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西方文化论文 >> 走向峰巅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论文

走向峰巅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28


  追求感性自然的美育,其理想追求便是上述那种感性自由的人。他们认为实现感性自由的途径方法,与理性主义恰成反对。首先,他们认为达到感性自由不是靠君临于具体个人之上的先验理性,甚至不无偏颇地说:“没有比那些受过许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的了”,而主张“以天性为师”,“天性的最初的冲动永远是正当的”,因此应该“成为天性创造的人”,(卢梭)这一思想体现在人的本体意义上,便是认为应当追求“跟随自然的事情而来的美”,反对违背人的自然天性的矫饰美。体现在教育上,便是主张与人的天性自然相适应的直观感性教育,甚至像卢梭还提出了以“率性发展”为原则的消极教育。其次,强调艺术在实现感性自由中的价值意义。如夏夫兹博里认为,人的天性也属于自然,他同自然一样是有秩序的整体,同时,人作为艺术家是自然的摹仿者,艺术则是自然的典型化的镜子,具有未来的属性,既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又是未来世纪的助产士。他把天帝和大自然视为一体,认为这是“最高的艺术家”,而现实世界的艺术家是“第二创造者,宙斯之下的普罗米修斯”,当然也是“真正的大师和创造者”[10](P32),这就是说,在人与自然之中,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最根本的中介是感性的艺术。第三,感觉主义者同样地看到并关注个体与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认为感性的自由需要在二者之间的和谐中实现,但是他们不像理性主义那样主张以类、社会或文化的理性来“克制”个人的情感,以达到和谐自由,而是认为应当张扬个性,拯救社会、改造文化,而不是抑制情感。这一点在爱尔维修,特别是卢梭的“反文化”思想中表现得极为强烈。如卢梭强烈而尖锐地抨击理性、社会、文化,说“理性趋于完善”,整个人类却“败坏下去”[11](P109);“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升起,德行也就消失了”[12](P7),又说:“习惯于社会生活的人,永远不是他自己”[13](P419)。在这方面,其思想的深刻意义是他们指出了造成人性的扭曲、心灵败坏的根源在于以阶级对抗存在着的社会文明,表露了关于人性“异化”的最早观念,为科学的美育思想找到得以发展的现实理由。
    三、弥合人性分裂的美育
  应该承认,追求理性自律的美育与追求感性自然的美育,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成分,但也显而易见,二者也都有其各自的偏颇和片面性。正因如此,像狄德罗,甚至像感觉主义和理性主义中的一些明智者,也都关注到了感情与理性如何达到和谐统一的问题。不过,这方面最早做出卓有成效的探讨的,还应该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他吸收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思想,企图克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把它们结合起来。这种探讨尽管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二元论的哲学基础上,但其探讨富有意义的成果是认为“自由概念应该把它的规律所赋予的目的在感性世界里实现出来”,从而把情感机能或审美判断看成是沟通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的自由之间、悟性和理性之间的过渡桥梁。康德的思想极大地启示了席勒,也正是在康德思想的影响下,席勒提出了用美或艺术来弥合人性分裂的美育思想。
  席勒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以自由为条件的,因此应该成为“完整的人”。这种完整的人,既不是感性的,也不是理性的。他说:“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并不停留在仅仅是自然所造成他的状态,他能够凭借理性回过头来再踏上自然所期待于他的途径”。“理性要求统一”,而“自然要求多样”,完整的人,一方面要“以不朽的良知把理性的法则印在人的身上”,另一方面,“不绝的感情”又要“印下自然的法则”[14](P138、141)。在他看来,单纯感性的人或单纯理性的人,都是畸形的,不正常的,是“异化”了的人。从现实看,他提出人有两种“本能”或“冲动”。一种是“出自人的物质生存或出自他的感性的天性”的“感性冲动”,一种是“出自人的绝对生存或出自他的理性的天性”的“形式冲动”。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便分别来自这两种冲动。要使人成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就应当寻求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这种冲动,既不同于感性冲动,又不同于理性冲动,但却介于两者之间,可以使“两种冲动在人身上同时起作用”。只有在这时人才是完整的、自由的。他说:“同时获得这二重经验,他既自觉到他的自由,又感触到他的生存,他既能够感觉到自己是物质,又能够认识到自己是精神;那末,在这样的情形下,惟有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对自己的人性才有彻底的直觉”,即达到“人性的理想”或人性生存的“高峰”——在“时间的长河中能够逐渐接近,但永远没有达到的无限境界”,既能够“通过有限的存在寻求绝对的存在”,又能够“通过无限的存在寻找有限的存在”,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的完整的“充分意义的‘人’。”[14](P165-173)那么,“游戏冲动”又是什么呢?在席勒看来就是美或艺术。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美其实是这两种本能的共同目的”,只有靠美和艺术才能创造游戏冲动,才能弥合人性的分裂,“使人的二重天性一起发展”,实现人性的完整、自由。因此,他说:“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席勒构想了一个“审美的王国”。他说:“唯独美能够造福于全世界”,并描述道:“在审美的王国里,一切事物,甚至使用的工具,都是自由公民,他们同贵族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在那里,人们的仪表风度不是无精打采地摹仿外国风尚,而是服从自己的优美天性的支配;在那里,人们可以勇敢坦率地问心无愧地经历过最复杂的环境,既没有必要侵犯别人的自由以维持自己的自由,也没有必要牺牲自己的尊严以附庸风雅。”[14](P224)可以说,这是一种幻想中的乌托邦。尽管如此,席勒的美育思想还是西方美育思想发展的最高结晶,其中包含许多积极的合理的成分,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这些积极的合理的成分主要是:
