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京味文学的含义、论文

京味文学的含义、

作者:王一川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8

 

三 京味文学的要素和特征

根据上面有关京味文学特质的认识(“是定位于故都北京、定时于它的现代衰颓时段、借助具体的北京人情风俗、通过回瞥方式去体验到的一种地缘文化景观”),这里不妨梳理出京味文学的要素。可以说,上述认识已经内在地包含京味文学五要素:地、事、风、话、性。第一,地,是指京味文学总是要再现故都北京城特有的地点景观;第二,事,是指京味文学总是要讲述发生在故都北京城的事件;第三,风,是指京味文学要描绘故都北京城的风俗民情;第四,话,是指京味文学总是要讲故都北京特有的语言;第五,性,是指京味文学要刻画生长在故都北京的人们的性格特征。这五要素支撑起这种地域文学的一种总的回味——流兴。也就是说,京味文学要回瞥出故都北京在其衰颓中散溢的现代流兴。在这个意义上,京味文学就可以视为能够让人回瞥到故都北京的独特地点、事态、风俗、语言、秉性等特色的文学。

上面的五要素在具体的作品里呈现出来,就可以见出京味文学的五个特征:第一,地点上,北京场;第二,事件上,北京事;第三,风俗上,北京风;第四,语言上,北京话;第五,性态上,北京性。京味文学所传达出来的总精神是北京人的侃平气质,这是指通过调侃以达成自我心理平衡的过程。

1、北京场。北京场,是指京味文学所讲述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北京城这具体生活情境中。老舍《 四世同堂》(1943-1949写成,195 1年发表)第14章描摹出1937年日本军队兵临城下的北京中秋节氛围:“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接下来,老舍不厌其烦地连用5 个“同时”,是要点明叙述人观察北京城中秋节的多维度视角:他竭力要同时地或共时地把这里的丰富、多样而又不分先后轻重缓急的美景和盘托出,一个也不落下。这就巧妙地给读者勾勒出北京这故都场域的总体风貌,最后聚焦到“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 这个题旨上,给人印象别致而深刻。

2、北京事。北京事,是指京味文学所讲述的是发生在北京城的事件。邓友梅《 话说陶然亭》写十年“ 文革” 期间,老管、胡子、茶镜和将军四个人“隐居” 陶然亭公园,积蓄力量,积极参与到改变国家命运的1976年4月“天安门事件” 进程中的事情:“ 这几天天安门前花如海,诗如潮,整个北京城的人,两只眼睛都闪起了异样的光彩。老管一天没动、两天没动,第三天忍不住了,出了陶然亭蔫不溜地坐车到了前门,然后顺着广场往北走。许多诗词、花圈都迫使他留步。他又爱看、又怕看,惊喜地发现人民发出如此强力的吼声,又担心会引出什么祸事。使他注意的还有一幅国画,画的是在一棵松树上立着一只鹰。老管喜爱国画,在被抄家抄走的东西中,就有一幅名贵的国画,画的也是鹰,那是名画家华一粟的作品。听说华一粟叫几个“造反派”把右腕骨砸成粉碎性骨折,已经僵直,终生不能执笔了。他被没收的那幅鹰,怕也早已翻过来写了大字报。今天看到的这幅鹰,笔法很像那一幅,使他怀念起看熟的那张画和从来未见过的画家本人。怀念起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归结到怀念保护、扶持这一切的周总理。他觉得脸上冷飕飕的,两颊已经湿润了。”北京人从古到今生活在“皇城根”下,什么政治风雨没见过?这里写的是当代北京人参与的悼念周恩来的政治事件。透过在整个事件进程中并不起眼的一个侧面,披露出北京的当代人事风情。

