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方向初探论文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方向初探

作者:杨俊宴,禚振坤,陈雯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3-09

 

3、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的差距分析

3.1人口结构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规模庞大,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许多世界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表1)。但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结构存在两个问题。

  (1)国际人口比重低。世界级城市群应当是面向国际、经济自由、社会开放、跨国交往频繁的区域,能吸引众多国际人口在区域内工作、生活。而长三角区域目前国际化的环境还有待改善,国际人口少,在本地居住的国际人口更少,即使在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市,2004年外籍居民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仅有2%,而同期纽约的外籍居民比例占总人口的20%,过低的国际人口比重影响了长三角区域对世界经济的控制能力。

  (2)人口素质较低。世界级城市群的积极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聚集大规模的高素质人口,使之创造出更高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世界各大城市群大都是本国人口素质最高的区域,而目前在长三角区域内的8 500万人口中,大学生与科技人员比重不高,制约了其社会辐射力和经济影响力的发挥。

3.2高端职能

  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与其承担大区域内高端职能的能力密切相关。这种高端职能指在大经济区域内的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处于高级水平,并通过占据具有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控制大区域产业链,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核心研发制造业与第三产业中的商务产业,带动大经济区充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这种高端职能在形成阶段主要表现为城市群对大区域内资本、研发、信息、服务等经济要素集聚的极化作用;在成熟发展阶段则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对大区域内各种经济要素的控制和优化配置能力。

  长三角区域目前高端职能并不凸显,高速发展的制造业背后是核心研发能力的滞后,产业仍以加工制造产业为主,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这种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外依存度高,容易受到外部干扰;商务产业同样薄弱,缺少金融中心和跨国公司总部,尚不能形成世界级核心CBD,对全球性的要素掌控能力较弱。这些高端职能的缺位使长三角区域“世界工厂”的形象很难得到大幅度提升。

3.3经济效率

  在经济实力方面,2003年长三角区域GDP总量达到23 798亿元,占全国的21%,但是经济的结构效率不高,突出体现在地均GDP产出量上,长三角区域地均产值为2 171万元/km2,存在着一定的土地浪费现象。在开发程度较高的上海浦东“一桥三区”内,地均产出也只有34亿元/km2,江苏沿江地区的开发区仅为3.21亿元/km2左右,杭州湾地区工业区产出率仅为2.73亿元/km2左右,这一指标远远低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如日本东京工业区的地均产出达到了50亿元/km2。

 

4、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点

  虽然长三角地区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目前仍是以行政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战略联盟目前还没有达成,很多基础设施还处于分割状态,尚未形成协调的行业布局、集聚的经济能量、合理的产业结构。在未来的发展中,长三角应进一步建立协调发展框架,构筑坚实的一体化基础。

4.1网络化联系

  在由市场主导的城市群发展进程中,打破地区封锁和经济割据,建立市场主体在长三角地区跨行政区的活动网络,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地区企业数量多、规模大,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经济活动,由此推动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流动和配置,形成弱行政边界的网络化联系。

4.2功能提升与互补

  整合长三角产业资源与城市功能,依托已有的产业群和城镇群,加强整体规划,突出区域错位发展,展开跨地区的产业分工合作,形成区域整体产业优势,共同打造若干个世界级研发基地和商务中心。同时,要利用区域的经济优势吸引高端人才,利用区域的科教基础积极培育高端职能,形成一批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管理、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4.3空间有机集散

  发挥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和辐射作用,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增加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和带动效应,加快消除二元结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空间有机集散为目标,提高城镇发展集中度和土地利用集约度,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坚持生态和环保优先,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与保护空间,实现长三角地区可持续性发展;注意保护和利用长三角地区特有的自然风貌,建设好绿色生态隔离带,形成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人居环境。

4.4基础设施统筹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基础性工程,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乡发展水平的物质体现,是强化城乡联系的重要依托。必须强化规划意识,使城镇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如公路、港口、航道、空港、轨道交通,以及重要资源开发如水资源、岸线开发、能源开发等。加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形成包括道路、电力、天然气、给排水、能源、防灾减灾等设施的多方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4.5内部协调机制

  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制度建设工作,研究和推动建立长三角地区合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弱化复杂的行政隶属关系,打破行政壁垒,统筹城市间规划,设立平等的政策环境,统一区域市场。从国际经验看,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即对合作行为给予激励,对有悖于合作的行为给予惩罚,以避免相关规划因不同地区在政策手段运用上的差异而导致政策效果相互抵消。因此,笔者建议设立长三角城市协调峰会及其常设机构,以促进这一机制的形成和建立。

 

[参考文献]

[1]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中国城市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2]许继琴,王才楠.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发展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

[3]陶希东,刘君德.21世纪初期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整合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3,(5).

[4]顾朝林,张 敏.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发展战略研究[J].城市研究,2000,(1).

[5]张祥建,郭 岚,徐 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特征、发展障碍与对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6]石忆邵,张洪武.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区域优势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2,(1).

[7]仇保兴.战略规划要注重城市经济研究[J].城市规划,2003,(1).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长三角 世界级 城市群 建设方向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