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中国轿车企业在合资中没有形成自己品牌的障碍分析和对策论文

中国轿车企业在合资中没有形成自己品牌的障碍分析和对策

作者:游险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10
摘 要 从创新能力分析指标中入手,分析了中国轿车产业在合资中没有形成自己品牌的原因,提出意在提高中国轿车产业在合资中的技术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轿车产业 品牌 创新能力 产业竞争力 专利
  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决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应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技术创新投入,二是技术创新产出。
  (1)投入类指标。主要反映技术创新投入方面的能力,包括技术创新经费投入能力,如R&D经费强度,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产品实验费、设计费,购买专利费;技术人员投入能力;产业技术水平;技术创新机制。
  (2)产出类指标。主要反映技术创新效果,包括产品市场占有率(国际、国内)、新产品产值率、专利、劳动生产率、出口竞争力指数。
2 中国轿车产业的现状及障碍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据统计,从我国加入WTO的第二年开始,汽车工业发展迅猛。2005年全年累计生产汽车570.7万辆,销售汽车575.8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55%和13.5%.其中,全年累计生产轿车27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9.71%,销售轿车279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0%。轿车产量和销量都接近300万辆,对汽车产量增长贡献度最高,为78%,中国的轿车企业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为94.5%。但是,中国轿车产业目前所具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中国轿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通过一个现象即国内外专利获取情况入手来加以讨论(见表1)。
  除附表列出的数据外,东风悦达、上海奇瑞、一汽马自达、南京菲亚特、吉利集团,昌河铃木、北京现代、上海华普、广州本田、长安福特、保定长城汽车、上海万丰、东风本田武汉、上汽通用五菱、天津一汽丰田等15家专利为零。
  根据附表,从1988~2005年中国轿车产业专利申请总数为189项,从网中还可以查到,涉及到核心技术专利只有8项,占整个专利的4%;美国专利申请情况是:美国轿车产业专利申请在2005年12月6日~2006年8月29日期间为300项,涉及到核心技术专利有29项,占整个专利的10%,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中国轿车产业和世界先进国家轿车产业的差距巨大。从总体上讲,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2.1 中国轿车企业在合资中形成的技术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障碍
  国外汽车公司技术转移的动因主要是:一是为了全球化战略的需要;二是为了攫取高额利润;三是为了延长产品技术的生命周期。中国轿车市场相对封闭,对国际流行车型与先进技术敏感度低。公车消费群体又偏重于豪华车型的消费(与发达国家的消费习惯趋同),国外公司不需要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设计新车型;这一切都为国外公司延长产品技术的生命周期提供了有利条件,“过期”的成熟技术就流向中国。
2.2 国产化进程中的技术学习障碍
  一是国产化与产品质量。随着国产化水平的提高,许多引进产品还会出现整体质量水平下降的趋势,这被称为质量惩罚;二是国产化与成本惩罚。所谓成本惩罚是指轿车工业后起国家随着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与输出国的生产成本相比)具有上升的趋势,即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轿车成本随着国产化率的提高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三是国产化与KD方式。KD主要包括CKD和SKD方式,是通过进口某种产品的散件,在进口国组装整件产品,并就地销售的一种集生产、贸易和技术为一体的国际贸易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轿车工业的技术产品引进无论是以合资生产、许可证转让还是技贸结合的形式,一开始大多采用KD的技术贸易方式。但是,KD方式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根源在于引进双方的目的不同。中方的目的在于通过KD产品的技术引进,建立自己的轿车工业基础,掌握先进的轿车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满足国内需求、解决就业矛盾,而外方的出发点只是以技术出口带动产品出口,化整(车)为零(件)、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而且采用KD方式一般不容易得到引进技术的真传,使得国产化工作步履为艰,造成了中国轿车企业在合资中的技术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障碍,还给轿车生产企业带来严重的成本负担和外汇负担。
2.3 中国轿车企业目前的运作模式阻碍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005年全国生产轿车的主要企业有29家,生产轿车201.9万辆,还不及国外一个轿车厂的生产规模,每个生产企业都达不到经济规模。而且这29家生产厂家除奇瑞和吉利外,都与国外汽车企业合资或合作,其核心技术大部分来源于国外,其中,采用日本技术的有12家,采用德国技术的有3家,采用美国技术的有3家,韩国有3家,采用法国和意大利技术的各有1家,还有几家同时采用了多国技术,所以中国轿车工业并未完全形成整车开发能力。原本通过合资企业引进技术来提高中国轿车生产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从而带动整个中国轿车产业的发展的初衷并没有实现。国外公司的技术转移并没有给中国轿车产业带来实质性的提高,反而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对合资公司的产品开发进行了牵制,导致了中国轿车产业越来越依赖国外公司的技术转移,另外即使有些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引进,但根本上没有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从而陷入了“引进—国产化—再引进”的怪圈。这也就是中国轿车产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仍然没有形成自己品牌的主要原因所在。
2.4 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和科研人员投入严重不足
  研究开发是中国轿车工业最落后的环节,我国轿车工业的R&D能力与跨国轿车生产厂商根本无法相比。据统计,我国整个轿车行业的研究与开发资金仅占销售额的1%左右,而国外轿车整车生产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为3%~5%。
我国轿车工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低效,企业员工素质低、技术人员少。据统计,我国轿车工业研究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为2%左右,而美国的为7.6%,日本的为7.5%,购买专利费的投入严重不足。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轿车 企业 合资中 品牌 专利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探讨
试论企业绩效的优化管理
浅谈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关于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纺织企业的销售管理
新媒体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中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