  (1)对近代社会人性“异化”的分析。席勒对人性的先验分析,应该说基本是主观主义的,但对人性的现实分析却显示了极强的客观真实性。他认为由于分工的局限及其必然性,致使“人性的内在统一也就必然分裂”,所以他说,现在,“国家与教会分裂、法律与风俗分裂,享乐与劳动分离、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和报酬不相符。人既然永远被桎梏在全体中的一个很小断片,他自己也就只能成为一种断片;耳朵永远只听到他所旋转的飞轮的单调的噪声,他就决不能发展他的谐调;他不但不能在自己的性情中打下人性的烙印,反而仅仅成为自己的职业的标识,自己的学科的标本。”[14](P147)当然,席勒很难揭示这种异化现象的实质和根源,但他认为“异化”就是对美的否定,因而使其美育思想包含着积极的人道主义精神,如他所说:“唯有他是充分意义的人时,他才能游戏;唯有当他游戏时,他才是完人。”[14](P178)
  (2)对艺术在美育实施中的作用的强调。在席勒那里,美即艺术,美感教育即艺术教育。他继承了康德的思想,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自由的,现实失去了的人性,而在艺术中却保留了人性的完整自由。他说:“人性已丧失了尊严,但是艺术拯救了它,并把它保存在意味深长的金石里。”就像“真理的写照恢复了真理的原型”一样,“高尚的艺术比高尚的自然更能垂久”,它甚至在真理之前,就使得“人性的高峰已经是灿烂夺目”了[14](P156)。所以,他认为惟有艺术家才应担负起美育的任务,并要求艺术家要像替父报仇的希腊英雄俄瑞斯特那样,以战斗的姿态担负起改造被时代异化了的人性的使命。
  席勒的美育思想是丰富的、深刻的,但其乌托帮的性质也是明显的。他脱离人的社会历史性,脱离对人的全部社会活动,特别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的科学考察,抽象地谈论人性的完整、自由,并把实现这种完整自由的人性全部地归于单纯的美感教育,在本质上不能不说是在良好愿望下产生的一种主观幻影。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看到席勒的美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之前的西方美育思想发展的一个峰巅,是人类美育思想史上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笛卡尔.哲学厚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2] 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3] [苏]В.В.索柯洛夫.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5][7][9] [苏]А·古谢伊诺夫 Г·伊尔利特茨.西方伦理学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6] 爱尔维修.论精神[M].孙月才.西方文化精神史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8] 洪谦.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0] 夏夫兹博里.独语[A].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二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1]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2]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3] 卢梭.卢梭论文集[C].转引自〔苏〕А·古谢伊诺夫Г·伊尔利特茨.西方伦理学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4] 席勒.美育书简[A].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二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峰巅 西方 美育思想
最新西方文化论文
试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兰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论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的影响
论宗教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以犹太教和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自我与西方文化自我的比较研究
当代西方大众文化本质解读
对巴尔扎克的误读
对“理论热”消退后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资料
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资料
热门西方文化论文
评《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写作风格和手法
希腊古典重温
中国和日本
哈姆雷特:现代化进程的祭品
爱——西德尼·卡尔顿的爱情
希腊文明的兴起(上)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雅典的兴衰和古希腊的反民主思想
孩子的无声反抗——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