3、北京风。北京作为故都和今都,当然有它独特的风俗传统、遗风遗韵、新风新俗。而这正是京味文学乐意于记叙的。邓友梅的《烟壶》记录了北京的鼻烟壶:“今天我们若涉足到烟壶世界里观光,仍然会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按原料来分,有金属壶、石器壶、玉器壶、料器壶、陶器壶、瓷器壶、竹器壶、木器壶、云母壶、觚器壶、象牙壶、虬角壶、椰壳壶、葫芦壶,此外还有珍珠、腰子、鲨鱼皮、鹤顶红……按其大类已是举不胜举了。若分细目,名色更加繁多。比如同是瓷壶,又分官窑、民窑、斗彩、粉彩、模刻、 透雕、青花加紫、雨过天晴、珐琅、窑变……同是玉石壶,则分白玉、青玉、翡翠、珊瑚、玛瑙、水晶……而玛瑙壶中又要分玳瑁、藻草、缠丝、冰糖……若按造型来分,则又有鸡心、鱼篓、砖方、月圆、双连式、 美人肩等等。只一个圆壶,也要分作扁圆、腰圆、桃圆、蛋圆等。一句话,烟壶虽小,却渗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特征、审美习尚、技艺水平和时代风貌。所以一些好烟壶在国际市场上常常标以连城之价。” 邓友梅讲述鼻烟壶,从规格、原料、种类到造型、文化传统、拍卖,从制作到研究,从中国到外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不难唤起读者对这种北京工艺传统及风俗的向往。

4、北京话。说北京话,当然是京味文学的一个主要标志。老舍开创了用北京话、包括它的口语来表现北京人生活的先河,大大展现了这种地域语言的表现力和魅力。不妨随手拾来一例对话:“四嫂:你要是眼睛不瞧着地,摔了盆,看我不好好揍你一顿、 小妞:你怎么不管哥哥呢?他一清早就溜出去,什么事也不管、四嫂:他?你等着,他回来,我不揍扁了他才怪、小妞:爸爸呢,干脆就不回来、四嫂:甭提他、他回来,我要不跟他拼命,我改姓!” (《龙须沟》)这是《龙须沟》的开场部分,寥寥几句就把四嫂这个人物的火爆、泼辣性格画出来了。而她的话语的声调也很有表现力:三句话里每句的尾词都用仄声,短促、刚硬、急切,有效地传达出其性格特征;每句话内部则注意词语平仄相间,听来觉得不仅掷地有声,而且富于音乐感。

老舍开创的这一语言传统在20 世纪80 年代京味作家林斤澜、汪曾祺、邓友梅、韩少华、陈建功等那里获得了群体继承。“敢情”是北京话特有的一个口语词汇,在普通话里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因而尤其能反映北京话的特点和北京的风土人情。这一点老舍早就有过示范:“敢情人家女子愿意‘大家’在后面追随着。” (《 黑白李》) “可是这个娘们敢情知道先干什么,她先奔了夏大嫂去。”(《 柳屯的》)“太太本想叫大家早起,为是显着精神,敢情有的人越早越不精神。”(《 牛天赐传》)陈建功的《 辘轳把儿胡同九号》则更进一步,全篇几乎都是围绕这个词语做文章:“‘敢情、’——这又是北京的土话。说‘敢’字的时候,您得拖长了声儿,拿出那么一股子散漫劲儿。‘情’字呢,得发‘轻’的音儿,轻轻地急促地一收,味儿就出来啦。别人说了点子什么事儿,您赶紧接着话茬儿来一句:‘敢情!’这就等于说:‘没错儿!’‘那还用说吗?’甚至可以说有那么点儿‘句句是真理’的意思。其实,此话在北京寻常得很,大街小巷,胡同里闾,不绝于耳,本来不值得在此絮叨。可是,在辘轳把儿胡同九号,这话可就不同寻常啦。这里有一位姓冯的寡妇老太太,也和别的老太太一样,喜欢接在别人的话茬儿后面说:‘敢情!’——您可别大意了。冯寡妇的‘敢情’却不是随随便便说出来的。您要是不够那个‘份儿’,不足以让她羡慕、 崇拜,人家还是金口难开呢。”小说写北京辘轳把儿胡同九号院里,锅炉工韩德来在“文革”中发迹,回到院子里总是喜欢向街坊邻居炫耀,而冯寡妇则总是用“敢情” 去奉承,形成这个胡同里特有的群体生活景观。“敢情” 一词在这里体现了突出的表现性功能,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韩德来和冯寡妇的性格特征。整部小说紧紧扣着一个“敢情”而展开故事、刻画人物,活画出韩德来、冯寡妇等胡同人物的群像,显示了老舍传统在第二代京味文学中的一种新开拓。

