放的人士,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敌视态度。冷战虽已  结束十几年,但“帝国主义肯定想要社会主义国家变质”的战略意图并没有改变(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同时,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以后,中国已向国际社会作出相应承诺,正在从组  织建构与管理制度上与WTO接轨,在更大程度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因此,在经济全  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采取与时俱进的理性态  度。
  首先,应承认国际社会中“资强社弱”的客观态势。其次,不应过分强调“两制”之  间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对立的一面,而应充分利用不同制度之间日趋密切的经济联系与  俱荣俱损的特点,抓住机会加快发展自己。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看到,在全球经济中  ,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恰恰是美、欧、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它们的出口,占我  国出口贸易量的75%。其中,中美两国贸易犹为重要。美国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国与贸易  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经济景气,亚洲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  外部条件就宽松,发展就相对顺畅。“9·11事件”以后,美国经济严重受损,中国的  出口状况马上由睛转阴,出口立即转为负增长。在一定意义上,“两制”的经济合作竞  争状况将决定双方综合国力的对比状况,反之亦然,双方综合国力的对比状况将最终影  响“两制”的竞赛结局。在和平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尽快壮大社会  主义经济实力,应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只有有了强大的综合国力,社会主义的大  旗才能抵抗更大的狂风暴雨的袭击。对西方一些仍抱有冷战思维的人士的“和平演变”  企图,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不能囿于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的  思维惯性不能自拔。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的转换,意识形态与  政治制度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已下降,经济与科技因素成为主导因素。经济全球化  进程中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更多地已不再表现为冷战时期那种你死我  活的“零和”关系。处于相对劣势的社会主义制度,现时并无能力也无可能取代强势的  资本主义制度。因此,社会主义力量应在图存自强的目标下,积极推动相互间的竞争合  作关系,以求共存双赢的局面,这是处于劣势的社会主义力量最现实与理智的战略选择  。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 世界历史观 全球化进程 社会主义运动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