6、北京性。北京人当然自有其性情、气质。祥子和虎妞(《 骆驼祥子》)、那五(《 那五》)、韩德来和冯寡妇(《 辘轳把儿胡同九号》)、李百啭(《满城飞花》)、马青和于观(《顽主》)、 张大民(《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构成了京味文学画廊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具有独特的北京性的北京人形象。林斤澜的《 满城飞花》写大学毕业生李百啭为找工作,到研究所主任那里自荐:“说到毕业论文,也无心搬出副所长来,只提起实习时候,做过一些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有一个小男孩杀人的案子……这是脱口而出,没有准备说这些,清早琢磨简历的时候,想也没有想到这个案件。这些事情和自己的特长没有关系,细说起来岂不是离题万里了。但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管它呢,反正自认失败不就完了,要说就说个痛快。一说起来才知道这个案件埋藏在心里,仿佛窖酒,越容越纯。听吧,自己的声音纯起来了,带劲了,有滋有味了。看吧,那主任抬起了头,那单眼皮的小眼睛,还是严厉,可是闪闪着尖刀般的光彩。李百啭觉着陷在沙发里,拘着手脚,案件里,有强烈的动作,索性嗵的站起来,比划起来,谁知那主任也嗵的站了起来,给李百啭倒了一杯水……”。从这里可见,见多识广的北京人素来具有凭借一张嘴打天下的神奇本领。

上面五个方面可以大体见出京味文学的独特要素及其具体表现特征。

如果上述京味文学梳理有一定合理性,那么,这个意义上的京味文学就必然具有特定的内涵——远非任何北京的文学都是京味文学、 从老舍开创至今,京味文学已经历数十年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简略地看,我所理解的京味文学总共出现过三代:第一代为20 世纪20 至40 年代以老舍写作为代表的文学,呈现从古典到现代变动中的北京胡同文化景观,在语言、 形象和风格等方面都奠定了现代京味文学的初创形态。这一代的故事的主要发生场是北京胡同,辅助场是街道、 集市;主要人物是故都下层平民,还包括形形色色的市井人物。第二代为20世纪80年代以林斤澜、邓友梅、汪曾祺、韩少华、陈建功等为代表的文学,着力表现处于现代性进程中的故都平民生活及民俗残韵。这一代的故事的主要发生场仍旧为北京胡同,以及街道、集市;主要人物既有故都下层平民,还有旧朝遗民、当代精英。第三代就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 年代以王朔、刘恒、冯小刚、王小波、刘一达等为代表的文学,表现在政治缝隙中纵情狂欢、在社会转型中重求生路的北京大院文化景观,包括王朔的顽主人物及其调侃、冯小刚讲述当代北京平民的贺岁片、以刘恒、刘一达为代表的北京新胡同文化景观、以王小波为代表的新京味书斋景观。[10]当然,这一代还可以包括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等)。这一代的故事的主要发生场是北京大院,辅助场有胡同、 街道、礼堂等;主要人物则是“顽主” 及“ 后顽主”。

 

注释:

[1] 本文根据即将出版的著作《京味文学第三代》,(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项成果,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章改写。

[2][3][4] 赵园:《 北京: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第14页、第15 页。

[5] 汪曾祺:《 胡同文化》,《 汪曾祺全集》,第6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6][7] [英]克朗:《 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 3年版,第1页、第102页。

[8][9] 拙著:《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页-272页。

[10] 我曾在《 与影视共舞的20 世纪90 年代北京文学——兼论京味文学第四波》(《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中把王朔等归为“京味文学第四波” ,现纠正为“京味文学第三代”。因为经过反复考虑发现,原来被归入的王蒙等作家的“拟骚体”小说不宜被纳入京味文学范畴,而须从别种视角去另行把握。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京味文学 含义 文学
最新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提升小学生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路径
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小学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浅谈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谈梦占文化对《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的影响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的视觉语言形象
热门汉语言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浅析《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试论《诗经》
莎士比亚诗歌中的爱与美
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借代辞格的运用研究
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流变
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
‘把’字句的类型和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